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既有课程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水平之间的距离,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也有认知情感上的距离。本文立足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环节,就如何缩小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之间认知情感的距离谈点认识。
一、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反应需做具体分析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精神面貌积极向上,这是事物的主流,应该充分肯定的。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学校非常重视政治理论课课程能力建设,变书本“教育”为课程“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意识大大增强;有的学校努力打造精品课程,不断推出优秀课程,让学生们得到政治理论修养的审美享受;有的学校组织名师登台演讲和授课,把政治理论课与人文修养结合起来,为学生送上丰富的精神大餐。不少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而且能在自己生活的实践中传播先进理论和文化。一些已经离开学校的学生在接受追踪调查时,对大学政治理论课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记忆犹新。
另一方面,确实有不少的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学习考试中表现出消极、应付和逆反。当前大学生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反应从总体上看有三个方面的情况:
1、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既有积极肯定的一面,也有多元化评价的一面
受课程质量、思想基础、社会阅历、外在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有多方面的反应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大学生们政治思想的走向如何,能不能与政治理论课同步与时俱进。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有些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是比较投入的,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精神,经过比较鉴别,一步步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靠拢。有些学生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中,在各种思潮交互激荡中,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虽然还有浅显和偏颇的地方,但较之简单灌输得来的学习效果要扎实得多。有些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稍显被动,但对教学内容大多是认可的。当然,错误、消极、落后、腐朽的思想也在时时刻刻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抵消着政治理论课的功效。高校应该科学地看待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坚持两个“始终”的基本共识即:通过积极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始终是摆在高校领导和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通过改革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政治理论课程的美誉度,始终是有中国特色大学教育的时代命题。
2、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有热情参与的一面,也有“非政治化倾向”的一面
如果把今天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前些年相比,可以发现课程所涉及内容要宽泛得多。这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回应,是“创新、开放、包容”的现代大学精神的一种折射,是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有效参与的结果。对部分大学生中的“非政治化倾向”,可以做出两方面的解读,一种是大学生政治素养有待提高。有些学生综合素质有缺失,而且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缺失,往往认为宁可在政治思想上被“边缘化”,也不能在专业技术上被“边缘化”。这种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二是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本身的问题,一些学校的政治理论课重灌输、轻疏导,重概念、轻思辯,重课内、轻课外。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思想基础,使政治理论课的功效递减。
3、大学生参与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既有立足课堂的一面,也有课内外结合的一面
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往往决定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大学生们带着什么样的思想走进课堂,走出课堂以后又如何参加社会实践,然后再把什么样的感受带入课堂,这是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应该关注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政治理论课学习好的学生,同时也是业余党校的热心学员,是班级团队建设的核心骨干,是主题班会的积极分子,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基本成员。在对政治理论课学习比较消极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是比较有“思想”的,在理论不能彻底的情况下,他们更喜欢保持独立的批判态度。还有一部分人对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不和谐抱有看法。这种情况表明,加强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
二、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理念指导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是最能体现先进性的课程之一,“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当代大学生是最富时代精神的社会群体之一,这两个方面从本质上讲是能够统一起来的。缩短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认识情感之间的距离,关键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方向,勇于改革创新,把我们的课程和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到一个新的境界。当前,特别要注意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导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来。这方面应该注意四个问题。
1、鼓励主旋律下的比较鉴别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对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必须承认前面的路还很长,“未来是任何人也没有到过的地方”。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真理,在充满矛盾的道路上寻找出路。这就需要具有理论的坚定性和创新性。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培养鉴别、比较、分析、选择的能力。要让学生致力于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而不是培养“手持马列主义老地图的新战士”。要创造条件把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组织到研究型学习中来,鼓励他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思考。
2、突出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大学政治理论教学中去,要从教材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考虑不同层次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差异,考虑学生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关注。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要服务于大学功能,课程建设要服从于学生成长。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就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异性,应该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组织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教学相长和教研相长。通过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3、实行两个主体的协调运作
高校教学主体是谁?当代西方大学教育比较强调学生的作用,中国教育体制比较突出教师的作用。应该说,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讲,这两者有一致的地方。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要好;把两个积极性协调起来,比不沟通或少沟通要好。当前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让学生坐到课堂中来更重要。要尊重学生选择、参与、评价课程的权利;要理解学生感受新知、体验真理、升华信念的过程;要保护学生多种形式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强化情感交流和严格管理
情感是教育活动的润滑剂。在探索真理和道德修养过程中,师生共同所有的情感体验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情感陶冶不是文化艺术活动的专利,它同时应该而且可以贯穿在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实现理性思考与情感培养的平衡发展。基于教育规律的严格管理,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它体现的不仅仅是纪律和秩序,同时也是合格公民应该得到的人文关怀。在对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中,不能把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对立起来。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高校的政治理论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缩短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情感距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但从思想上和实践解决这个问题,对全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总结近年来高校的实践经验,以下改进措施值得重视。
1、加大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力度
一段时间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应该抓住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全党全社会动员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在全党进行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高校政治理论建设。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能、综合协调、搞好服务,从指导思想、教学大纲、教材修订、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社会实践、检查督促等环节入手,强化工作落实。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负责人要深入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及时总结推广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要推进政府主导、学校参与的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信息支撑。高校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做好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综合平衡工作,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一项全局性、全员性的工作。
2、积极推进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思考和回答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基本问题,了解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及道德规范,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组织上要适应从低到高不同年级的特点,逐步加大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的比重,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科互动”。在考试管理上,改变“教师教框框,学生背条条”的模式,积极尝试把固定题型与灵活题型结合起来,把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起来,把期末考试与平时测验结合起来,把统一考试与自选考试相结合起来。大学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考试应该以学习型社会为参照,摸索更能锻炼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办法。
3、建立了解学生思想并及时做出反馈的工作机制
缩短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必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心理学上讲,大学生思想走向成熟有一个过程,一般是先有自动思维,后有核心信念。当核心信念还不能被清晰表达的时候,自动思维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一定要注意与核心信息不一致的信息。及时肯定积极的自动思维,排斥消极的自动思维。在建立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机制方面,一是要细化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职能,让他们随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了解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模块和大体进度。二是提倡政治理论课教师动手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课前了解学生需求、课中授业解惑、课后收集反映,想方设法弥补大班上课师生之间有效沟通不足的缺陷。三是加强校内学生信息的综合管理,对校长信箱、BBS论坛、师生恳谈会、学生思想问卷调查等渠道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供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四是对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配合专业人员开展学生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按照学生情感、思维、道德发展规律实施教育。五是尊重大学生的知悉权,建立健全重要情况的通报制度,把握社会热点,把握教育时机,把握联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提高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4、搭建学生校内政治思想实习实训平台
政治理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在适当组织校外社会实践的同时,把校内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起来,让学生在成为教育服务的享受者的同时,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比如,把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校党校教学串联起来,把政治素质的培养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把道德法律知识课与学生校园生活规范一致起来等等。对学生社团特别是那些倡导理论学习、文明自律、志愿服务、绿色环保等方面的社团给予支持和引导,发挥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以一定形式组织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定期通报学校建设的重大事项,征求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吸收学生代表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修订,发挥学生记者团在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当前,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组织起来参与校园网建设,创办为学生欢迎的党校网站、德育网站,丰富网上教育资源,拓展教学的内容和空间。要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热网不红,红网不热”的状况。
5、加强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效渗透
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统领性,决定了它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加强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衔接配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当前不少大学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不够,学生不能多渠道地获得成长要素。所有的思想问题都要求通过政治理论课解决,从表面上看是突出了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实际上是让其处在了孤立无援的境界。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解决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可以建立校园人文素质讲座制度,组织学有专攻的专家学者登台为学生做主题报告,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科学知识依托、高尚人格依托、治学经验依托。以开阔视野、把握国情为重点,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从海量信息中提取精华,于观点纷争中解读时政,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适时举办时事政治论坛、法律道德知识竞赛、读书及书评等活动,让学生在开发性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在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劳动就业政策与技能辅导等专题课程,对大学生思想关注点进行有效的覆盖。积极推进通识教育的探索,适当扩大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等学科的选修范围,加大相关课程的学分权重,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补。
总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会有多种多样的反应。高校应该及时准确地观测大学生与政治理论课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距离,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一个信号。作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思想教育的规律,采取综合性课程建设措施,从大处着眼,从实处着手,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和认知情感环境。相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定会结出新的丰硕成果。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委员会副书记)
一、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反应需做具体分析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精神面貌积极向上,这是事物的主流,应该充分肯定的。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学校非常重视政治理论课课程能力建设,变书本“教育”为课程“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意识大大增强;有的学校努力打造精品课程,不断推出优秀课程,让学生们得到政治理论修养的审美享受;有的学校组织名师登台演讲和授课,把政治理论课与人文修养结合起来,为学生送上丰富的精神大餐。不少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而且能在自己生活的实践中传播先进理论和文化。一些已经离开学校的学生在接受追踪调查时,对大学政治理论课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记忆犹新。
另一方面,确实有不少的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学习考试中表现出消极、应付和逆反。当前大学生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反应从总体上看有三个方面的情况:
1、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既有积极肯定的一面,也有多元化评价的一面
受课程质量、思想基础、社会阅历、外在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有多方面的反应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大学生们政治思想的走向如何,能不能与政治理论课同步与时俱进。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有些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是比较投入的,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精神,经过比较鉴别,一步步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靠拢。有些学生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中,在各种思潮交互激荡中,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虽然还有浅显和偏颇的地方,但较之简单灌输得来的学习效果要扎实得多。有些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稍显被动,但对教学内容大多是认可的。当然,错误、消极、落后、腐朽的思想也在时时刻刻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抵消着政治理论课的功效。高校应该科学地看待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坚持两个“始终”的基本共识即:通过积极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始终是摆在高校领导和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通过改革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政治理论课程的美誉度,始终是有中国特色大学教育的时代命题。
2、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有热情参与的一面,也有“非政治化倾向”的一面
如果把今天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前些年相比,可以发现课程所涉及内容要宽泛得多。这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回应,是“创新、开放、包容”的现代大学精神的一种折射,是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有效参与的结果。对部分大学生中的“非政治化倾向”,可以做出两方面的解读,一种是大学生政治素养有待提高。有些学生综合素质有缺失,而且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缺失,往往认为宁可在政治思想上被“边缘化”,也不能在专业技术上被“边缘化”。这种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二是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本身的问题,一些学校的政治理论课重灌输、轻疏导,重概念、轻思辯,重课内、轻课外。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思想基础,使政治理论课的功效递减。
3、大学生参与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既有立足课堂的一面,也有课内外结合的一面
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往往决定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大学生们带着什么样的思想走进课堂,走出课堂以后又如何参加社会实践,然后再把什么样的感受带入课堂,这是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应该关注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政治理论课学习好的学生,同时也是业余党校的热心学员,是班级团队建设的核心骨干,是主题班会的积极分子,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基本成员。在对政治理论课学习比较消极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是比较有“思想”的,在理论不能彻底的情况下,他们更喜欢保持独立的批判态度。还有一部分人对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不和谐抱有看法。这种情况表明,加强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
二、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理念指导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是最能体现先进性的课程之一,“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当代大学生是最富时代精神的社会群体之一,这两个方面从本质上讲是能够统一起来的。缩短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认识情感之间的距离,关键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方向,勇于改革创新,把我们的课程和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到一个新的境界。当前,特别要注意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导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来。这方面应该注意四个问题。
1、鼓励主旋律下的比较鉴别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对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必须承认前面的路还很长,“未来是任何人也没有到过的地方”。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真理,在充满矛盾的道路上寻找出路。这就需要具有理论的坚定性和创新性。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培养鉴别、比较、分析、选择的能力。要让学生致力于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而不是培养“手持马列主义老地图的新战士”。要创造条件把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组织到研究型学习中来,鼓励他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思考。
2、突出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大学政治理论教学中去,要从教材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考虑不同层次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差异,考虑学生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关注。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要服务于大学功能,课程建设要服从于学生成长。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就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异性,应该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组织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教学相长和教研相长。通过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3、实行两个主体的协调运作
高校教学主体是谁?当代西方大学教育比较强调学生的作用,中国教育体制比较突出教师的作用。应该说,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讲,这两者有一致的地方。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要好;把两个积极性协调起来,比不沟通或少沟通要好。当前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让学生坐到课堂中来更重要。要尊重学生选择、参与、评价课程的权利;要理解学生感受新知、体验真理、升华信念的过程;要保护学生多种形式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强化情感交流和严格管理
情感是教育活动的润滑剂。在探索真理和道德修养过程中,师生共同所有的情感体验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情感陶冶不是文化艺术活动的专利,它同时应该而且可以贯穿在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实现理性思考与情感培养的平衡发展。基于教育规律的严格管理,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它体现的不仅仅是纪律和秩序,同时也是合格公民应该得到的人文关怀。在对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中,不能把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对立起来。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高校的政治理论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缩短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情感距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但从思想上和实践解决这个问题,对全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总结近年来高校的实践经验,以下改进措施值得重视。
1、加大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力度
一段时间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应该抓住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全党全社会动员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在全党进行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高校政治理论建设。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能、综合协调、搞好服务,从指导思想、教学大纲、教材修订、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社会实践、检查督促等环节入手,强化工作落实。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负责人要深入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及时总结推广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要推进政府主导、学校参与的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信息支撑。高校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做好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综合平衡工作,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一项全局性、全员性的工作。
2、积极推进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思考和回答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基本问题,了解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及道德规范,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组织上要适应从低到高不同年级的特点,逐步加大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的比重,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科互动”。在考试管理上,改变“教师教框框,学生背条条”的模式,积极尝试把固定题型与灵活题型结合起来,把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起来,把期末考试与平时测验结合起来,把统一考试与自选考试相结合起来。大学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考试应该以学习型社会为参照,摸索更能锻炼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办法。
3、建立了解学生思想并及时做出反馈的工作机制
缩短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必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心理学上讲,大学生思想走向成熟有一个过程,一般是先有自动思维,后有核心信念。当核心信念还不能被清晰表达的时候,自动思维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一定要注意与核心信息不一致的信息。及时肯定积极的自动思维,排斥消极的自动思维。在建立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机制方面,一是要细化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职能,让他们随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了解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模块和大体进度。二是提倡政治理论课教师动手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课前了解学生需求、课中授业解惑、课后收集反映,想方设法弥补大班上课师生之间有效沟通不足的缺陷。三是加强校内学生信息的综合管理,对校长信箱、BBS论坛、师生恳谈会、学生思想问卷调查等渠道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供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四是对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配合专业人员开展学生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按照学生情感、思维、道德发展规律实施教育。五是尊重大学生的知悉权,建立健全重要情况的通报制度,把握社会热点,把握教育时机,把握联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提高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4、搭建学生校内政治思想实习实训平台
政治理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在适当组织校外社会实践的同时,把校内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起来,让学生在成为教育服务的享受者的同时,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比如,把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校党校教学串联起来,把政治素质的培养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把道德法律知识课与学生校园生活规范一致起来等等。对学生社团特别是那些倡导理论学习、文明自律、志愿服务、绿色环保等方面的社团给予支持和引导,发挥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以一定形式组织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定期通报学校建设的重大事项,征求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吸收学生代表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修订,发挥学生记者团在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当前,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组织起来参与校园网建设,创办为学生欢迎的党校网站、德育网站,丰富网上教育资源,拓展教学的内容和空间。要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热网不红,红网不热”的状况。
5、加强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效渗透
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统领性,决定了它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加强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衔接配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当前不少大学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不够,学生不能多渠道地获得成长要素。所有的思想问题都要求通过政治理论课解决,从表面上看是突出了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实际上是让其处在了孤立无援的境界。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解决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可以建立校园人文素质讲座制度,组织学有专攻的专家学者登台为学生做主题报告,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科学知识依托、高尚人格依托、治学经验依托。以开阔视野、把握国情为重点,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从海量信息中提取精华,于观点纷争中解读时政,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适时举办时事政治论坛、法律道德知识竞赛、读书及书评等活动,让学生在开发性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在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劳动就业政策与技能辅导等专题课程,对大学生思想关注点进行有效的覆盖。积极推进通识教育的探索,适当扩大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等学科的选修范围,加大相关课程的学分权重,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补。
总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会有多种多样的反应。高校应该及时准确地观测大学生与政治理论课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距离,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一个信号。作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思想教育的规律,采取综合性课程建设措施,从大处着眼,从实处着手,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和认知情感环境。相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定会结出新的丰硕成果。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委员会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