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番茄灰霉病
1.1 危害症状:番茄花、果、叶、茎均可发病。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辦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健组织界线分明。茎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条状病斑,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严重时致病部可以枯死。
1.2 发病规律:该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其发病适温20~25℃,最高32℃,最低4℃,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
1.3 防治措施:(1)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是防治此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发病初期控制浇水,摘除病叶,病果和基部的老叶,运出室外,集中处理。(3)采用高垅或半高垅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控制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4)生态防治:即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3℃时,再开始放顶风,以降低产孢量。当温度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阴天也要进行短期通风排湿。控制棚内温度。(5)药剂防治:苗期、定植前棚内用10%速克灵烟剂熏(500g/667m2/次),定植缓苗后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500倍液或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两次,间隔7~10天。
2、番茄白粉病
2.1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现白色霉点,散生,后逐渐扩大成白色粉斑,井互相连合为大小不等的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面被白粉所覆盖,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故称白粉病。叶柄、茎部、果实等部位染病,病部表面也出现白粉状霉斑。
2.2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冬季生产番茄上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丰卜越冬。越冬病菌通过气流传播形成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温暖潮湿有利于发病,病菌生长适宜温度20~25℃,适宜湿度80%左右,湿度较低也可发病。
2.3 防治方法:(1)清洁田园彻底清除病残体和田间杂草,减少初侵染菌源,集中深埋或烧毁。(2)增施有机底肥,中后期适时追肥,避免早衰,及时摘除病叶。(3)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
3、番茄叶霉病
3.1 危害症状: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亦可为害茎、花、果实。叶片染病,叶面出现不规则形浅黄色褪绿斑,叶背初生白色霉状物,后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潮湿时叶片正面亦可出现灰褐色霉层,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
3.2 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在适宜下条件,产生分子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位侵入。病部产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叶面有水湿条件即萌发,存在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9~34℃、最适20~25℃、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90%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
3.3 防治措施:(1)实行轮作,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壮。(2)选用抗病品种,种子严格消毒,培育无菌壮苗,(3)注意观察,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发现茎干发病,立即用200倍70%代森锰锌药液涂抹病斑,铲除病原。(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克熏蒸,或于傍晚喷撒7%叶霉净粉尘剂,或6.5%甲霉灵超细粉尘剂,每亩次-1kg,隔8~10天一次,交替轮换使用。发病盛期可喷75%甲基托市津8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使用,每5天一次,连续贓2~3次。若遇阴雪天气,改用粉尘剂或烟雾剂。
4、番茄病毒病
4.1 危害症状:番茄病毒病表现有三种症状:a、花叶病:田间常见的症状有两种:一种是在番茄叶片上引起轻微花叶或微显斑驳,植株不矮化,叶片不变小、不变形,另一种番茄叶片有明显花叶,随后新叶变小,叶脉变紫,叶细长狭窄,扭曲畸形,茎顶叶片生长停滞,植株矮小,下部多卷叶,病株花芽分化能力减退,并大量落花,落蕾,基部已坐果的果小质劣,多呈花脸状,b、条斑:病株上部叶片呈现或不呈现深绿色与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植株茎杆上、中部初生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逐渐蔓延扩大,以致病株萎黄枯死。c、蕨叶病:病株一般明显矮缩,下部叶片叶缘向上卷起,严重的卷成管状,中部叶片微卷,主脉微现扭曲,上部叶片细小形成蕨叶。叶背叶脉呈淡紫色,叶肉薄而色淡,微现花斑。
4.2 发病规律:番茄花叶病毒和条纹病毒主要通过田间农事操作传播,番茄种子表面也带有病毒,蚜虫也是传毒媒介。番茄花叶病适宜发病温度为20℃,在25℃以上趋于隐症现象,番茄条纹病毒病在旬平均气温20℃开始发生,25℃流行。蕨叶病在高温干旱气候条件,因有利蚜虫活动,发病常较严重。
4.3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实行3年以上菜田轮作,尽量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2)种子消毒:播种前种子先用清水浸5小时,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20分钟,或先用肥皂水搓洗后,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或将种子在70℃干热条件下处理2~3天,再进行催芽或直播。(3)清除病苗:出苗后,定期清理苗床,对叶色不正,生长不良、叶片扭曲的幼苗及口才拔除,避免传染。(4)及时防蚜:苗期采用银灰色薄膜或遮阳网覆盖,驱避蚜虫,(5)发病初期喷药控制。在发病初期(5~6叶期)开始喷药保护,药剂为1.5%植病灵8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喷雾,药后隔7天喷1次,连续喷3次。
1.1 危害症状:番茄花、果、叶、茎均可发病。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辦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健组织界线分明。茎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条状病斑,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严重时致病部可以枯死。
1.2 发病规律:该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其发病适温20~25℃,最高32℃,最低4℃,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
1.3 防治措施:(1)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是防治此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发病初期控制浇水,摘除病叶,病果和基部的老叶,运出室外,集中处理。(3)采用高垅或半高垅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控制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4)生态防治:即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3℃时,再开始放顶风,以降低产孢量。当温度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阴天也要进行短期通风排湿。控制棚内温度。(5)药剂防治:苗期、定植前棚内用10%速克灵烟剂熏(500g/667m2/次),定植缓苗后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500倍液或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两次,间隔7~10天。
2、番茄白粉病
2.1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现白色霉点,散生,后逐渐扩大成白色粉斑,井互相连合为大小不等的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面被白粉所覆盖,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故称白粉病。叶柄、茎部、果实等部位染病,病部表面也出现白粉状霉斑。
2.2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冬季生产番茄上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丰卜越冬。越冬病菌通过气流传播形成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温暖潮湿有利于发病,病菌生长适宜温度20~25℃,适宜湿度80%左右,湿度较低也可发病。
2.3 防治方法:(1)清洁田园彻底清除病残体和田间杂草,减少初侵染菌源,集中深埋或烧毁。(2)增施有机底肥,中后期适时追肥,避免早衰,及时摘除病叶。(3)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
3、番茄叶霉病
3.1 危害症状: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亦可为害茎、花、果实。叶片染病,叶面出现不规则形浅黄色褪绿斑,叶背初生白色霉状物,后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潮湿时叶片正面亦可出现灰褐色霉层,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
3.2 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在适宜下条件,产生分子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位侵入。病部产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叶面有水湿条件即萌发,存在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9~34℃、最适20~25℃、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90%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
3.3 防治措施:(1)实行轮作,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壮。(2)选用抗病品种,种子严格消毒,培育无菌壮苗,(3)注意观察,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发现茎干发病,立即用200倍70%代森锰锌药液涂抹病斑,铲除病原。(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克熏蒸,或于傍晚喷撒7%叶霉净粉尘剂,或6.5%甲霉灵超细粉尘剂,每亩次-1kg,隔8~10天一次,交替轮换使用。发病盛期可喷75%甲基托市津8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使用,每5天一次,连续贓2~3次。若遇阴雪天气,改用粉尘剂或烟雾剂。
4、番茄病毒病
4.1 危害症状:番茄病毒病表现有三种症状:a、花叶病:田间常见的症状有两种:一种是在番茄叶片上引起轻微花叶或微显斑驳,植株不矮化,叶片不变小、不变形,另一种番茄叶片有明显花叶,随后新叶变小,叶脉变紫,叶细长狭窄,扭曲畸形,茎顶叶片生长停滞,植株矮小,下部多卷叶,病株花芽分化能力减退,并大量落花,落蕾,基部已坐果的果小质劣,多呈花脸状,b、条斑:病株上部叶片呈现或不呈现深绿色与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植株茎杆上、中部初生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逐渐蔓延扩大,以致病株萎黄枯死。c、蕨叶病:病株一般明显矮缩,下部叶片叶缘向上卷起,严重的卷成管状,中部叶片微卷,主脉微现扭曲,上部叶片细小形成蕨叶。叶背叶脉呈淡紫色,叶肉薄而色淡,微现花斑。
4.2 发病规律:番茄花叶病毒和条纹病毒主要通过田间农事操作传播,番茄种子表面也带有病毒,蚜虫也是传毒媒介。番茄花叶病适宜发病温度为20℃,在25℃以上趋于隐症现象,番茄条纹病毒病在旬平均气温20℃开始发生,25℃流行。蕨叶病在高温干旱气候条件,因有利蚜虫活动,发病常较严重。
4.3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实行3年以上菜田轮作,尽量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2)种子消毒:播种前种子先用清水浸5小时,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20分钟,或先用肥皂水搓洗后,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或将种子在70℃干热条件下处理2~3天,再进行催芽或直播。(3)清除病苗:出苗后,定期清理苗床,对叶色不正,生长不良、叶片扭曲的幼苗及口才拔除,避免传染。(4)及时防蚜:苗期采用银灰色薄膜或遮阳网覆盖,驱避蚜虫,(5)发病初期喷药控制。在发病初期(5~6叶期)开始喷药保护,药剂为1.5%植病灵8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喷雾,药后隔7天喷1次,连续喷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