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烟水苍茫的彼岸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10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情怀至上”的当下,此言取代“生活在别处”,成为文艺青年们互证身份的新暗号。听得多了,审美疲劳之外,不禁说出戏谑之语:“如果只有眼前的苟且,到了远方也只会撒野。”
  我以为,一个拥有庄严、温柔的眼前生活的人,才可能拥有诗意的远方。比如柳宗元,不随俗,不苟且,才能在诗中抵达那烟水的彼岸——他的《渔翁》一诗,正是他心灵的彼岸。
  在现实的此岸,柳宗元少有才名,夙有大志,20岁即中进士的柳宗元,30岁之后生命之流陡然悬落。永贞元年,时为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不到一年改革就以失败告终,柳宗元被贬为台州刺史,诏令宣布后,朝中人士还以为处罚太轻,于是在十月中又再度被贬为永州司马。最让他难堪的是,连文坛领袖韩愈都将革新者视为“小人”“私党”,而以惋惜的口吻说:“数君(刘禹锡、柳宗元)匪亲岂其朋?”(《永贞行》)被贬已使前路受阻,人品受攻击更让心灵蒙尘,当此之际,柳宗元大概能领悟到前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无可奈何吧。因此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一直试图以清明山水将被风尘染黑的素衣浣洗干净,自己重得清白。
  有人说,山水诗的一个意义就是表达“生命漂泊之感,与向往安顿之感”。柳宗元被贬荒蛮,可以算得上“生命的漂泊”,而他借山水以安顿心灵,洗濯尘俗。在他笔下,阴晴雨雪,风云变幻都是作者心情的外化,都展现他孤高傲岸的品格。他的山水游记是摄山水魂魄、传清洁精神的神品,他的山水诗《渔翁》则是云水沧沧间显“山高水长”之风的逸品。
  柳宗元另一首更为著名的《江雪》诗也写渔翁,雪天寒江,大寂大静中,孤舟蓑笠、持竿独钓的渔翁以一己之力抵御世界的寒凉,以孤峭冷峻之姿让自己成为苍茫天地间不可忽视、不容侵犯的存在。而这首《渔翁》,清高犹在,但与外界对抗之力消解了,似乎,柳宗元终于在山水间与命运达成了“和解”。
  当然,渔翁还是不肯混同流俗的。日沉星明,鸟归兽栖,渔翁没有“茅舍竹篱依小屿”“欢笑有儿童”(李纲《望江南》)的世俗家庭生活,他依西岩独宿。“西岩”二字总让我想起古之所谓“岩穴之士”,加之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里有说“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样对西山的描述,夜傍西岩的渔翁当是栖身山水逍遥自在的隐者,天为庐,地为席,穴为室,生于石上的明月星光,静默如太古的山林,都让渔翁有一夕不曾有梦相扰的黑甜。
  想来,让渔翁醒来的既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极有可能是鸟雀相呼之声。天光乍明,晨岚未散,一个消瘦的身影已在清江之边汲水。潇湘之水也总会让人联想到屈原,原本有太多愁苦,太多幽恨,柳宗元也曾经叹息过“客在故园思,潇湘生夜愁”(《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怅恨过“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频花不自由”(《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但对机心忘却的渔翁而言,湘水清可饮,有斑斑泪痕与绮艳悲愁传说的楚竹可用作燃料。我想,柳宗元拈来“清湘”“楚竹”绝非无心,这盈满失意者泪水的水与竹为他所爱,只因他也是失路失意之人,“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的他从前人伤感苦痛里也获得过安慰。不过,屈原至死也不肯如渔夫那般“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醨”,最终自沉,“溘死以流亡”。柳宗元固然秉持清高峻洁之心,但他大概也极羡慕渔翁将世间一切波澜视为平常的淡然心态,有这种心态,湘水湘竹也可视为平常事物,饮之解渴,燃之煮水。
  作为隐逸者的渔翁,夜寐夙兴间影影绰绰现其行止,很快,他便从人的视野中消失了。阳光驱散晨雾,水天共澄清,而此时,只听见欸乃桨声,漾起一江的幽绿,连同山林清影,都做了回声。仿佛,山青水幽之绿都是由桨声召唤而至,渔翁有仙灵般的神奇魔力。世人皆称赏“欸乃一声山水绿”,我也喜欢,桨声欸乃,琉璃世界之静寂更深,让我想起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周围的山包显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并且山峰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到半只。”同时隐者山水,同为静寂世界,钓台“钩”的一声,让人肃然甚至悚然,而“欸乃”声更自在轻松,太古的静因此声而添了生气,连同山水也绿得坦然,绿得有欣欣生意。钓台的山水属于高山仰止的先贤,而清湘流水任由渔翁倏来倏往,这山间水际即是他的家园。
  渔翁去往何处?除了山间麋鹿、水中游鱼,大概并无人知晓。风烟俱净,天光明澈,水流无休无止自天际而来,又流向天际。水势虽不汹涌,当也有暗流旋涡,渔翁却“乐在风波”。朱良志在《南画十六观》中说:“渔父艺术与山居之类艺术不同的是,他不是为精神造一个隐遁之所,而是迎着风浪,于凶险中寻觅解脱,在江湖中追求平宁。”如果说柳宗元《江雪》诗里还有人与环境对峙的张力,而这首《渔翁》诗却超越了险恶之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心灵也因此获得安宁自在。
  消解了冲突,就消除了痛苦,也就消除了机心。陶渊明归隐田园后见“云无心而出岫”,“机心久已忘”(柳宗元《秋晓行南径荒村》),云亦无心,云在天上瞬息变化,云影投影在岩壁之上,千形万象,似相征逐,却不留形迹。这岩上云影大概正是渔翁,也是柳宗元的心灵投影——心灵不是心如死灰,太上忘情的死寂,它依然不凝不滞,从性任心,跃动着生命的灵气。
  《江雪》中最后一句是木刻般的特写,“独钓”的形象冷硬孤峭,突兀 “显”于目前。而《渔翁》一诗,渔翁是“隐”去了,消失了,留下长歌的袅袅余音,在山水间成为永恒。
  渔父、渔翁形象并非柳宗元“戛戛独造”。《庄子·渔父》中有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渔父训诫子路、子贡,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造人伦”皆为“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最终“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渔父作为“全真全性”的隐者,成为与“弘天下大道”的儒家对立的存在,渔父与屈子的对话亦是“出”与“入”的紧张交锋。此后,文人的“渔隐”情结处处留迹于诗文画乐中,“烟波钓徒”的生活让身处缧绁的世人寻找到寄托性灵之所,当然,拔簪脱冠而披褐执竿的隐逸大半只是存于想象之中:“烟波自逐,当登舴艋,舟泛沧波,挈一壶酒,钓一竿风,与群鸥往来。烟云上下,每素月盈手,山光入怀,举杯自怡,鼓枻为韵。”(传为吴缜《渔父图》题跋)天地不老,山水恒在,文人们卸下负累,以笔墨为筏,驶向那烟水苍茫的所在。
  柳宗元在《对贺者》中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他甫至永州所作之山水诗与山水游记可视作“笑怒”“长歌”,而在《渔翁》中,他为自己创作了一个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彼岸,虽然没有持蟹螯纵饮的生活之享,但有内心渴盼抖去一身污垢的清明绝俗。
  而在现实的“此岸”,柳宗元决不苟求安逸,他忠于事,敬于人,对友信,对民仁,他代理零陵县令两年“早作而夜思,勤而劳心,讼者平,富者均”,他在柳州种柳,种下千年的春风……
其他文献
写字时常用油笔芯,用得久了,便发现了其中竟有深意可循。遂明之以微言,记之以大义。  有的笔芯,无论油墨多少,一直保持顺畅。自始至终吐出浓郁的墨色。而有的笔芯,油墨多时,顺滑流畅,乌黑饱满;油墨渐少,手感干涩,色泽由深入浅,断断续续。写出的字颜色浅淡,一些偏旁部首还若隐若现。笔芯这时在偷工减料,应付差事。这样的笔芯在还没用尽时便被更换。  一支笔芯也有一生,拔开胶塞就像是给婴儿剪开了脐带,庄严地宣告
期刊
晨曦初现,公园里那被白雾遮掩住的花草,此刻渐渐露出清新的笑脸。露珠在舒展的叶面上跳舞,热情地在寒意中欢唱。我再一次站在起跑线上。这条跑道(绕着公园跑一圈,刚好1000米)我重复了无数次,没有起跑的枪声,没有加油声,没有终点的欢呼声,只有路旁一棵棵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树木花草,始终沉默地面对我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姿态。  一圈又一圈,路旁景象依旧,没有更加翠绿,也无沾染尘埃。变化的也许只有我罢!从全班
期刊
我常缺席家族的隆重场面,过年却从未躲闪过。新年在老年人的眼中,占着十足十的份量。年夜饭作为迎新贺岁的重头戏,是一年一度的团圆盛宴,严谨的礼仪中透露着节日特有的欢乐,考究的排场中渗透着兴奋带来的喜悦,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却不露面。  作为一项传统,它在今年的餐桌上才停止延续。新春伊始变得有些不同,那些熟稔的餐具还在,那些被宠爱的岁月还在,可那细微的差异却牵动着大家的神经,把吉祥如意的高潮热点推向万
期刊
小故事里说“励志”  “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是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截出来的,著名的“胯下之辱”。在语言系统中,是一个成语;在历史叙述中,则是一个典故;在文化和教育中,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核心是要“忍辱”。为什么要“忍辱”呢?仅凭上面的那一段,是不够的,不完整
期刊
家中书房的书架上,放着一卷中国画。我有时会拿出来看看,看完后,脸上总会挂着舒畅的笑容。  姨婆是丹青好手。她早年开始画国画,一开始是为了消磨时间,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到逢年过节,我都会收到她的新作。可能是因为我与她志趣相投的缘故,她与我格外亲近。  我暑假去了一趟姨婆家,一半也算是为了拜师学艺,便在那儿多待了几天。  姨婆家的墙上满是她即兴而为的画作。她画国画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大面积地留白,几
期刊
说起课程,我们常常会条件反射般的想起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学校设定的固定科目,而这些科目,尤其是与升学息息相关的那几门课程,让人提起来总有一种“万般无奈在心头”的感慨。  然而,撇开固定思维的套路,知识的汪洋大海又何止是几门学校所学的课程就能框定得了的?知识,即“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以此而言,即使是在游玩中识得万事万物之道,亦可称之为学得了知识。现代教育不过是将知识体系化、模式化固定
期刊
遥望历史长河,人们对“治世”的构想可谓由来已久。早在《礼记》的《大道之行》中,先贤圣人就描绘了一个“道不拾遗”“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两千年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写中也有“人们达到了极高的思想境界,每人都会去劳动”的阐述。治世可谓是一盏明灯,引多少文人志士上下而求索,描绘着通向治世的雄伟蓝图,而这蓝图因描绘者不同而不尽相同。  春秋战国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思想云集汇萃。诸子百家围绕“
期刊
老师说,我们一个“闷骚”,一个“发烧”,都“骚”过头了,于是变成了今世的冤家,在一起不是像斗鸡,就是像庙里的两大金刚,虽不说话,却总是怒目相对。  但他的一支药膏,却还给了我们一片艳阳天。  “叮铃铃——”下课铃声一响,班里就像热锅中落了油一般地炸开,一群群饿死鬼从教室里挤出来,凑在楼梯口,一点一点地往下挤,然后汇入人流中。  下了楼梯,同学们三、两结伴向食堂走去。我跟他也不例外,准备迅速冲向食堂
期刊
本文是李斯上奏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书。李斯,原为战国末期楚国人,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以统一中国之帝业游说秦王嬴政,得到信任,拜为客卿。此时,秦的近邻韩国慑于秦国强大,就派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做间谍。郑国要为秦国修一条长达三百里的灌溉渠,企图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实施“疲秦计划”,使秦国无力攻打韩国。这一计谋被秦国发现,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要求秦王下达逐客令,驱逐
期刊
在众多省市纷纷独自命题,全国统一考试的文题设计已不再是一统天下的今天,虽然各种不同的命题形式共存,可谓“百花竞艳、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但无论命题形式怎样多样化,命题取材如何多元化,“阅读”和“写作”这两个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不会有太大变化。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文本发散式解读,多向性、多角度的命题立意训练和创新思维、彰显个性抒写心灵的检测,都将是考查的重点。下面仅以短文《和氏献璧》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