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发展阶段,“西北风”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的一次集中爆发。本文通过对“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特征的总结与“西北风”模式文化元素及其构成特点的分析,从一个视角了解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关系,同时也希望为如何评说流行音乐与民族传统音乐的关系,提供一个方面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西北风 中国流行音乐 民族化
“西北风”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陆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风潮。
一、“西北风”发展概述
(一)“西北风”的形成
1986年,解承强创作出了歌曲《信天游》,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首歌的创作其实有一点赌气。针对很多人反对流行音乐,他就想用一种最有传统根基的音调来创作一首最具有现代感的流行歌曲,于是他选择了典型的西北音调。”受《信天游》的影响,1987年,在由刘伟仁于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中举办创作沙龙里,徐沛东和孟广征合作完成了《我热恋的故乡》,李黎夫创作出了《我心中的太阳》,同样是在这一年,《黄土高坡》也由陈哲创作完成。而这些歌曲一问世,便在大陆流行乐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于1987年底在全国开始流行。到了1988年,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其中具备浓郁“西北风”风格的电影音乐《妹妹曲》、《颠轿歌》把“西北风”推向了最高潮。
(二)“西北风”的广泛传播
“西北风”风靡的表现之一就是在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通俗组的获奖歌手所演唱的,绝大部分都是“西北风”风格的歌曲。
二、“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特点
(一)以北方音调为主的音乐旋律——音响形态层面的特点
“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在旋律上的突出特点,就是采用北方民间音乐,尤其是陕北民间音调为基本素材。在作品的配器中,还会加入北方传统民族乐器,作品在音程关系上,主要以主属、主下属的跳进为主,多用徵、商调式,从而在音响形态上呈现出粗犷豪迈的中国风情。
(二)体现家国思想的歌词创作——歌词内容的特点
“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作品的主题不再以“爱情”为主,而是转向了对祖国,家乡的眷恋与热爱。抛弃了之前流行音乐以爱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创作倾向,这是当时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意识在流行音乐领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所独有的民族特色。
(三)喊唱的表演方式与“寻根”思潮的影响——行为层面的特点
1.操作行为方面的特点
“西北风”时期作品在操作行为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多采用“喊唱”的演唱方式。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西北风”作品的曲风普遍较为硬朗,带有西方摇滚乐的一些特点,采用喊唱的演唱方式,更符合西方摇滚乐以及我国北方音乐的特性;而且在此之前,中国流行乐坛一直是邓丽君一枝独秀的局面。“喊唱”的使用也是大陆流行乐坛对港台以邓丽君为代表的“吟唱”方式的一种回应。
2.文化参与行文的特点
(1)影响“西北风”表达观念的“寻根”思潮
流行音乐界的“西北风”其实是受中国文化界“寻根”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一股音乐创作风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到了1986年前后,“继‘十亿人民九亿侃’之后的‘十亿人民九亿商’,并没有解决实际生活中开始出现的分配不均,腐败现象的蔓延、贫富差距拉大、物价上涨等等一系列牵扯到大众基本生活稳定的问题……都造成了社会情绪的躁动不安”,抱着一种批判与重新审视的态度,人们纷纷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上面,从而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界兴起了一股以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原生型态,努力植根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为典型特征的“寻根”文化热潮。“西北风”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逐渐形成的。
(2)电影《黄土地》配乐对“西北风”创作的启发
“在陈凯歌,张艺谋,何群从电影学院毕业时,他们一块来到了当时没什么名气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组成了青年摄制组,要拍一部电影名叫《深谷回声》,就是后来的《黄土地》。由于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题材,所以他们想找个熟悉西北音乐的作曲家。”最终他们找到了赵季平,并于1984年2月一起到陕北去采风。用赵季平自己的话说:“《黄土地》是我从事电影音乐的初恋”“电影中出现的结婚场面农民吹鼓手的唢呐声和打击乐,翠巧、父亲、憨憨突然唱起的信天游,采风者的歌声,腰鼓方阵的隆隆声和农民求雨的合唱声”都释放着赵季平对黄土地的恋恋深情。“其实准确的说,1986年以后中国大陆音乐兴起的西北风还正是赵季平刮起来的,而风源正是陕北的黄土高坡——《黄土地》”。
三、“西北风模式”分析
“西北风模式”指的是1986~1988年流行音乐界“西北风”盛行之际,由流行音乐作品中民族化创作手法,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特色以及影响这一时期民族化创作的社会环境等诸多要素有机构成并相互影响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西北风模式”的构成要素:
(1)作品喊唱式的表演方式。
(2)旋律中鲜明的北方音调,伴奏中出现的北方民族乐器。
(3)歌词所表现的浓郁的家国意识。
(4)当时文化界的“寻根”热潮和西方摇滚乐在大陆流行乐坛的发展。
“西北风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受中国文化界“寻根”思潮的影响,大陆流行音乐创作者纷纷以北方民族间音调为基础,以家国主题为主要表达内容,结合西方摇滚乐的批判精神与音乐特点,创作出了在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北风”歌曲。
此外,喊唱的表演方式主要受西方摇滚乐的表演方式,以及北方音乐粗犷、硬朗风格的影响。而以家国思想为主题,则是“西北风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总之,“西北风”时期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同时也是西方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这两种具备不同文化属性的音乐元素的一次激烈碰撞。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西北风模式”下的流行音乐创作,属于一种无意识的,完全受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音乐创作行为。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由于“无论是写了《信天游》的解承强、《一无所有》的崔健、《黄土高坡》的陈哲还是徐沛东、李黎夫等人,几乎没一个人承认‘西北风’是他们的写作初衷,相反,还是在1988年间,他们就对‘西北风’表现了一种近乎于厌恶式的反感。”这一点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流行音乐创作者有意识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的创作意图,有较大的不同。
参考文献:
[1]陶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1(1):189.
[2]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1).
[3]乐坛神笔赵季平.音乐周报,2004-1-23(8).
[4]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人民在音乐出版社,2002, 3(1):132.
[关键词] 西北风 中国流行音乐 民族化
“西北风”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陆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风潮。
一、“西北风”发展概述
(一)“西北风”的形成
1986年,解承强创作出了歌曲《信天游》,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首歌的创作其实有一点赌气。针对很多人反对流行音乐,他就想用一种最有传统根基的音调来创作一首最具有现代感的流行歌曲,于是他选择了典型的西北音调。”受《信天游》的影响,1987年,在由刘伟仁于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中举办创作沙龙里,徐沛东和孟广征合作完成了《我热恋的故乡》,李黎夫创作出了《我心中的太阳》,同样是在这一年,《黄土高坡》也由陈哲创作完成。而这些歌曲一问世,便在大陆流行乐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于1987年底在全国开始流行。到了1988年,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其中具备浓郁“西北风”风格的电影音乐《妹妹曲》、《颠轿歌》把“西北风”推向了最高潮。
(二)“西北风”的广泛传播
“西北风”风靡的表现之一就是在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通俗组的获奖歌手所演唱的,绝大部分都是“西北风”风格的歌曲。
二、“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特点
(一)以北方音调为主的音乐旋律——音响形态层面的特点
“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在旋律上的突出特点,就是采用北方民间音乐,尤其是陕北民间音调为基本素材。在作品的配器中,还会加入北方传统民族乐器,作品在音程关系上,主要以主属、主下属的跳进为主,多用徵、商调式,从而在音响形态上呈现出粗犷豪迈的中国风情。
(二)体现家国思想的歌词创作——歌词内容的特点
“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作品的主题不再以“爱情”为主,而是转向了对祖国,家乡的眷恋与热爱。抛弃了之前流行音乐以爱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创作倾向,这是当时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意识在流行音乐领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所独有的民族特色。
(三)喊唱的表演方式与“寻根”思潮的影响——行为层面的特点
1.操作行为方面的特点
“西北风”时期作品在操作行为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多采用“喊唱”的演唱方式。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西北风”作品的曲风普遍较为硬朗,带有西方摇滚乐的一些特点,采用喊唱的演唱方式,更符合西方摇滚乐以及我国北方音乐的特性;而且在此之前,中国流行乐坛一直是邓丽君一枝独秀的局面。“喊唱”的使用也是大陆流行乐坛对港台以邓丽君为代表的“吟唱”方式的一种回应。
2.文化参与行文的特点
(1)影响“西北风”表达观念的“寻根”思潮
流行音乐界的“西北风”其实是受中国文化界“寻根”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一股音乐创作风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到了1986年前后,“继‘十亿人民九亿侃’之后的‘十亿人民九亿商’,并没有解决实际生活中开始出现的分配不均,腐败现象的蔓延、贫富差距拉大、物价上涨等等一系列牵扯到大众基本生活稳定的问题……都造成了社会情绪的躁动不安”,抱着一种批判与重新审视的态度,人们纷纷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上面,从而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界兴起了一股以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原生型态,努力植根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为典型特征的“寻根”文化热潮。“西北风”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逐渐形成的。
(2)电影《黄土地》配乐对“西北风”创作的启发
“在陈凯歌,张艺谋,何群从电影学院毕业时,他们一块来到了当时没什么名气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组成了青年摄制组,要拍一部电影名叫《深谷回声》,就是后来的《黄土地》。由于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题材,所以他们想找个熟悉西北音乐的作曲家。”最终他们找到了赵季平,并于1984年2月一起到陕北去采风。用赵季平自己的话说:“《黄土地》是我从事电影音乐的初恋”“电影中出现的结婚场面农民吹鼓手的唢呐声和打击乐,翠巧、父亲、憨憨突然唱起的信天游,采风者的歌声,腰鼓方阵的隆隆声和农民求雨的合唱声”都释放着赵季平对黄土地的恋恋深情。“其实准确的说,1986年以后中国大陆音乐兴起的西北风还正是赵季平刮起来的,而风源正是陕北的黄土高坡——《黄土地》”。
三、“西北风模式”分析
“西北风模式”指的是1986~1988年流行音乐界“西北风”盛行之际,由流行音乐作品中民族化创作手法,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特色以及影响这一时期民族化创作的社会环境等诸多要素有机构成并相互影响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西北风模式”的构成要素:
(1)作品喊唱式的表演方式。
(2)旋律中鲜明的北方音调,伴奏中出现的北方民族乐器。
(3)歌词所表现的浓郁的家国意识。
(4)当时文化界的“寻根”热潮和西方摇滚乐在大陆流行乐坛的发展。
“西北风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受中国文化界“寻根”思潮的影响,大陆流行音乐创作者纷纷以北方民族间音调为基础,以家国主题为主要表达内容,结合西方摇滚乐的批判精神与音乐特点,创作出了在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北风”歌曲。
此外,喊唱的表演方式主要受西方摇滚乐的表演方式,以及北方音乐粗犷、硬朗风格的影响。而以家国思想为主题,则是“西北风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总之,“西北风”时期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同时也是西方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这两种具备不同文化属性的音乐元素的一次激烈碰撞。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西北风模式”下的流行音乐创作,属于一种无意识的,完全受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音乐创作行为。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由于“无论是写了《信天游》的解承强、《一无所有》的崔健、《黄土高坡》的陈哲还是徐沛东、李黎夫等人,几乎没一个人承认‘西北风’是他们的写作初衷,相反,还是在1988年间,他们就对‘西北风’表现了一种近乎于厌恶式的反感。”这一点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流行音乐创作者有意识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的创作意图,有较大的不同。
参考文献:
[1]陶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1(1):189.
[2]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1).
[3]乐坛神笔赵季平.音乐周报,2004-1-23(8).
[4]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人民在音乐出版社,2002, 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