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梁桥上那段对话太过著名,在进行哲学性思考的时候,鱼这种生物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天然的寓言象征物。杨海涛的艺术动画片《鱼》,在动画中借用“鱼”来阐述自己对于人生之“围城”的概念。
初识海涛,他便在兴致勃勃地与人讨论着最新构思作品中的制作方法;在海涛的工作室里,看着尚在创作中的“西游记新编”初稿,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整体构思,都觉得这将是一部“鸿篇巨制”。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我们现在只能在海涛的博客上看到未来作品的端倪。尽管海涛说,这部动画片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但我从海涛这部早期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他的严谨与执著,并因此对他新的作品充满了期待。
在我的理解中,动画短片所谓艺术不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作者创作思路和风格形式,这一点和主流动画截然不同。艺术动画短片要求创作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化思想。这些作品可以是你的生活经历;可以是你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批判;可以是你形形色色的艺术观点,然后通过或感性或理性组织在一起,向观众展现出来。
这部动画短片《鱼》便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思考。
鱼缸即“围城”
我在《鱼》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描写手法,通过对比,使得角色塑造更有针对性,主题更加深刻。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仍然采用了双线索平行发展叙事的结构,一虚一实,一详一略。主题刻意淡化了矛盾冲突,通过具体动作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一条线——小红鱼积极主动地想改变自己的环境。跳出鱼缸,穿越太阳,飞翔在天空,最终进入它渴望中的世界。另一条线——群鱼也想改变自己,想自由自在,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短片没有正面去描述群鱼跃出鱼缸的场面,而是虚写,通过短片的结尾来揭示生活的残酷以及戏剧性的一面。
鱼缸在短片中充当着两个不同“生活世界”的角色,借鱼来暗喻周围的人群。两个鱼缸,有方有圆,景物也大致相似,是我们看似陌生其实又很熟悉的世界。无论“鱼儿”怎么游,仍跳不出“鱼缸”的命运,很可惜、也很无奈。
不管“个体”也好,“集体”也罢,都是生活中的缩影,传达的是一个符号。大家彼此羡慕,只因为被别人的生活吸引住了,不管对与错、好与坏,一头扎进去,不愿出来。
我在《鱼》一开始展现的是浩瀚大海的错觉,蔚蓝的海水,怪异的岩石,一条红色的小鱼遨游其中。然而镜头切换过来我们才发现,所谓的大海只不过是一个圆形的鱼缸,这才是现实的世界。
小红鱼飞出了水面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增加了一抹浪漫主义色彩。云朵、太阳、高山、大海,这应该是“小红鱼”梦想的世界。然而,当小红鱼冲进水里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水还是那种水,缸依旧是那种缸,所不同的是,圆的变成了方的、方的换成了圆的。自以为走进了“城里”,最终却发现仍在“城外”。
游在平面的水里
《鱼》的制作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那段日子里,我也和“小鱼”共同努力、奋斗着。在这个纯手绘的作品中,我运用传统二维动画的表现手法,把整个动画制作流程自己没日没夜地走了一遍。从写剧本、设定美术风格、到绘制分镜头台本、设计动作,画原画、做动画,再到后期合成、剪辑,当我看到纸上的东西在手上动了起来,心里也有了一丝满足。
为了收集资料,我经常拿着个DV到处跑,拍假山、水草、鱼儿游动,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这些大自然中的“生命”。剧本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加入些新的东西,分镜头也在不断的修改中完善。过程虽然辛苦,但却很快乐。
在《鱼》的后期合成中,我使用影视当中常用的编辑软件Premiere和AfterEffects来编辑镜头,剧中的水泡效果便是AfterEffects的特技效果,这种二维手绘和三维特效结合的手法也是我做过动画短片中的首次尝试。
油画棒呈现“民族感”
在《鱼》的颜色设置中,我借鉴了色彩的民族化语言。当时选择了几种介质作为材料,选用油画棒的原因首先是使用的人比较少,做成动画片会有特殊效果;而油画棒特有的拙朴质感也使所填入的红、黄、蓝、绿等鲜艳装饰性色彩形成特别的民族效果。这种质感类似浓重的民间年画、中国古典山水画的色彩风格。而用这种质感反过来更加来突出主体形象的性格特点。在场景设计中,油画棒的用色更加注重结合剧情和角色的情感,冷暖色非常协调,利用虚实相映与立体手法相结合的方式为短片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全景和特写镜头的组合,将小红鱼生活的真实状况清晰再现。俯视镜头中小鱼游来游去,渴望追寻另一种世界。空镜头处理,静止的鱼群,给观众留下了一种暗示:看似热闹的生活也有很多的无奈。因为小红鱼的吸引,才使得它们聚拢在一起,让人回味和思考。彩色的云朵、金色的天空、玫红的太阳、深蓝的海水,构成了一个多彩的梦。理想的世界随着镜头的移动呈现出来,我们为鱼儿高兴,也为梦的逝去而叹息。
初识海涛,他便在兴致勃勃地与人讨论着最新构思作品中的制作方法;在海涛的工作室里,看着尚在创作中的“西游记新编”初稿,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整体构思,都觉得这将是一部“鸿篇巨制”。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我们现在只能在海涛的博客上看到未来作品的端倪。尽管海涛说,这部动画片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但我从海涛这部早期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他的严谨与执著,并因此对他新的作品充满了期待。
在我的理解中,动画短片所谓艺术不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作者创作思路和风格形式,这一点和主流动画截然不同。艺术动画短片要求创作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化思想。这些作品可以是你的生活经历;可以是你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批判;可以是你形形色色的艺术观点,然后通过或感性或理性组织在一起,向观众展现出来。
这部动画短片《鱼》便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思考。
鱼缸即“围城”
我在《鱼》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描写手法,通过对比,使得角色塑造更有针对性,主题更加深刻。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仍然采用了双线索平行发展叙事的结构,一虚一实,一详一略。主题刻意淡化了矛盾冲突,通过具体动作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一条线——小红鱼积极主动地想改变自己的环境。跳出鱼缸,穿越太阳,飞翔在天空,最终进入它渴望中的世界。另一条线——群鱼也想改变自己,想自由自在,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短片没有正面去描述群鱼跃出鱼缸的场面,而是虚写,通过短片的结尾来揭示生活的残酷以及戏剧性的一面。
鱼缸在短片中充当着两个不同“生活世界”的角色,借鱼来暗喻周围的人群。两个鱼缸,有方有圆,景物也大致相似,是我们看似陌生其实又很熟悉的世界。无论“鱼儿”怎么游,仍跳不出“鱼缸”的命运,很可惜、也很无奈。
不管“个体”也好,“集体”也罢,都是生活中的缩影,传达的是一个符号。大家彼此羡慕,只因为被别人的生活吸引住了,不管对与错、好与坏,一头扎进去,不愿出来。
我在《鱼》一开始展现的是浩瀚大海的错觉,蔚蓝的海水,怪异的岩石,一条红色的小鱼遨游其中。然而镜头切换过来我们才发现,所谓的大海只不过是一个圆形的鱼缸,这才是现实的世界。
小红鱼飞出了水面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增加了一抹浪漫主义色彩。云朵、太阳、高山、大海,这应该是“小红鱼”梦想的世界。然而,当小红鱼冲进水里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水还是那种水,缸依旧是那种缸,所不同的是,圆的变成了方的、方的换成了圆的。自以为走进了“城里”,最终却发现仍在“城外”。
游在平面的水里
《鱼》的制作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那段日子里,我也和“小鱼”共同努力、奋斗着。在这个纯手绘的作品中,我运用传统二维动画的表现手法,把整个动画制作流程自己没日没夜地走了一遍。从写剧本、设定美术风格、到绘制分镜头台本、设计动作,画原画、做动画,再到后期合成、剪辑,当我看到纸上的东西在手上动了起来,心里也有了一丝满足。
为了收集资料,我经常拿着个DV到处跑,拍假山、水草、鱼儿游动,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这些大自然中的“生命”。剧本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加入些新的东西,分镜头也在不断的修改中完善。过程虽然辛苦,但却很快乐。
在《鱼》的后期合成中,我使用影视当中常用的编辑软件Premiere和AfterEffects来编辑镜头,剧中的水泡效果便是AfterEffects的特技效果,这种二维手绘和三维特效结合的手法也是我做过动画短片中的首次尝试。
油画棒呈现“民族感”
在《鱼》的颜色设置中,我借鉴了色彩的民族化语言。当时选择了几种介质作为材料,选用油画棒的原因首先是使用的人比较少,做成动画片会有特殊效果;而油画棒特有的拙朴质感也使所填入的红、黄、蓝、绿等鲜艳装饰性色彩形成特别的民族效果。这种质感类似浓重的民间年画、中国古典山水画的色彩风格。而用这种质感反过来更加来突出主体形象的性格特点。在场景设计中,油画棒的用色更加注重结合剧情和角色的情感,冷暖色非常协调,利用虚实相映与立体手法相结合的方式为短片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全景和特写镜头的组合,将小红鱼生活的真实状况清晰再现。俯视镜头中小鱼游来游去,渴望追寻另一种世界。空镜头处理,静止的鱼群,给观众留下了一种暗示:看似热闹的生活也有很多的无奈。因为小红鱼的吸引,才使得它们聚拢在一起,让人回味和思考。彩色的云朵、金色的天空、玫红的太阳、深蓝的海水,构成了一个多彩的梦。理想的世界随着镜头的移动呈现出来,我们为鱼儿高兴,也为梦的逝去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