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了造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从辅导员视角提出了提升应用型本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人文素养 应用型本科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4-01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科学教育练就严密的灵性。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交融,才能培养出人的高素质,造就出完整人格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是是指在人文教育和人文氛围熏陶下,而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格修养、学识才华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包涵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具体有对人生的意义的思考、人生追求、理想、道德等。
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弊端也日趋严重,多数学生虽然有志向、有理想,但这种志向和理想迫于生存竞争等的压力,多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过多考虑个人利益,而非远大志向、远大理想。很多学生乃至高校只重视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缺乏对世界文明的认识;学生文化素养较贫乏,特别是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欠缺;道德水平较低,个人修养不足,功利心强,做人浮躁,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沟通能力差等等,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身上。
二、应用型本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大,致使家庭和社会的功利思想滋生,对学生带来过多的物质诱惑,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重现实利益的摄取。同时迫于高考的压力,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大学入学前的人文教育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社会环境就缺乏人文教育的氛围,致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先天不足。
高校也不重视人文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等两课外,很少设置其它人文必修课,只是设置较少的人文选修课,学校没有形成人文教育的环境。同时,目前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新校区,新校区缺少文化积淀,人文气息匮乏,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缺少人文素养培养的氛围。除了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资源配置等等因素外,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也很重要,然而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却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人文教育现状更是雪上加霜。
三、辅导员视域下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的功能也不再只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是要设计未来。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辅导员视角出发对此进行总结和探讨:
1.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养
“身教终于言传”,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的熏陶和影响。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很难想象一名人文素养较低的辅导员能培养出怎么样的学生来。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大学辅导员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关键点。
2.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将人文教育贯穿在活动中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提倡“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人文教育也要提倡此思想。开展一些特色校内活动,如辩论赛、读书节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们人文知识的学习;开展一些校外活动,如义工、志愿者服务,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诸如此类的学生活动要列入活动计划,既要注重活动内用,又要注重活动效果,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为了教育而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进步”。
3.加强网络人文教育平台建设,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发达的网络媒介环境中。网络已经是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发达的网络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很好的传播性,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双向沟通性,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直接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号、QQ、博客、贴吧等网络媒介,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人文教育环境,在网络上向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同时要确保网络人文教育环境的优质质量,内容要具体代表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承辉,胡学琦,陈荣香等.关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李玲.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及其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盛云,段志锦,杨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互构模式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第5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 应用型本科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4-01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科学教育练就严密的灵性。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交融,才能培养出人的高素质,造就出完整人格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是是指在人文教育和人文氛围熏陶下,而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格修养、学识才华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包涵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具体有对人生的意义的思考、人生追求、理想、道德等。
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弊端也日趋严重,多数学生虽然有志向、有理想,但这种志向和理想迫于生存竞争等的压力,多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过多考虑个人利益,而非远大志向、远大理想。很多学生乃至高校只重视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缺乏对世界文明的认识;学生文化素养较贫乏,特别是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欠缺;道德水平较低,个人修养不足,功利心强,做人浮躁,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沟通能力差等等,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身上。
二、应用型本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大,致使家庭和社会的功利思想滋生,对学生带来过多的物质诱惑,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重现实利益的摄取。同时迫于高考的压力,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大学入学前的人文教育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社会环境就缺乏人文教育的氛围,致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先天不足。
高校也不重视人文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等两课外,很少设置其它人文必修课,只是设置较少的人文选修课,学校没有形成人文教育的环境。同时,目前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新校区,新校区缺少文化积淀,人文气息匮乏,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缺少人文素养培养的氛围。除了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资源配置等等因素外,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也很重要,然而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却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人文教育现状更是雪上加霜。
三、辅导员视域下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的功能也不再只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是要设计未来。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辅导员视角出发对此进行总结和探讨:
1.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养
“身教终于言传”,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的熏陶和影响。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很难想象一名人文素养较低的辅导员能培养出怎么样的学生来。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大学辅导员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关键点。
2.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将人文教育贯穿在活动中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提倡“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人文教育也要提倡此思想。开展一些特色校内活动,如辩论赛、读书节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们人文知识的学习;开展一些校外活动,如义工、志愿者服务,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诸如此类的学生活动要列入活动计划,既要注重活动内用,又要注重活动效果,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为了教育而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进步”。
3.加强网络人文教育平台建设,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发达的网络媒介环境中。网络已经是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发达的网络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很好的传播性,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双向沟通性,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直接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号、QQ、博客、贴吧等网络媒介,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人文教育环境,在网络上向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同时要确保网络人文教育环境的优质质量,内容要具体代表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承辉,胡学琦,陈荣香等.关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李玲.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及其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盛云,段志锦,杨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互构模式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