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乡野路,硕硕满怀情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现代化导致教育价值观趋向工业化、城市化、国家化和西方化,从而培养了大批的“文化边缘人”,也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比如,一些乡土文化在逐步消失、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日渐消亡、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逐步丧失。这对教育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加强乡土教育。如何开展乡土教育?乡土教育应该怎么传承乡土知识?这就涉及乡土教材的编写。乡土教材是传承乡土知识的重要载体,构建乡土教材收藏、研究和开发的有效机制则是传承乡土知识的重要保障。我们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成功构建了一套乡土教材收藏、研究和开发的运行机制。在此,我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团队这十余年来所做的工作。
  一、收藏百年中国乡土教材
  这十余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乡土教材的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收集、整理和珍藏从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来全国各地的教材。有人会感到不解:收集这些破烂儿干嘛啊?这些其实都是无价之宝,比黄金还珍贵。当时的国民政府相当重视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即使是在抗战时期,也十分注重保护知识分子的安全,组织知识分子向后方转移。经济可以重建,但是民族文化不能断裂。
  百年乡土教材是什么呢?它既是有形的知识,也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记载了彼时彼地的地方性知识,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社会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慢慢被淘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后人都无法回答。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幸而,这些答案,都藏在当时编的一些乡土教材里面。这些乡土教材,有的是地方绅士编的,有的是一方军阀编的,有的则是社会精英编的,都记载了当时的乡土文化知识。我们把这些收藏起来,把我们的集体记忆放在一起,让当地的人、其他地方的人、今天的人、明天的人都能够了解——原来百年以前、千年以前,前人是这么说话、这样生活的。这就是我们收藏乡土教材的价值。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们总共收集到4113种乡土教材,共计4506册。我们初步以省级地区为单位,将其进行了归类。具体数量如表1所示。
  从表1呈现的数据来看,乡土教材的收集还有很大的空间,各省市还有许多乡土教材我们没有收集到。我们还在继续这项工作,也希望能有更多致力于乡土教育的有识之士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收集、整理、珍藏各自家乡的乡土教材,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系统研究各省市的乡土教材
  第二件事情是我们分别从整个中国和各个地区两个角度,对百年来中国的乡土教材做了宏观和中观的调查。具体研究如表2所示。
  原本计划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都调查一遍,但是受限于时间和精力,目前,我们只做了九个省市的研究。后面的工作,只能寄希望于我的团队成员和所有关心关怀乡土教育的有识之士。我相信,随着乡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接下来的调查研究会越来越好。
  十余年的实践,可以说收获颇丰。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收集到的这近五千册乡土教材放在哪里?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收藏保存这些教材的地方。曾有日本学者表示,希望我将这些藏书交由他们保管,并且保证这些藏书会得到很好的收藏和维护。这个请求被我拒绝了。这些教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为什么要依靠别人来保存这些宝藏呢?难道我们就无处安放这些宝藏吗?制成电子版便于保存分享也好,收进图书馆珍藏也好,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妥善解决这些教材的收藏管理问题。
  三、开发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乡土教材
  我们做的第三件事情是开发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乡土教材。20世纪60年代,我的导师林耀华先生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从苏联引入中国。他指出,“经济文化类型是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1]经济文化类型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人类社会出现了采集狩猎、渔猎、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大工业和互联网信息工业等七种经济文化类型。这七种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生活在湖边河畔的赫哲族人以渔猎为生,生活在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则以畜牧业为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济文化类型不同,人们的生活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哈萨克族的冬不拉,汉族人不一定懂得欣赏;傣族的泼水节,朝鲜族人不一定欢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济文化类型,教育也应该传递一方水土的知识。可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的教育长期处于“大一统”的状态,无论是阿坝羌族的孩子,还是北京上海的孩子,学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即使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但是大纲只有一个,孩子们所学的东西本质上还是没有差别。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了三级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鼓励地方开发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把乡土知识变成国家知识的一部分。教育不仅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也要面向本土。本土是一个根,它告诉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要培养有根的文化人,而不是培养文化的“边缘人”。
  基于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我们开发出两套乡土教材。一套是适合西南热带雨林农业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校本教材》(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另外一套是适合西北甘肃省祁连山上的裕固族高原牧业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本教材》(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这两套教材是用当地的“一方水土”知识开发的。为了编写好这两套教材,我们发动当地的知识精英积极参与:采集整理当地的文化知识;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大家一起商量哪些知识应该进课本,如何按照大纲来编辑,各种知识怎么分配比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展现,等等。这两套教材,是由我们的团队、教育专家以及当地的“土专家”、校长、教师共同协作开发的,当地的校长和教师是主力。最大程度地请当地的教育者参与进来,目的就是要实现当地乡土教育的造血功能。
  以上就是这十余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乡土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答案很简单,我们就是要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对抗目前这种“大一统”的、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教育价值观。文化多样性是国家的软实力。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其背后一定有多样性的文化做支撑。如果人类文化发展成为单一的文化,那么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社会倒退,甚至人类灭亡。
  回首这十余年乡土教育的研究历程,可谓悠悠乡野路,硕硕满怀情。最后我想引用我的导师林耀华先生在《金翼》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把种子埋进土里,将知识传给后人。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86.
  (1.滕星,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罗银新,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胡玉敏
其他文献
自2013年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助力农村教学点教育复兴之路。2013年6月—2017年8月,笔者先后赴我国长白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和乌蒙山区以及其他非山区的近二十个市、县(区)进行调研,在咸安区、崇阳县、长白县、恩施市、来凤县、布拖和牟定县等建立实验区,开展信息化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2013年12月,我们展开了湖北咸安行动,将咸安作为互联网
向导指方向,路靠自己走。回想起来,能在不知不觉中与自主教育早早地结下不浅的缘分,自然得益于奇妙的人生际遇。此外,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志存高远,思存高远,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本位。在我的教学与管理生涯中,之所以自主教育思想能成为我个人及巴川中学的教育观,并且经过思维和实践的反复求索、孕育和提炼,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直至构建起较完整的一套体系,这种本位意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一  巴尔扎克说,“人生最美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问题。”那么,各学科教师如何基于课堂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因此,在教师研修活动中,需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培训给予教师最切实的支持和最需要的帮助。  近期,笔者
繪本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如何让这些美妙绝伦的作品走进学生,使他们不仅喜欢欣赏里面的色彩、图画,不仅体现认字或某学科的学习,而且能够真正达到阅读绘本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完整人的培养与发展,是每位英语教师所面临且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2016年笔者有幸去了一所农村校听课学习,执教者是一位仅有两年教龄的年轻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本文想
本刊讯 为集思广益、交流经验、发现典型,探索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规律,破解研学旅行实施难点、重点,7月8日下午,《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敬德书院承办的研学旅行实施与精品路线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曹巍、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颍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分社董事长张丽娟、北京師范大学安徽校友会会长陈海铃以及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学校、机构的40多位代表受邀参
主持专家 郑新蓉教授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新闻记者、评论主播和资深编辑戴维·布鲁克斯的著作—《社会动物》。  1760年,让-雅克 · 卢梭塑造了爱弥儿这个教育学历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通过卢梭的描写,我们随爱弥儿诞生、成长到恋爱、结婚
河北省大多数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分布在乡村,长期以来,三十余万乡村教师坚守乡土、默默奉献,为数百万乡村孩子点亮了心灯。但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历史欠账等多种原因,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师资不足、教师短缺等突出问题,师资问题已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为破解这一困局,2015年10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河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教师(这里指在大学里学习师范教育类课程,即将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大学生)要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拥有良好的教学技能,能熟练地应对教学技能考核。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新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教学技能展示的技巧与策略。  作为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准备,我对大学生教学技能展示中的技巧与策略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此与大家分
一、“挖掘埋在乡村里的历史沉淀物”  学校一年一度的暑假已经结束,但我一直想了解民国时期学校有没有寒暑假假期作业,如果有,其形式、内容、要求等又是怎样的?不久前,偶得山东省立第四乡师委员会于1933年8月出版的《假期作业》(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丛刊之二)一书,颇感兴趣,翻阅便惊喜。  全书一开篇说道,“我们从过去经验里猛省到暑期作业有极多极深的意义”,于是陈述了“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其中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大本质问题,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就是课程,学校理念的践行、育人目标的实现及核心素养的落地,都离不开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而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可以说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首要前提。为此,许多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着力开展课程体系构建,出现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