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例举三大构成中的色彩构成教学,从其“现实性”和“功能性”着手,结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际,探索出一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个性化的现实型色彩构成教学之路。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色彩构成 现实型 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0-0188-02
引言
一个人可以在没有马车、没有路标的条件下旅行,但这样进步就慢,旅程就有危险。如果想要达到一个高而远的目标,为了能更快地更安全地前进,那么,先置备一辆马车是可取的。
————约翰.伊顽:《色彩艺术》构成,就是学习造型艺术旅程中的一辆马车。首先,构成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是设计教育的第一阶段。“构成”的重点在于“造形”。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思维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限制的条件,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在无数次反复的积累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形成。
其次,构成作为一种创造方法,它是设计实践的基础。设计所包含的因素很多,构成是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最佳方案的工作。有的构成作品就相当于简单的设计,只要将其尺度和材料作适当的调整,就是实际的设计。而那些复杂的设计,又都可以看作是以构成为基础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深入发展的结果。依照这种观点去观察我们周围世界的人工环境,就可以确认: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构成作品。这种心得和体验反过来,又促进构成教育的深入发展。所以“构成”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风格”、“流派”,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创造方法、教育方法。作为方法,是不会瞬间消失的。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方法总是积累、深化和不断发展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刚刚起步,泛称为“工艺美术”。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逐渐出现了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分支学科。自此,设计基础课程的建立也随之而起。由于我们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缺乏自身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因此,在设计教育领域形成了大量吸收国外教学体系的面貌,包豪斯的三大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随之引入,三大构成代表着包豪斯的教育精神,也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例举三大构成中的色彩构成教学,从其“现实性”和“功能性”着手,结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际,探索出一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个性化的现实型色彩构成教学之路。
一、色彩构成的“现实性”和“功能性”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中,最先闯入我门视野的是色彩,最能感染我们的也是色彩。色彩是环境设计的灵魂,他对室内外环境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和使用效率等均有很大的影响。色彩是环境设计中最能够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色彩运用的优劣也决定了整个环境空间。我们应清楚地认识怎样在环境空间中运用好色彩,更好的提升环境设计的效果。色彩的构成搭配是室内外环境空间色彩设计效果优劣的关键问题。孤立的颜色无所谓美或不美,如梵高所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实际意义上,颜色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不恰当的配色,没有不好用的颜色。我国构成设计的倡导者辛华泉教授,也提倡将形态构成和实用功能联系起来,探究人与物的关系。这些都说明了当今的色彩构成已具备了“现实性”和”功能性’,这是时代的构成设计的要求,也是我们不能回避和必须深入理解的。
二、当代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工程性”的趋向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环境艺术又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广西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10年环境艺术研究生招生简章上,笔者看到了一个“西南民族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在众多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安排上,我们见到了诸如《建筑装饰材料与预算》、《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人体工程学》、《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或实训课程的安排,不然发现,当代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工程性”的趋向已日趋明显。
怎样把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工程性”和当今色彩构成的“现实性、功能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先必须就高校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分析。
三、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传统的色彩构成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以色彩构成为主的色彩技能训练为起点,使学生能以科学的观察方法着力体会色彩的情感品格,熟悉艺术设计的审美法则,建立和谐的现代色彩观念。提高学生的现代造型表达能力和现代审美判断能力,从而确立色彩运用的思维导向。
而当代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色彩构成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色彩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中常用的色彩搭配模式、色彩设计的工作程序,能根据项目或客户要求、设计定位进行初步的配色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自由表现色彩的目的。
显然传统的色彩构成的课程目标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要求明显脱节,具体表现如下:
1.教材单一、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日本“构成教育”的倡导者——朝仓直巳(1929—2003)。他于八十年代中期将三大构成教育体系原封不动地引入我国后,近30年我国的构成教学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和发展。从当前发行的大部分教材来看,内容上基本都是在重复早期教材,最多也是在参考图片和章节安排上有少许变化,或者收入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再无新意,更没有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教材或教学资料。 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过于追求系统和完整,而看似系统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是与后续的专业课程脱节的。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这门课程的作业变成一种表现技法的训练。并不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应用领域。
2.作业形式和制作工具单一
学生只是机械模仿书本上或者老师提供的案例而已。例如色彩构成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手绘勾线涂色练习,导致学生只具有模仿能力而缺乏创造能力,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色彩构成属于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大部分是由绘画教师担任的。这部分教师在绘画上都有相当的造诣,可是缺少与设计相关的知识。在学生学习之初就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模仿之路。由于任课教师缺乏设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设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延伸,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因而,在教学中形成的这种隔阂和分化状态,使学生在学习了构成知识之后往往还不是知道怎么运用。学习比较盲目,课程效果也不理想。
4.课程设置不合理
构成课一般都在低年级开设,是为期4到8周的单元制授课。单元制课程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课题。但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学生不能及时的吸收和消化所学的知识。随着后续课程的接踵而至,使学生把本来就没有彻底理解和掌握的构成知识抛到了脑后,最终,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四、环境艺术专业现实型色彩构成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急需对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那么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1.教材的选择与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我们可以把教材的选择面扩宽,从与环艺相关的专业去寻找参考教材。如建筑类专业所用的《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和理论类的《形态构成学》等。同时还要时刻关注教材的建设并及时更新并可以组织专业老师自行编写教学资料。教师不能只用书本上的那些传统和经典的图片来讲解。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从中寻找与该章节相关的、多媒体的资料来吸引学生,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一流大学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还要向设计发达的国家学习,努力拜托教材和思想的束缚,结合本校的情况提出改进方案。
2.引入计算机为色彩构成的教学和作业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为辅助色彩构成教学工具,可大大节省制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兴趣,并起到开拓人脑、活跃思维的作用,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实践证明借助于计算机软件使得许多传统的训练手段变得易如反掌,而且效果也更丰富、更显现,相比手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3.色彩构成教师知识的专业化,提高色彩构成教学的专业针对性
构成教师应该与专业教师相互沟通合作,取长补短。从专业教师那里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再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及任务,来设置上课的内容及方式,使基础课程具有专业方向性。由于专业知识的渗透和延伸,使学生从开始就能够感受到利用构成知识可以解决在设计中碰到的许多问题,能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4.色彩构成课程设置的贯穿性
打破色彩构成传统的单元制授课,将课程扩展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在课程安排上,多采用非单元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另外,三大构成之间也应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构成的知识链全面完整,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5.加强校企合作和环境艺术工程实训,把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工程性”和色彩构成的“现实性、功能性”进行有机的结合相互渗透。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导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了飞速蓬勃的发展,使各高校以一种浮躁的心态来对待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一味追求结果和数量而轻视了过程和质量,从而最终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色彩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而设计的灵魂便是创造。我们提出环境艺术专业现实型色彩构成教学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同时也是当代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2] 王茂林,尹书倩.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初探.湖南包装,2004(3).
[3] 安晓波,王晓芬.艺术设计造型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
[4] 幸华泉.立体构成教学提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电教中心,1997.
[5] 任冠楠.浅谈三大构成课的改革.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6]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
[7] 陈元玉.建筑装饰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探讨.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3)
[8] 成阳.探究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构成教学.教育与职业,2004(7).
[9] 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 应琦.关于构成设计教学的思考.艺术教育,2007(10).
[11] 陈楠.设计基础教学问答系列丛书——色彩构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140)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色彩构成 现实型 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0-0188-02
引言
一个人可以在没有马车、没有路标的条件下旅行,但这样进步就慢,旅程就有危险。如果想要达到一个高而远的目标,为了能更快地更安全地前进,那么,先置备一辆马车是可取的。
————约翰.伊顽:《色彩艺术》构成,就是学习造型艺术旅程中的一辆马车。首先,构成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是设计教育的第一阶段。“构成”的重点在于“造形”。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思维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限制的条件,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在无数次反复的积累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形成。
其次,构成作为一种创造方法,它是设计实践的基础。设计所包含的因素很多,构成是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最佳方案的工作。有的构成作品就相当于简单的设计,只要将其尺度和材料作适当的调整,就是实际的设计。而那些复杂的设计,又都可以看作是以构成为基础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深入发展的结果。依照这种观点去观察我们周围世界的人工环境,就可以确认: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构成作品。这种心得和体验反过来,又促进构成教育的深入发展。所以“构成”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风格”、“流派”,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创造方法、教育方法。作为方法,是不会瞬间消失的。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方法总是积累、深化和不断发展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刚刚起步,泛称为“工艺美术”。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逐渐出现了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分支学科。自此,设计基础课程的建立也随之而起。由于我们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缺乏自身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因此,在设计教育领域形成了大量吸收国外教学体系的面貌,包豪斯的三大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随之引入,三大构成代表着包豪斯的教育精神,也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例举三大构成中的色彩构成教学,从其“现实性”和“功能性”着手,结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际,探索出一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个性化的现实型色彩构成教学之路。
一、色彩构成的“现实性”和“功能性”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中,最先闯入我门视野的是色彩,最能感染我们的也是色彩。色彩是环境设计的灵魂,他对室内外环境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和使用效率等均有很大的影响。色彩是环境设计中最能够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色彩运用的优劣也决定了整个环境空间。我们应清楚地认识怎样在环境空间中运用好色彩,更好的提升环境设计的效果。色彩的构成搭配是室内外环境空间色彩设计效果优劣的关键问题。孤立的颜色无所谓美或不美,如梵高所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实际意义上,颜色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不恰当的配色,没有不好用的颜色。我国构成设计的倡导者辛华泉教授,也提倡将形态构成和实用功能联系起来,探究人与物的关系。这些都说明了当今的色彩构成已具备了“现实性”和”功能性’,这是时代的构成设计的要求,也是我们不能回避和必须深入理解的。
二、当代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工程性”的趋向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环境艺术又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广西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10年环境艺术研究生招生简章上,笔者看到了一个“西南民族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在众多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安排上,我们见到了诸如《建筑装饰材料与预算》、《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人体工程学》、《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或实训课程的安排,不然发现,当代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工程性”的趋向已日趋明显。
怎样把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工程性”和当今色彩构成的“现实性、功能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先必须就高校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分析。
三、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传统的色彩构成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以色彩构成为主的色彩技能训练为起点,使学生能以科学的观察方法着力体会色彩的情感品格,熟悉艺术设计的审美法则,建立和谐的现代色彩观念。提高学生的现代造型表达能力和现代审美判断能力,从而确立色彩运用的思维导向。
而当代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色彩构成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色彩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中常用的色彩搭配模式、色彩设计的工作程序,能根据项目或客户要求、设计定位进行初步的配色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自由表现色彩的目的。
显然传统的色彩构成的课程目标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要求明显脱节,具体表现如下:
1.教材单一、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日本“构成教育”的倡导者——朝仓直巳(1929—2003)。他于八十年代中期将三大构成教育体系原封不动地引入我国后,近30年我国的构成教学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和发展。从当前发行的大部分教材来看,内容上基本都是在重复早期教材,最多也是在参考图片和章节安排上有少许变化,或者收入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再无新意,更没有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教材或教学资料。 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过于追求系统和完整,而看似系统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是与后续的专业课程脱节的。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这门课程的作业变成一种表现技法的训练。并不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应用领域。
2.作业形式和制作工具单一
学生只是机械模仿书本上或者老师提供的案例而已。例如色彩构成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手绘勾线涂色练习,导致学生只具有模仿能力而缺乏创造能力,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色彩构成属于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大部分是由绘画教师担任的。这部分教师在绘画上都有相当的造诣,可是缺少与设计相关的知识。在学生学习之初就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模仿之路。由于任课教师缺乏设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设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延伸,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因而,在教学中形成的这种隔阂和分化状态,使学生在学习了构成知识之后往往还不是知道怎么运用。学习比较盲目,课程效果也不理想。
4.课程设置不合理
构成课一般都在低年级开设,是为期4到8周的单元制授课。单元制课程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课题。但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学生不能及时的吸收和消化所学的知识。随着后续课程的接踵而至,使学生把本来就没有彻底理解和掌握的构成知识抛到了脑后,最终,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四、环境艺术专业现实型色彩构成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急需对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那么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1.教材的选择与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我们可以把教材的选择面扩宽,从与环艺相关的专业去寻找参考教材。如建筑类专业所用的《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和理论类的《形态构成学》等。同时还要时刻关注教材的建设并及时更新并可以组织专业老师自行编写教学资料。教师不能只用书本上的那些传统和经典的图片来讲解。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从中寻找与该章节相关的、多媒体的资料来吸引学生,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一流大学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还要向设计发达的国家学习,努力拜托教材和思想的束缚,结合本校的情况提出改进方案。
2.引入计算机为色彩构成的教学和作业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为辅助色彩构成教学工具,可大大节省制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兴趣,并起到开拓人脑、活跃思维的作用,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实践证明借助于计算机软件使得许多传统的训练手段变得易如反掌,而且效果也更丰富、更显现,相比手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3.色彩构成教师知识的专业化,提高色彩构成教学的专业针对性
构成教师应该与专业教师相互沟通合作,取长补短。从专业教师那里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再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及任务,来设置上课的内容及方式,使基础课程具有专业方向性。由于专业知识的渗透和延伸,使学生从开始就能够感受到利用构成知识可以解决在设计中碰到的许多问题,能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4.色彩构成课程设置的贯穿性
打破色彩构成传统的单元制授课,将课程扩展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在课程安排上,多采用非单元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另外,三大构成之间也应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构成的知识链全面完整,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5.加强校企合作和环境艺术工程实训,把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工程性”和色彩构成的“现实性、功能性”进行有机的结合相互渗透。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导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了飞速蓬勃的发展,使各高校以一种浮躁的心态来对待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一味追求结果和数量而轻视了过程和质量,从而最终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色彩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而设计的灵魂便是创造。我们提出环境艺术专业现实型色彩构成教学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同时也是当代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2] 王茂林,尹书倩.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初探.湖南包装,2004(3).
[3] 安晓波,王晓芬.艺术设计造型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
[4] 幸华泉.立体构成教学提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电教中心,1997.
[5] 任冠楠.浅谈三大构成课的改革.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6]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
[7] 陈元玉.建筑装饰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探讨.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3)
[8] 成阳.探究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构成教学.教育与职业,2004(7).
[9] 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 应琦.关于构成设计教学的思考.艺术教育,2007(10).
[11] 陈楠.设计基础教学问答系列丛书——色彩构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14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