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chu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的群众路线是作风建设的根本。当前,由于思想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社会矛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使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坚持面临着诸多困境。应从利益、思想、制度三个层面建立贯彻与坚持群众路线的合理切入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协调群众利益矛盾、尊重和维护群众政治地位、关心支持群众生存与发展等路径来探索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群众路线 作风建设 切入点 方法途径
  
  作风建设极为重要,是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的保证,是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在党的历史上曾总结出著名的“三大作风”。在新时期,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提出“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①。这“四大危险”实际上都关系到作风问题,这也是近几年来党更加强调、社会也更加关注作风建设的原因。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作风建设也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干部工作作风说到底体现的是党的基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是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中央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就严肃指出,“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②。因此,从根本上说,只有正确认识和坚持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化解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优化党的执政环境。
  
  新时期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曾将其概括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③。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表述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④。然而,我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这导致既有的基本理论和认识经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党的群众观点在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受到质疑和否定,于是建立在群众观点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与坚持就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在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巨大变动与调整过程中,传统的社会结构被打破,社会出现严重分化,许多干部在“谁是群众”的问题上存在一定困惑。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我们的事业“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在大革命时期,为找到革命的力量,毛泽东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⑤。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分析,并找到了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改革之前,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群众的内涵与外延都很明确,就是“两阶级一阶层”,他们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依靠力量,并且在他们以及他们内部之间基本没有明显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根本利益一致”的经济界定和政治理念得到社会极大的认同。但经过几十年的剧变,除传统的“两阶级一阶层”继续存在外,社会上还出现了“新兴社会阶层”。前者与后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文化和价值诉求,而且在前者内部还出现了巨大分化。阶层与阶层之间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思想观念,无论是价值取向还是生活诉求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彼此之间利益矛盾与冲突非常明显。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趋利性被强化,当干部们因迷茫于“谁是群众”而不知道“为了谁”、“依靠谁”的时候,被强化的趋利性会作为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使他们选择与强势者合作,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正确的群众路线可能会被有意无意地回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弱势者和强势者都应该纳入群众的范畴,都应该成为我们服务和依靠的对象,但为更快地获得更多的利益,部分人会有意无意地脱离占社会大多数的弱势者而更倾向于寻求与占社会少数的强势者合作。这样一来,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坚持就出现了问题,“群众”的范畴会更多的局限于社会的少数即强势者之中,在部分干部那里,“密切联系群众”更多是与强势者的联系,而与弱势者的联系则会被减少或弱化。这必将导致群众路线的扭曲,导致社会不满情绪增多,矛盾加剧,社会管理出现较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尽管付出很大努力,干部作风也难以有根本转变,在管理与服务两大职能中,管理仍然会主要体现在弱势者那里,而服务则更多地体现在强势者那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转变作风而群众却并不满意的原因所在。
  
  群众路线的合理切入点
  
  思想认识、利益关系以及社会矛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确实让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坚持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教育和引导我们的干部真正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需要从当前社会现实出发,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与群众尤其是与普通民众建立密切联系,从根本上转变作风。一般来讲,这样的切入点应从利益、思想、制度三个层面去寻找。
  首先,利益问题是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必须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切入点。胡锦涛指出,“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群众正确认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⑥。这个切入点的原则就是从维护群众不断发展的利益需求出发,根据群众利益需求的满足情况设计干部考核机评价制,使二者保持一致。凡是群众路线坚持得好、群众利益维护发展得好、群众间利益协调得好的干部,获益就多,反之就少或没有。
  其次,思想问题是作风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必须以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为切入点。胡锦涛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⑦。这个切入点的原则就是以思想“灌输”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接受思想教育,强化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信念,真正找到化解干群矛盾的“思想钥匙”。
  再次,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保证。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必须以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为切入点。刘少奇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⑧。这个切入点的原则就是保证“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矫正和约束我们的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在这条路线上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现实使我们的干部在贯彻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或失误,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或者在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强大攻势下,失去坚持群众路线的动力和信心。因此,需要有一套相应的制度及其有效执行机制来激励我们的干部坚持群众路线的信心和决心,来矫正和约束我们的干部在这条路线上的偏差或失误。
  
  切实转变作风,落实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有它的一般性要求,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它的特殊要求。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找到适合坚持这一路线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甚至有时会事半功倍。
  首先,以扩大民主法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政治地位,尊重和维护群众对决策和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群众的民主意识也在增强,部分群众具有参与政治进程的强烈愿望,理应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畅通群众利益和愿望、意见和建议的表达渠道非常重要。邓小平说,“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⑩,“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探索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以关心群众法培养和建立与群众的感情。邓小平说,“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群众工作方法。
  (作者为中共邯郸市委党校副教授)
  
  注释
  ①⑦⑨《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②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③⑧刘少奇:《论党》,人民出版社,1955年。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
  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04~405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其他文献
【摘要】财政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税收除了用于一些公共建设之外,大部分都对地方进行了税收返还,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府把税收财政收入大部分转移到这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并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财政拨款,还应该对其用途做相应的引导。  【关键词】减贫 财政税收 政策改进 分析  财政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税收除了用于一些国家公共建设之外,大部分都对地方进行了税收返还,支持地
【摘要】学生教育权益可以归纳为教育教学权、社会活动权、经济帮助权、公正评价权、申诉救济权等;学生管理侵权行为可归因于管理的依据违法、处理的程序违法。同时,应着手建立健全约谈、申诉、诉讼的学生权益救济机制。以期从学生权益救济的视角,剖析学生权益保护与救济的现状,梳理法定教育权益,建立和完善权益救济机制。  【关键词】学生管理 权益救济 机制 研究    自1998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肇始,学
高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使城市成为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高强度地区,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与挑战.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对河北省建设低碳宜居城
在现代西方实行了民主政治的国家中,并不存在地域回避的相关制度规定。不同的社会基础造就了不同的地方政府制度,并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西方地方政府官员在地域回避问题上的制度差异。而地方政府职能的差异恰恰又是决定中西方对于地域回避制不同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域回避与本地化选举    回避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域回避更是从汉朝就开始实施,甚至形成了所谓“五百里之内不为官”的
当前衡水滨湖新区生态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然而随着进一步规划与开发,生态村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也面临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国外成熟生态村构建及发展模式,寻求寓生态环境
市场定价权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法权利,然而政府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某种商品定价的要求,和市场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该商品定价的要求可能会产生冲突。经济法权利自身也存在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年。财税学界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深入探讨了地方财政改革特别是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在税制设计、税收征管等税制改革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在财政政策研究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孙开(2011)认为,应在剖析我国近年来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措施的基础上,从各地间差异较大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贪污、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进入高发期。这一现状既与农村基层组织财务管理制度混乱、监督制约机制缺位等客观原因有关,也与行政行为人法律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有关。为了预防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职务犯罪,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建议采取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素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惩防力度等措施。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 土地流转 经济犯罪 职务犯罪    随着国
【摘要】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国界和区域限制的经济往来,不仅促进了资本的全球流动,还更加深远地推进了国际间协调与合作机制新格局的形成,势必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必须将协调与合作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法则,通过做好协调与合作这篇大文章,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安康。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协调与合作机制 建设    “经济全球化”一词,一般说法最早是特·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发展变迁进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我国改革开放真正的起点是从农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