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实施策略分析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2746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文短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学者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针对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如何进行长文短教使学生学有所得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将以《故乡》教学为案例,对长文短教的实施策略做初步探究。
  关键词:长文短教;阅读教学;《故乡》
  初中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一篇课文一般在两个课时之内完成,长文短教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解决语文教学时间有限与课文字数过多、内容繁重之间的矛盾。《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重点课文,总体篇幅4000多字,在一定课时之内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把握鲁迅先生思想感情,难度可见一斑,通过对该课的研究与探讨获得如下启示:
  一、以点画圆,落实“人本”理念
  首先应明确,短教不等于不教,也不等于“深文浅交”,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文章并不能完全交给学生自学,教师不讲、学生乱说,学生对文章一知半解,简简单单掌握几个生字词,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没有益处。长文短教应以点画圆,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文章的脉络梳理清晰,明确课文重难点,以所教授的“长文”为圆心,“短教”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并以学生需要为半径,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这篇课文教学的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分析探究能力,但对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时代状况并不清楚,还不能全面完整地分析作品的写作目的与创作特点。执教者应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会出现的问题,如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全面,难以理解闰土前后变化的原因等。教师可以尝试在不借助资料的情况下,反复阅读课文,对于“教什么”“如何教”有自己的体悟和判断,拓宽教学思路,避免墨守成规,缺乏新创。
  二、适当切入,把握文章重点
  《故乡》根据1912年鲁迅先生前往浙江绍兴接母亲的经历演绎而来,以家乡一草一木、人情世故的变化为内容,作者塑造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败不堪的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禁锢与腐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新社会的向往。执教老师应正确把握课文主题,找好授课切入点。
  (一)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
  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闰土这一形象,初见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足以感受到闰土的淳朴可爱,闰土会捕鸟,知道作者没听说过的稀奇事,两人是儿时亲密的伙伴。当母亲提到闰土时,鲁迅脑里浮现的便是一个在月下瓜田中勇敢刺猹的小英雄形象。但曾经的英姿飒爽在中年闰土身上却荡然无存,首先是外貌上的变化:脸色灰黄,满布皱纹,眼睛变得红肿,肌肤皲裂,破毡帽、薄棉衣,冷得瑟缩着…再是语言和神态上的改变: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作者从细节入手展现了闰土辛苦恣睢、精神麻木的状态,通过对闰土形象的分析,探讨人物变化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的同情与批判,自然可以成为“短教”的切入点。
  (二)以“隔膜”为切入点
  “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文中的隔膜从作者返乡伊始便存在,近乡时的陌生与疏离,故乡沉重压印的气氛,隔膜油然而生。儿时豆腐铺前擦着白粉的“豆腐西施”却有了圆规式的姿态,变得尖酸刻薄,话里话外的“阔”“钱”“贵人眼高”,最后顺走一副手套的细节…阶级观念的局限,封建传统的压迫,使得鲁迅与杨二嫂这类人物之间横亘着无法磨灭的鸿沟,这是隔膜的另一种表现。闰土的出现又为隔膜增添了悲哀的色彩:“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鲁迅对儿时伙伴的幻想终究在见面的那刻破灭,这层可悲的厚障壁隔绝了作者对故乡最后的期许,以至最后“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同时,作者并未因心中的隔膜而放弃对未来的希望,水生宏儿像是鲁迅和闰土的另一面,却是崭新的一面,也许现在的生活充满苦难,但踏出的每一步,在荆棘中开拓出的每条小路,作者都希望能助益于下一代。以隔膜为切入点进行长文教学时,执教者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结尾处的希望几句,切实領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三、明暗交织,探寻多线合作
  《故乡》一文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主线次线交织构成文章,除上文的人物、情感变化线外,还有景物一线。
  先是故乡不同以往的萧瑟景象,作者回到久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已是寒冬,视线由远及近,破碎凄凉之感藏于寥寥数语间,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因情哀景,辗转奔波多年,这次返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作者失落悲伤于往日的故乡不再,但又在恍惚间意识到:故乡或许不该如此,或许本就如此。“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二十年后再见故乡时的迷茫、迟疑、雀跃…与景色交融,创造出悲凉的氛围。文章中的氛围描写除开篇对于故乡的体现之外,离乡的景物描写以及文中写闰土在月下瓜田时的场景都塑造出了不同的氛围,两种氛围一明一暗也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考虑到氛围的理解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浮现相关场景,感受文章或沉重或轻快的氛围。
  四、取舍得当,合理安排活动
  “短教”的取舍应全而细,新而活,使教学纲举目张。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第一课时
  导入环节由同学分享关于“乡愁”的诗句,询问同学每次回家、离家时的心情,同学发言之后,老师提出疑问:鲁迅先生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离开时为何没有丝毫留恋?之后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情节并归纳概括段落内容。作者情感变化的部分交于学生讨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再读课文,深入剖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作用,此环节应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由学生单读或教师范读,同学在脑海中想象当时的场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
  2、第二课时
  主要针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第二节课人物前后变化方面可以“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变化的原因可以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需及时补充背景材料,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文章最后作者的“希望”,总结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理解得以升华。在课堂的最后布置作业,写一写回家时察觉到的故乡变化。
  真正做到长文短教需要执教者立足于文本,熟读深思,化繁为简,找准文章切入点,使教学内容贴合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会有新的活力。长文短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也不是一种固定模式,教学的方法与角度有很多种,本文仅以《故乡》为例,研究长文短教的应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现短时高效的阅读教学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杜小文. 高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高冉,杨梓.长文短教,大有可为——参赛课《藤野先生》一文例谈[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01):105-106.
  [3]张心格. 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切入点研究[D].宁夏大学,2019.
  [4]黄进丽.隔膜——把握《故乡》主题的切入点[J].语文学刊,2003(05):17-18.
其他文献
摘要:女性在社会、家庭中面对的困境无论中外古今从未消除,笔者就是针对“困境”这一现象以“子君”形象为媒介来进行论述。通过对时代变迁中子君的分析来逐步了解女性地位、女性思想、社会环境等更为深层的变化。本文把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小说《我的前半生》、《伤逝》三部作品中的子君串联起来进行纵向分析、横向比较,从而体现题目中“延续”的内涵;以三代子君的努力来展现不断突破的历史束缚;以子君的失败与成功来总结困
期刊
人的一生,虽然不是“光阴似箭”,更不可能“日月如梭”,但是一辈子确实太短。短短人生之路,难免出现河坎沟渠拦路,路窄山高挡道,谁人能够飞越……?到时都得坦然面对!  北宋名相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应该是今天陕西渭南人)有一篇传世奇文,短短六句话,四十二个字,说尽了人生六大悔事,道尽了千年做人真情。流传百世,经久不衰。读来字字忠告、听到句句贴心、想想震耳发馈、回味掏心掏肺……  《六悔铭》  官行私
期刊
摘要: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尼采事件深刻的影响了西奥多·德莱赛。起初他欢呼雀跃,以为找到了解开精神枷锁的密码,然而很快他就发现驱逐信仰后他无所适从,精神生活杂乱不堪。他不由自主地逐渐回归到曾经抛弃的信仰怀抱,以找到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他不断的在其小说世界里探索这个主题。因此德莱塞看似离经叛道的写作,实际上仍然和西方文学一贯的信仰传统一脉相承。本文对《嘉莉妹妹》进行剖析,透视此事件对他的影响。  关键
期刊
摘要:九叶诗派自觉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他们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里尔克启发了九叶派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她对里尔克的哲学思辨、静观品格的学习尤为突出,借助“客观对应物”和“思想知觉化”进行创作,对当下诗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里尔克;郑敏;生死观;静观  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产生
期刊
摘要:山水画发展至元代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抒情写意高峰,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的密体山水便是其中的代表,他的绘画风格和意境表达对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具区林屋图》为中心展开讨论王蒙的生平及他密体山水的成因、特点及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王蒙;密体山水;《具区林屋》;影响  山水画自隋唐起源并独立成科,后至五代及北宋发展而兴起,并形成了较完备的山水理论,达到山水画发展史上第一座高峰。而后,在元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浅议《小团圆》,简要解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所使。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意义。  关键词:情感 性格 意义  《小团圆》是张爱玲在知天命之年后写的长篇小说,这本被雪藏了30年的被研究者和读者们心照不宣地认定是张自传体小说的长篇,是在张迷的翘首以盼中姗然而至,一度又引发了各媒体的炒作,更多的是对于这部作品的如潮热评,当然是褒贬不一。这部充满意识流写作风格的作品,因为像是在回忆里慢慢
期刊
摘要: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较早。自1899年小吕宋华侨学校在菲律宾创办以来,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发展跌宕起伏。笔者有幸在菲律宾做过一年的汉语志愿者,谨以此文说说自己的几点思考,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脉络,其次概括了宿务亚典耀圣心学校华文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培养本土教师,调整课程安排的办法。  关键词:菲律宾华文教育 宿务亚典耀圣心学校 现状
期刊
摘要:作为贾平凹的又一部都市题材小说,《暂坐》以西京城为故事叙述的大背景,以暂坐茶庄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通过“西京十块玉”的相聚与离散,向我们叙述着世态的炎凉,人们如烟的命运以及走不出的精神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文本《暂坐》从文本叙事到内在精神意蕴中所内含的对“废都”色彩的承继,从而进一步探讨文本《暂坐》向我们展示的深刻的内涵以及作者的生命哲学与人生智慧。  关键词:暂坐 “废都”色彩 外在叙事
期刊
摘要:中国画审美追寻到可最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画家将盛行的玄学理念运用在绘画表现的过程中,因此成为我国绘画以及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期,谢赫所著《古画品录》“六法”更是以通俗简洁的语言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画审美的系统总结,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早在《庄子·知北游》 中就有 “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其中“应物”指的是对待事物的认知、态度与审度,在画作方面,指的则是应对不同的事物展现出其本有
期刊
摘要:《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由《旧约》《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著作,而且是一部文学巨著,其中的比喻奇特新颖,妙趣横生,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希伯来人独特的文化,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圣经》中的一些动物比喻进行说明。  关键词:《圣经》;英语语言文化;动物;比喻  一、引言  《圣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