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小说中对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把他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在战争中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状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参战前对死亡的无意识心理,参战中对死亡的逃避心理,参战后直面死亡的抗争心理,它们恰恰契合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巧妙运用这一点,从人格结构理论视阈下对这部小说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进行细致解读的。
关键词:红色英勇勋章;亨利·弗莱明;死亡;心理变化;人格结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48-02
引言
《红色英勇勋章》,出版于1895年,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1]。它讲述一个叫作亨利·弗莱明的男士兵的故事,他幻想着战争的荣耀而参军,而事实上,他的心里每天都充满着恐惧,甚至想要逃离战场。由于担心被嘲笑,他时刻渴望着在战争中受伤一次来证明他的勇气。终有一天他受伤了,但却与他勇敢地行动毫无关系。他返回到战场,却与死亡愤怒的抗争着。小说的结尾以亨利的宣言结束,预示着他从对战争及死亡的恐惧心理终于成长为一个充满勇气的真正的男人。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主人公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剖析着对战争、友情、勇气和生命的不断挣扎与反复审视。这部小说更关注心理状态而不是战争的暴力。斯蒂芬?克莱恩通过描写亨利的成长来刻画他对死亡的恐惧,在克服死亡恐惧的征程中,他经历了显现“本我”,体验“自我”,升华“超我”,一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式的心路历程最终发现生存的希望与价值。
一、从人格结构理论视阈解读《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
1.参战前对死亡的无意识心理
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在弗洛伊德的视角中,无意识是由死亡的直觉控制,而被控制的人又有一种无意识的冲动去无限的接近死亡。但是,在亨利的思想中,根本不存在对死亡的认识,有的只是尽早逃离战场返回家中的美好幻想。亨利天真地相信兼具勇气、荣誉与死亡的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是真实存在的。然而,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与杀戮,使他想要成为英雄的幻想破灭了。他怀揣这英雄梦参军,没想到,等待着他的却是战争、杀戮和死亡。
参战前的亨利,就是“本我”的体现。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2]。主人公在潜意识中是存在对真正英雄的美好幻想的,他想不顾一切的用勇气实现这个美梦,可是,当他真实地踏上战场时,他才意识到,战争最终带来的只有血腥、杀戮,甚至死亡。在惊醒的那一刻,他不再想着英雄这种虚名,他只知道他要远离死亡,他要逃离。对生的渴望已经让他脱离了“本我”的状态,渐渐走向“自我”。
2.参战中对死亡的恐惧逃避心理
当亨利一旦决定离开家奔赴战场时,他早晚都要经历生与死的问题。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他体味到了死亡的威胁和生存的本能。战场上的死亡对亨利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当军队行进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他们遇到了一个死去士兵的尸体。那具尸体双眼紧紧的凝视着天空,身上穿着一套破旧的黄绿色军装……”[3]他甚至在心中隐隐的期待可以走近去看一看那具尸体。起初,他对死亡毫不畏惧而是充满好奇,但是很快地,他害怕到不行因为死亡已经超越了他的想象。而当他真正走近了尸体,他渐渐地开始思考,死亡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亨利预感着,他就要死亡,他就要进入一个他不曾真正了解的世界。他认为,死亡是对现实种种不满的最佳逃离方式。但是随着离死亡越来越近,战场上到处是“如簇丛一般”林立的士兵们的尸体,死亡的逼近扰乱了亨利原本平静的心。因此,他的求生本能越来越强烈。就连亨利的同僚们也是这样。当他们打斗的时候,他们尽量使用树枝和石头来保护自己以此避免血腥和死亡。
此时的亨利,正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自我”的再现。自我是指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4]。当亨利经历过活生生的战争,目睹了朋友的死亡,生存的本能被彻底的激发出来了。现实的环境让他深刻的体会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生存的本能让他选择了逃避,但是清醒的“自我”又在时刻告诫他正在逐步走入“超我”。
3.参战后直面死亡的抗争心理
在返回战场的路上,亨利亲眼目睹了他的朋友吉姆的死亡全过程。死亡离他超乎寻常地近,吉姆开始变得惊慌失措,他仓皇地逃离,穿过一片片的草地。亨利看到,“吉姆脸上的表情在暗示他,他终于找到的他苦苦追寻的地方。”死亡的表情是如此的可怕。
这次可怕的经历迫使着亨利的幻想向现实妥协。他为自己逃离战场的胆小懦弱而深感羞愧。他曾把受伤的战士们视为英雄,现在却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死亡。他曾渴望通过一个伤口证明自己的勇敢,现在却越来越惧怕受伤和死亡。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加之自我保护的本能驱使,深深折磨着亨利。终于他无法忍受决定起身反抗。
死亡,这一战争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亨利从起初的无意识,到恐惧,再到逃避,最后终于敢于直面死亡,经历了一番复杂的心路历程。尽管亨利在战场上像一只小野猫一样,长官却总是命令他要像“赶骡人”一样。他决定要以死给长官无声的还击和报复。亨利坚信,他的死一定可以影响到长官,他的尸体一定会给粗鲁的长官带去深深的自责。因此,当亨利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时,同时也学会了摆脱自己对世界的偏见。他变得客观冷静,开始渐渐地放逐自己。“然而,他鼓起力量逐渐把罪搁置在远处。最终,他的视野似乎开拓了一些新的生存方式。他发现,他现在可以坦然地回顾他曾经的夸大其词并看到他们真正的所在。当他偶然发现他现在十分鄙视它们,他心里很高兴。”[4] 此时的亨利,已经真正走入“超我”的境界。超我,是指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亨利最后认识到,“只有真正接触过死亡的人才会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和价值。”[4]经过了种种经历,他终于走向成熟的心理状态。他充分的了解到,他不必逃离战场来保护自己,更不需要“一枚红色的英勇勋章”来证明自己。在触碰过真正的死亡之后,亨利开始了一段新的,成熟的生命旅程。
二、探究引起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的根源
要解读引起心理变化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弗洛伊德的原始自我防御机制,叫作反向形成。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自我之间,自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2]。反向形成可以在小说中一些包含动物的隐喻描述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当亨利和军队同僚们成功的加入一场战斗中,他们就被比作像“拼死的小鸡”一般;当亨利冲向敌人的旗帜时,就像“一匹失控的马驹”一样[5]。这些动物性隐喻的想象显示了亨利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大自然中的动物们的唯一目标就是生存下去。这些士兵们也一样。他明明那样害怕战争,惧怕死亡,但是为了活下来就不得不与所谓的敌人厮杀,造就了更多的死亡。
通过解析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的起因,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本我象征着亨利在参战前对死亡的无意识心理,自我与主人公参战中对死亡的恐惧及逃避心理状态不谋而合,超我是主人公在参战后直面死亡并与之抗争的真实写照。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道德与理想、世界观与人生观得到了一次崭新的蜕变与升华。而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凭借着战争这一历史背景,经历着对死亡的种种心理变化,最终走向成熟从而找到自我,发现自我的。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视阈解读了《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其实,在《红色英勇勋章》这部小说中,作者克莱恩一直把亨利昵称为“年轻人”。克莱恩把战争比作一场“实验”,而“年轻人”只不过是这场实验中的领军人物而已。他把主人公放到战争这个大背景下,为得是去透视人类内心最原始的情感并试图讲授有关生命的真谛。对亨利来说,这场战争中的最主要的战场就在亨利的心中,这场战争的敌人就是他对死亡的恐惧,接近死亡让他更迅速地成长起来。作者想告诉我们,尽管死亡是我们生存下去的一个心理障碍,但是如果我们以客观冷静成熟地视角去审视它,我们终会找到生存下去的新源泉和原动力。
参考文献:
[1]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斯托尔·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M].黄建人,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4]Stephen Crane.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M].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1983.
[5]Phillips, Brian, David Hopson. Study Guides: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责任编辑:李鹏飞)
关键词:红色英勇勋章;亨利·弗莱明;死亡;心理变化;人格结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48-02
引言
《红色英勇勋章》,出版于1895年,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1]。它讲述一个叫作亨利·弗莱明的男士兵的故事,他幻想着战争的荣耀而参军,而事实上,他的心里每天都充满着恐惧,甚至想要逃离战场。由于担心被嘲笑,他时刻渴望着在战争中受伤一次来证明他的勇气。终有一天他受伤了,但却与他勇敢地行动毫无关系。他返回到战场,却与死亡愤怒的抗争着。小说的结尾以亨利的宣言结束,预示着他从对战争及死亡的恐惧心理终于成长为一个充满勇气的真正的男人。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主人公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剖析着对战争、友情、勇气和生命的不断挣扎与反复审视。这部小说更关注心理状态而不是战争的暴力。斯蒂芬?克莱恩通过描写亨利的成长来刻画他对死亡的恐惧,在克服死亡恐惧的征程中,他经历了显现“本我”,体验“自我”,升华“超我”,一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式的心路历程最终发现生存的希望与价值。
一、从人格结构理论视阈解读《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
1.参战前对死亡的无意识心理
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在弗洛伊德的视角中,无意识是由死亡的直觉控制,而被控制的人又有一种无意识的冲动去无限的接近死亡。但是,在亨利的思想中,根本不存在对死亡的认识,有的只是尽早逃离战场返回家中的美好幻想。亨利天真地相信兼具勇气、荣誉与死亡的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是真实存在的。然而,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与杀戮,使他想要成为英雄的幻想破灭了。他怀揣这英雄梦参军,没想到,等待着他的却是战争、杀戮和死亡。
参战前的亨利,就是“本我”的体现。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2]。主人公在潜意识中是存在对真正英雄的美好幻想的,他想不顾一切的用勇气实现这个美梦,可是,当他真实地踏上战场时,他才意识到,战争最终带来的只有血腥、杀戮,甚至死亡。在惊醒的那一刻,他不再想着英雄这种虚名,他只知道他要远离死亡,他要逃离。对生的渴望已经让他脱离了“本我”的状态,渐渐走向“自我”。
2.参战中对死亡的恐惧逃避心理
当亨利一旦决定离开家奔赴战场时,他早晚都要经历生与死的问题。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他体味到了死亡的威胁和生存的本能。战场上的死亡对亨利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当军队行进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他们遇到了一个死去士兵的尸体。那具尸体双眼紧紧的凝视着天空,身上穿着一套破旧的黄绿色军装……”[3]他甚至在心中隐隐的期待可以走近去看一看那具尸体。起初,他对死亡毫不畏惧而是充满好奇,但是很快地,他害怕到不行因为死亡已经超越了他的想象。而当他真正走近了尸体,他渐渐地开始思考,死亡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亨利预感着,他就要死亡,他就要进入一个他不曾真正了解的世界。他认为,死亡是对现实种种不满的最佳逃离方式。但是随着离死亡越来越近,战场上到处是“如簇丛一般”林立的士兵们的尸体,死亡的逼近扰乱了亨利原本平静的心。因此,他的求生本能越来越强烈。就连亨利的同僚们也是这样。当他们打斗的时候,他们尽量使用树枝和石头来保护自己以此避免血腥和死亡。
此时的亨利,正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自我”的再现。自我是指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4]。当亨利经历过活生生的战争,目睹了朋友的死亡,生存的本能被彻底的激发出来了。现实的环境让他深刻的体会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生存的本能让他选择了逃避,但是清醒的“自我”又在时刻告诫他正在逐步走入“超我”。
3.参战后直面死亡的抗争心理
在返回战场的路上,亨利亲眼目睹了他的朋友吉姆的死亡全过程。死亡离他超乎寻常地近,吉姆开始变得惊慌失措,他仓皇地逃离,穿过一片片的草地。亨利看到,“吉姆脸上的表情在暗示他,他终于找到的他苦苦追寻的地方。”死亡的表情是如此的可怕。
这次可怕的经历迫使着亨利的幻想向现实妥协。他为自己逃离战场的胆小懦弱而深感羞愧。他曾把受伤的战士们视为英雄,现在却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死亡。他曾渴望通过一个伤口证明自己的勇敢,现在却越来越惧怕受伤和死亡。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加之自我保护的本能驱使,深深折磨着亨利。终于他无法忍受决定起身反抗。
死亡,这一战争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亨利从起初的无意识,到恐惧,再到逃避,最后终于敢于直面死亡,经历了一番复杂的心路历程。尽管亨利在战场上像一只小野猫一样,长官却总是命令他要像“赶骡人”一样。他决定要以死给长官无声的还击和报复。亨利坚信,他的死一定可以影响到长官,他的尸体一定会给粗鲁的长官带去深深的自责。因此,当亨利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时,同时也学会了摆脱自己对世界的偏见。他变得客观冷静,开始渐渐地放逐自己。“然而,他鼓起力量逐渐把罪搁置在远处。最终,他的视野似乎开拓了一些新的生存方式。他发现,他现在可以坦然地回顾他曾经的夸大其词并看到他们真正的所在。当他偶然发现他现在十分鄙视它们,他心里很高兴。”[4] 此时的亨利,已经真正走入“超我”的境界。超我,是指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亨利最后认识到,“只有真正接触过死亡的人才会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和价值。”[4]经过了种种经历,他终于走向成熟的心理状态。他充分的了解到,他不必逃离战场来保护自己,更不需要“一枚红色的英勇勋章”来证明自己。在触碰过真正的死亡之后,亨利开始了一段新的,成熟的生命旅程。
二、探究引起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的根源
要解读引起心理变化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弗洛伊德的原始自我防御机制,叫作反向形成。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自我之间,自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2]。反向形成可以在小说中一些包含动物的隐喻描述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当亨利和军队同僚们成功的加入一场战斗中,他们就被比作像“拼死的小鸡”一般;当亨利冲向敌人的旗帜时,就像“一匹失控的马驹”一样[5]。这些动物性隐喻的想象显示了亨利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大自然中的动物们的唯一目标就是生存下去。这些士兵们也一样。他明明那样害怕战争,惧怕死亡,但是为了活下来就不得不与所谓的敌人厮杀,造就了更多的死亡。
通过解析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的起因,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本我象征着亨利在参战前对死亡的无意识心理,自我与主人公参战中对死亡的恐惧及逃避心理状态不谋而合,超我是主人公在参战后直面死亡并与之抗争的真实写照。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道德与理想、世界观与人生观得到了一次崭新的蜕变与升华。而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凭借着战争这一历史背景,经历着对死亡的种种心理变化,最终走向成熟从而找到自我,发现自我的。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视阈解读了《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其实,在《红色英勇勋章》这部小说中,作者克莱恩一直把亨利昵称为“年轻人”。克莱恩把战争比作一场“实验”,而“年轻人”只不过是这场实验中的领军人物而已。他把主人公放到战争这个大背景下,为得是去透视人类内心最原始的情感并试图讲授有关生命的真谛。对亨利来说,这场战争中的最主要的战场就在亨利的心中,这场战争的敌人就是他对死亡的恐惧,接近死亡让他更迅速地成长起来。作者想告诉我们,尽管死亡是我们生存下去的一个心理障碍,但是如果我们以客观冷静成熟地视角去审视它,我们终会找到生存下去的新源泉和原动力。
参考文献:
[1]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斯托尔·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M].黄建人,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4]Stephen Crane.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M].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1983.
[5]Phillips, Brian, David Hopson. Study Guides: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