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基相互作用因子(transmembrane activator and calcium-modulator and cyclophilin ligand interactor,TACI)是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BAFF)信号的一个负向调节受体,对于调节B细胞数量和动态平衡起着
【机 构】
: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21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基相互作用因子(transmembrane activator and calcium-modulator and cyclophilin ligand interactor,TACI)是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BAFF)信号的一个负向调节受体,对于调节B细胞数量和动态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他文献
根据近期发表于Ann Rheum Dis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由于羟基氯喹具有多种治疗效应且安全性良好,多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在其患病过程中无论病情轻重均可以服用该药,并且在妊娠期间维持治疗。
CD4+调节性T细胞是外周免疫耐受新的重要作用机制,它可通过细胞-细胞接触或者抑制性细胞因子作用于APCs或效应性T细胞,从而发挥调节效应.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类复杂且具有异质性、可塑性的细胞,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它参与了机体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全过程。
甲氨蝶呤(MTX)与环磷酰胺(CTX)小剂量按周期间歇给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取得了显著疗效,明显降低了不良反应[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RA的滑膜炎及软骨和骨的破坏中起着主导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s,RA)是一种抗原驱动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破坏性滑膜炎症,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并可引起关节外器官受累.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其是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的 观察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EPC)的数量、功能(包括抗炎功能)以及整体状态的变化.方法 研究共纳入35例病情处于活动期的SLE患者(女性28例,男性7例),另选择35名年龄和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EPC的数量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方法确定;CEPC在纤维连接蛋白上的黏附能力以及单核细胞系细胞(THP-1细胞)向CEPC的黏附能力均采用细胞黏附计数
患者女,52岁.因雷诺现象10余年,皮肤肿胀变硬2年,胸痛2 d来诊.患者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遇冷变白变紫,伴一过性指端麻木感.此后雷诺现象逐渐加重,但未予诊治.2年前出现双手指和手背肿胀,逐渐皮肤增厚变硬.2 d前无明显诱因夜间突然出现胸部隐痛、非撕裂样,无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约半小时后自行缓解.病程中无口腔溃疡、皮疹、光过敏、脱发、关节肿痛,无口干、眼干,无吞咽困难.无发作性胸
患儿男,10岁.因"左膝外伤变形1年,右膝关节、右足肿胀变形半年"于2008年11月10日拟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病"收住我科.患儿1年前下楼时跌倒,致左膝肿胀,无明显疼痛,当时摄X线片无骨折,但以后渐出现左膝胫骨平台内侧隆起畸形。
患者女,45岁。以“多关节肿痛、发热2个月余伴皮疹1个月”于2008年8月收住我科。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烧灼感、发痒、发红及分泌物增多,当地诊断“虹膜炎”。眼科局部治疗1周好转。随即出现部分双手近端指间、双手掌指、右腕、双肘、双膝及双踝关节肿胀疼痛,夜间可痛醒。双手握拳不能、双上肢平举困难、上举不能。右肘关节肿胀畸形、屈曲呈70°。双膝关节肿胀以右膝明显、活动困难、不能行走。伴发热不规律
患者女,65岁.因"发热7 d,头痛、视物不清3 d"于2008年1月30日入院.患者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 ℃,3 d后出现头痛,为全头区胀痛,伴喷射性呕吐,双眼颞侧视物不清.头痛及视物不清逐渐加重,并于1 d前出现嗜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