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交叉韧带撕裂是膝关节高发运动损伤,急性期表现为肿痛,行走困难;慢性期表现为膝关节稳定性下降,感觉“不够紧”、力量下降,肌肉萎缩,运动时易扭伤,反复肿胀,但是,走路不一定痛(其实是大部分不痛),甚至可以跑步。前交叉韧带撕裂后,保守治疗无法使韧带愈合,所以,年轻的有运动要求的、有不稳感、膝关节有不适感的,尤其易于反复扭伤的、合并半月板撕裂的患者,都应该选择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微创手术。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手术只是功能恢复的开始,术后康复也很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术后早期开始康复训练活动,可以促进韧带的结构正常化,同时避免长时间静养带来的组织病理改变。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急于康复,往往陷入盲目练习的误区。
误区一:只练习屈曲,不练习伸直
很多人最关注的就是屈曲的角度,却忽略伸直的角度。其实,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有5~10度的过伸,如果只注重屈曲,导致伸直受限,会出现长短腿,走路跛行,下肢力线异常,造成新的代偿损伤。
误区二:不舒服就热敷
在术后康复活动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一些疼痛、肿胀等不适,很多患者直接采取热敷的方式处理,结果导致肿胀更加严重。这个时期属于急性期,及时冰敷处理才能避免症状加重。
误区三:只练腿部力量
把康复简单地理解为腿部力量训练是不正确的。在康复期,强化健体可以促进整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加快康复。而且强化骨盆周围的肌肉和核心肌肉,有助于提升身体的稳定性,减少膝关节负重,增加对身体的控制力,从而减少受伤风险。
误区四:过早进入运动状态
术后第三个月是一个危险期,很多患者往往在这个时期感觉恢复好了,于是便急于恢复运动,结果造成前交叉韧带的二次断裂。实际上,这个时期是一个新老交替期,重建的韧带开始水解,新生的韧带还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一定要注意。
误区五:一切靠静养
目前,大部分患者术后都是回家休养,部分比较保守的医生也告知患者术后尽可能静养,稍晚些再开始康复训练。这导致患者膝关节出现严重的粘连、萎缩。术后的问题不是说药物、理疗能解决的,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才能回归健康状态。
现在,只要提到前叉韧带重建术,就会联想到痛苦的“掰腿”。可以说是10个“叉友”9个“掰”。在我们康复室里,术后“掰腿”的患者排满治疗床,因此,康复师也有了另一个称呼:掰大腿的。
掰腿这个词在康复界可能是中国特有的。国外的康复系统比较完善,术后都会有对应的机构衔接康复,所以术后粘连发生的几率非常低。反观国内,由于现阶段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许多患者纷纷来到大城市做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然而,再大的医院也不可能满足全国患者的康复需求。所以大部分的患者术后都是回家自己摸索着康复。很多人由于知识的匮乏,或者训练中怕疼,耽误了训练的最佳时机,从而发生了粘连。
术业有专攻,前叉重建的术后康复是一个大工程,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执行,但要由康复师做好评估指导。
那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功能训练究竟该怎么做呢?
1.防止粘连
患者千万别有等韧带完全长好了再动的思想,训练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于保守。运动医学专家做了大量研究,发现膝关节在20~60度之间活动,韧带的断端无分离现象;将离体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和前叉韧带切断缝合,控制膝在20~60度范围内做屈伸活动430000次(相当于走200公里),韧带的缝合处依然无开裂现象。这些研究为我们术后早期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术后一周被动屈膝练习(床边垂腿)达90度,往后每周增加10度,此间控制膝盖在20~60度范围内活动,是不会引起韧带松弛的。如此很好地解决了术后粘连的问题——只要适当活动,粘连就不会形成。
练习时脱下护具,在床上练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到疼痛角度时,可以保持一会,只要疼痛在耐受范围内,不引起太大不适,都是可以继续的。可以上午、中午、晚上各活动2次,每次1分钟。训练后有点不适,可以冰敷处理。记住,屈曲和伸直同样重要。
2.积极消肿
肿胀持续存在会导致粘连、感染、组织纤维化,甚至增生肥厚,影响关节活动度。所以,术后要一直积极地消肿。可以用冰敷,配合踝泵、抬高肢体练习,及淋巴按摩、肌贴等方法消肿。
a.冰敷: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麻痹神经,限制炎症扩散,减少出血肿胀,缓解疼痛。只要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红肿热痛的时候,都可以适当冰敷。
b.抬高患肢:用软垫把膝盖垫高,高于心脏,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c.踝泵运动: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如下图),每天做500~1000次,利用踝关节缓慢的屈伸,形成一种肌肉收缩舒张,以帮助泵除肿胀的积液。
注意,术后康复要遵循无痛或者疼痛耐受、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度、少量多次等原则。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微创手术。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手术只是功能恢复的开始,术后康复也很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术后早期开始康复训练活动,可以促进韧带的结构正常化,同时避免长时间静养带来的组织病理改变。
手术后常見5误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急于康复,往往陷入盲目练习的误区。
误区一:只练习屈曲,不练习伸直
很多人最关注的就是屈曲的角度,却忽略伸直的角度。其实,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有5~10度的过伸,如果只注重屈曲,导致伸直受限,会出现长短腿,走路跛行,下肢力线异常,造成新的代偿损伤。
误区二:不舒服就热敷
在术后康复活动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一些疼痛、肿胀等不适,很多患者直接采取热敷的方式处理,结果导致肿胀更加严重。这个时期属于急性期,及时冰敷处理才能避免症状加重。
误区三:只练腿部力量
把康复简单地理解为腿部力量训练是不正确的。在康复期,强化健体可以促进整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加快康复。而且强化骨盆周围的肌肉和核心肌肉,有助于提升身体的稳定性,减少膝关节负重,增加对身体的控制力,从而减少受伤风险。
误区四:过早进入运动状态
术后第三个月是一个危险期,很多患者往往在这个时期感觉恢复好了,于是便急于恢复运动,结果造成前交叉韧带的二次断裂。实际上,这个时期是一个新老交替期,重建的韧带开始水解,新生的韧带还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一定要注意。
误区五:一切靠静养
目前,大部分患者术后都是回家休养,部分比较保守的医生也告知患者术后尽可能静养,稍晚些再开始康复训练。这导致患者膝关节出现严重的粘连、萎缩。术后的问题不是说药物、理疗能解决的,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才能回归健康状态。
术后可以不“掰腿”
现在,只要提到前叉韧带重建术,就会联想到痛苦的“掰腿”。可以说是10个“叉友”9个“掰”。在我们康复室里,术后“掰腿”的患者排满治疗床,因此,康复师也有了另一个称呼:掰大腿的。
掰腿这个词在康复界可能是中国特有的。国外的康复系统比较完善,术后都会有对应的机构衔接康复,所以术后粘连发生的几率非常低。反观国内,由于现阶段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许多患者纷纷来到大城市做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然而,再大的医院也不可能满足全国患者的康复需求。所以大部分的患者术后都是回家自己摸索着康复。很多人由于知识的匮乏,或者训练中怕疼,耽误了训练的最佳时机,从而发生了粘连。
术业有专攻,前叉重建的术后康复是一个大工程,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执行,但要由康复师做好评估指导。
术后功能训练两步走
那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功能训练究竟该怎么做呢?
1.防止粘连
患者千万别有等韧带完全长好了再动的思想,训练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于保守。运动医学专家做了大量研究,发现膝关节在20~60度之间活动,韧带的断端无分离现象;将离体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和前叉韧带切断缝合,控制膝在20~60度范围内做屈伸活动430000次(相当于走200公里),韧带的缝合处依然无开裂现象。这些研究为我们术后早期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术后一周被动屈膝练习(床边垂腿)达90度,往后每周增加10度,此间控制膝盖在20~60度范围内活动,是不会引起韧带松弛的。如此很好地解决了术后粘连的问题——只要适当活动,粘连就不会形成。
练习时脱下护具,在床上练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到疼痛角度时,可以保持一会,只要疼痛在耐受范围内,不引起太大不适,都是可以继续的。可以上午、中午、晚上各活动2次,每次1分钟。训练后有点不适,可以冰敷处理。记住,屈曲和伸直同样重要。
2.积极消肿
肿胀持续存在会导致粘连、感染、组织纤维化,甚至增生肥厚,影响关节活动度。所以,术后要一直积极地消肿。可以用冰敷,配合踝泵、抬高肢体练习,及淋巴按摩、肌贴等方法消肿。
a.冰敷: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麻痹神经,限制炎症扩散,减少出血肿胀,缓解疼痛。只要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红肿热痛的时候,都可以适当冰敷。
b.抬高患肢:用软垫把膝盖垫高,高于心脏,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c.踝泵运动: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如下图),每天做500~1000次,利用踝关节缓慢的屈伸,形成一种肌肉收缩舒张,以帮助泵除肿胀的积液。
注意,术后康复要遵循无痛或者疼痛耐受、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度、少量多次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