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在过去的十年内,世界上数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经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密切注意。在口蹄疫、疯牛病、非典、禽流感这类案例接踵而至,已经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制,研究合适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管理做出研究。
关键词:公共卫生 突发事件 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25-02
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加快,人口不断增长,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其中比较引起人们重视的传染病一旦爆发就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大批人员发病甚至死亡。而且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以及环境的恶化,很多新型疾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各种各样的流感不断侵袭着人们的健康,以2003年著名的“SARS”病情为例,该病种在我国大部分境内流行,造成了5000余人感染,349人因此而死亡。到最近的2013年四川眉山的“6.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386名学生出现腹泻现象,但是救助及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这类突发事件一旦出现,涉及范围就很广,因此一直是国家卫生部门密切监测的事件。
2 危机管理意义和重要性
当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应对处理,那么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2003年,SARS病毒在中国肆虐,当时因为缺乏危机管理体系,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感染以及死亡。从SARS事件和对其处理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危机管理不成功案例。
危机管理的含义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危机监测、预控、决策、处理,以达到避免或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通常把危机管理表述为预防、准备、反应、恢复这4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可以对人类生命构成直接威胁,还可对人群造成心理恐慌,甚至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产生严重的危害。针对于此,就迫切需要采用快速有效的危机管理对策和行为,来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危害。
3 危机管理的作用
3.1 预防。危机管理中的预防主要包括监测和预演。监测是指对区域范围内的人群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卫生监测、对出现疫情地区的疫情报告和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平台等工作。预演是指有针对性对一些有可能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的人群进行演习,来考察应急系统的反应能力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应对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动态监测的范围应该尽可能的广泛,能覆盖到有可能出现疫情的各个角落。
在欧美等国,检测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对医院急诊室病人进行监测,还对各大药房进行检测,甚至利用卫星和发达的城市监控设备对街道打喷嚏的人群进行检测。
因此,建立广泛的监测网络,就有很大可能及时获取疫情的最新动态,为及时预防提供充足时间和依据,可以冷静的面对疫情。此外,监测获取的原始数据经过专门的加工和分析,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比较容易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的隐患。
3.2 准备。危机管理中的准备包括预警、储备。预警是对不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做出由高到低的判断,一般划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一般(Ⅳ)4级预警等级,并且用相关的颜色区分。红色、橙色、黄色、蓝色代表不同级别。
储备的意思是指面对不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历史相关经验而进行的物质资源储备。比如面对毒气污染,就需要准备防毒面具;面对核泄漏,就需要储备大量的碘等。
3.3 反应。危机管理中的反应是指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决策以及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应对、救助、控制、信息发布、健康教育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各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能和责任已有明确规定。其中信息的及时发布尤为重要,当疫情来临时,要积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播报相关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正确引导广大群众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危机,消除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同时也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且可以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对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进行督促和鼓励。
此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模式上,要统一指挥各个部门的行动,对卫生、军队、警察、消防、交通、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合理的沟通和协调渠道。
3.4 恢复。危机管理中的恢复主要包括事件评估、恢复、转危为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科学对事件进行评价,对应急预案的实施程度,做出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做出总结,从而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善工作方式,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暴露出来的不足与缺陷,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并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和社会进步的契机。
4 结语
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危机管理模式的作用,可以促进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上更加科学化,从而有效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与地位。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观念要更新。SARS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表明,不仅是设备不足,条件有限,更多影响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因素是固有传统观念还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因此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同时加强相关医疗体系的人才培养,并且加强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在不断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尽快具备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危机管理组织、队伍和机制。最后是要对全社会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危机意识,实现全民公共参与。
参考文献
[1] 肖源.瘟疫的起源与发展[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10
[2] 黄始.从SARS流行看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3
[3]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
[4] 于生.医学应急处理的解决手段[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2),115-116
关键词:公共卫生 突发事件 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25-02
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加快,人口不断增长,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其中比较引起人们重视的传染病一旦爆发就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大批人员发病甚至死亡。而且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以及环境的恶化,很多新型疾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各种各样的流感不断侵袭着人们的健康,以2003年著名的“SARS”病情为例,该病种在我国大部分境内流行,造成了5000余人感染,349人因此而死亡。到最近的2013年四川眉山的“6.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386名学生出现腹泻现象,但是救助及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这类突发事件一旦出现,涉及范围就很广,因此一直是国家卫生部门密切监测的事件。
2 危机管理意义和重要性
当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应对处理,那么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2003年,SARS病毒在中国肆虐,当时因为缺乏危机管理体系,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感染以及死亡。从SARS事件和对其处理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危机管理不成功案例。
危机管理的含义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危机监测、预控、决策、处理,以达到避免或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通常把危机管理表述为预防、准备、反应、恢复这4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可以对人类生命构成直接威胁,还可对人群造成心理恐慌,甚至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产生严重的危害。针对于此,就迫切需要采用快速有效的危机管理对策和行为,来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危害。
3 危机管理的作用
3.1 预防。危机管理中的预防主要包括监测和预演。监测是指对区域范围内的人群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卫生监测、对出现疫情地区的疫情报告和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平台等工作。预演是指有针对性对一些有可能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的人群进行演习,来考察应急系统的反应能力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应对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动态监测的范围应该尽可能的广泛,能覆盖到有可能出现疫情的各个角落。
在欧美等国,检测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对医院急诊室病人进行监测,还对各大药房进行检测,甚至利用卫星和发达的城市监控设备对街道打喷嚏的人群进行检测。
因此,建立广泛的监测网络,就有很大可能及时获取疫情的最新动态,为及时预防提供充足时间和依据,可以冷静的面对疫情。此外,监测获取的原始数据经过专门的加工和分析,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比较容易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的隐患。
3.2 准备。危机管理中的准备包括预警、储备。预警是对不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做出由高到低的判断,一般划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一般(Ⅳ)4级预警等级,并且用相关的颜色区分。红色、橙色、黄色、蓝色代表不同级别。
储备的意思是指面对不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历史相关经验而进行的物质资源储备。比如面对毒气污染,就需要准备防毒面具;面对核泄漏,就需要储备大量的碘等。
3.3 反应。危机管理中的反应是指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决策以及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应对、救助、控制、信息发布、健康教育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各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能和责任已有明确规定。其中信息的及时发布尤为重要,当疫情来临时,要积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播报相关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正确引导广大群众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危机,消除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同时也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且可以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对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进行督促和鼓励。
此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模式上,要统一指挥各个部门的行动,对卫生、军队、警察、消防、交通、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合理的沟通和协调渠道。
3.4 恢复。危机管理中的恢复主要包括事件评估、恢复、转危为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科学对事件进行评价,对应急预案的实施程度,做出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做出总结,从而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善工作方式,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暴露出来的不足与缺陷,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并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和社会进步的契机。
4 结语
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危机管理模式的作用,可以促进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上更加科学化,从而有效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与地位。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观念要更新。SARS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表明,不仅是设备不足,条件有限,更多影响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因素是固有传统观念还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因此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同时加强相关医疗体系的人才培养,并且加强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在不断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尽快具备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危机管理组织、队伍和机制。最后是要对全社会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危机意识,实现全民公共参与。
参考文献
[1] 肖源.瘟疫的起源与发展[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10
[2] 黄始.从SARS流行看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3
[3]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
[4] 于生.医学应急处理的解决手段[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