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的严峻以及求职压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当一名“校漂”人员。“校漂族”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校漂族”的形成背景,产生原因,相关类别,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这五大方面来详细说明。
【关键词】校漂族;就业;考研;职业规划
1.“校漂族”的行成背景
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大多数学子们将结束学业,奔赴人生新的驿站—职场。但这时也有一些学子选择了暂缓就业,当一名“校漂”。所谓“校漂族”就是指那些虽已大学毕业,但“无业可就”或“有业不就”的一类大学毕业生群体。近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在逐年的升高,到目前已经有大约660万高校在校生。另外,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传统就业渠道萎缩,“白领”就业岗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毕业以后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数量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漂在学校及周边的人的数量,保守估计已达到几十万,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2.“校漂族”产生的原因
2.1相关政策的影响
2002年,国家教育部等几个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这一规定使部分毕业生顺理成章地成为“校漂族”。
2.2人才教育的普及
200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数达到338万,2006 年达到413万,2007 年达到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2009年达到611万,2010年达到631万。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多也使得就业率逐年下降,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的现象,“研究生不愁、本科生堪忧”的现实,促使一部分没有就业甚至已经就业的学生又重新回来准备考研深造,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
2.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也是部分大学生选择“校漂”的原因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 其过程包括确定志向、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等八个步骤。我国大学生总体上职业生涯意识不强或者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理想化倾向。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缺乏定位, 很多学生都有随众心理,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就业出路。
2.4个人的心理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校漂族”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这些人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了来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学校的,社会的,老师的,家长的,同学的等等,为了更好的处理逆境,他们延长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暂时做起了一名“校漂”人员。
3.“校漂族”的类别
3.1就业困难者
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45%。
3.2复习考研者
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9%左右。
3.2漂并工作
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18%左右。
3.3期望过高
这部分毕业生多数由于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最后又回到学校,在心灵上追寻曾经美好的过去。他们约占校漂族的3%。
3.4坐吃家族财富
这些学生由于家庭富裕,父母又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所以在毕业后依靠家里的供给,仍然在学校中逗留,既没有去找工作,也没有考研,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们约占校漂族的3。
3.5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
大学毕业时,由于在校期间的种种原因,有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既然找工作存在困难,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干脆放弃就业,“漂”在学校周围。这部分人约占总数的3%。
3.6就业不满意,期望较高,回学校找新希望
这部分毕业生多数由于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最后又回到学校,在心灵上追寻曾经美好的过去。他们约占校漂族的3%。
4.“校漂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4.1住宿条件差
“校漂族”所租用的房子,基本都是一些弃用,破旧的居民楼,有的甚至租用地下室。所以,他们的屋子没有良好的采光,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又阴暗潮湿。另外,他们的卫生条件也非常差,房屋里布满了垃圾袋,饭盒,易拉罐等。有的甚至就住在垃圾积聚点附近……
4.2饮食不规律
“校漂族”不像在校大学生一样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他,们的生物大多都不一样,他们都过着一种“饿了才吃饭,困了才睡觉”的生活,有的不吃早饭,有的晚上八九点才吃晚饭。而“泡面”,“盒饭”等垃圾食品似乎成了他们的最爱。
4.3缺乏运动
“校漂”人员一心为了找工作或是考研,整天泡在就业单位或是书本中。所以很少去进行体育锻炼,哪怕是简单的跑跑步,打打球,似乎他们“立志”校漂期间要度绝一切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校漂”人员身上少了一股活力和锐气。
4.4缺乏交流
“校漂族”没有没有所谓的班集体,没有联谊活动,有的只是一间昏暗的“小屋”。所以他们缺乏沟通,缺乏交流。整天做一个“套”中人,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5.解决“校漂”现象的措施
5.1教育部门要设立招生专业培养机制
扩大高校招生教育部门在保证国家教科文卫事业人才培养的大前提下,应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收纳更多的考研学生。设置更多的硬件,软件设施教育部门应努力使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软件设施”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对人才进行合理配置高校应该适当的削减市场需求量小、就业较困难的专业,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在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校漂族”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5.2“校漂族”自身要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校漂族”要从现在开始,综合各方面因素给自己制定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每一步应该如何去走,该朝哪个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停滞不前,漂在学校里面而漂不进社会。
5.3高校应该加强对“校漂族”的管理工作
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能够在刚毕业之际从平凡的工作岗位做起,脚踏实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在各之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其一应有的奉献。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高校人才库。高校应建立人才库并主动与人才市场联网以便向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进行网上供需会面。高校要做好统计和登记工作。对于想利用高校的“地利”“人和”的“校漂族”学校要调查摸底好他们的人数、专业、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目的及时间长短等。
5.4社会各界要加强对“校漂族”的人文关怀
社会要为“校漂族”提供适当资源。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可以为“校漂”人员提供合适的居住环境以减少“校漂”带来的不安定因素。高校要更加重视和帮助“校漂族”高校要为“漂族”建立档案,做好统计,掌握“漂族”的具体数据及分布,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在听课、饮食、信息等方面给予“漂族”适当的关怀和帮助。学生可以与“校漂”人员建立适当友谊在校生可以适当的与“校漂族”进行沟通,了解他们也是学校周围的部分群体,并适当给予他们一定的人文关怀。 [科]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校漂族”研究[J].青年研究,2003.
[2]费利,陈孔祥.我国“校漂族”研究现状述评[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胡继权.不拿高薪就进名企大学生求职难过面子关.武汉晨报,2003-3-21.
【关键词】校漂族;就业;考研;职业规划
1.“校漂族”的行成背景
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大多数学子们将结束学业,奔赴人生新的驿站—职场。但这时也有一些学子选择了暂缓就业,当一名“校漂”。所谓“校漂族”就是指那些虽已大学毕业,但“无业可就”或“有业不就”的一类大学毕业生群体。近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在逐年的升高,到目前已经有大约660万高校在校生。另外,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传统就业渠道萎缩,“白领”就业岗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毕业以后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数量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漂在学校及周边的人的数量,保守估计已达到几十万,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2.“校漂族”产生的原因
2.1相关政策的影响
2002年,国家教育部等几个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这一规定使部分毕业生顺理成章地成为“校漂族”。
2.2人才教育的普及
200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数达到338万,2006 年达到413万,2007 年达到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2009年达到611万,2010年达到631万。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多也使得就业率逐年下降,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的现象,“研究生不愁、本科生堪忧”的现实,促使一部分没有就业甚至已经就业的学生又重新回来准备考研深造,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
2.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也是部分大学生选择“校漂”的原因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 其过程包括确定志向、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等八个步骤。我国大学生总体上职业生涯意识不强或者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理想化倾向。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缺乏定位, 很多学生都有随众心理,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就业出路。
2.4个人的心理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校漂族”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这些人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了来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学校的,社会的,老师的,家长的,同学的等等,为了更好的处理逆境,他们延长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暂时做起了一名“校漂”人员。
3.“校漂族”的类别
3.1就业困难者
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45%。
3.2复习考研者
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9%左右。
3.2漂并工作
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18%左右。
3.3期望过高
这部分毕业生多数由于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最后又回到学校,在心灵上追寻曾经美好的过去。他们约占校漂族的3%。
3.4坐吃家族财富
这些学生由于家庭富裕,父母又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所以在毕业后依靠家里的供给,仍然在学校中逗留,既没有去找工作,也没有考研,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们约占校漂族的3。
3.5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
大学毕业时,由于在校期间的种种原因,有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既然找工作存在困难,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干脆放弃就业,“漂”在学校周围。这部分人约占总数的3%。
3.6就业不满意,期望较高,回学校找新希望
这部分毕业生多数由于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最后又回到学校,在心灵上追寻曾经美好的过去。他们约占校漂族的3%。
4.“校漂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4.1住宿条件差
“校漂族”所租用的房子,基本都是一些弃用,破旧的居民楼,有的甚至租用地下室。所以,他们的屋子没有良好的采光,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又阴暗潮湿。另外,他们的卫生条件也非常差,房屋里布满了垃圾袋,饭盒,易拉罐等。有的甚至就住在垃圾积聚点附近……
4.2饮食不规律
“校漂族”不像在校大学生一样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他,们的生物大多都不一样,他们都过着一种“饿了才吃饭,困了才睡觉”的生活,有的不吃早饭,有的晚上八九点才吃晚饭。而“泡面”,“盒饭”等垃圾食品似乎成了他们的最爱。
4.3缺乏运动
“校漂”人员一心为了找工作或是考研,整天泡在就业单位或是书本中。所以很少去进行体育锻炼,哪怕是简单的跑跑步,打打球,似乎他们“立志”校漂期间要度绝一切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校漂”人员身上少了一股活力和锐气。
4.4缺乏交流
“校漂族”没有没有所谓的班集体,没有联谊活动,有的只是一间昏暗的“小屋”。所以他们缺乏沟通,缺乏交流。整天做一个“套”中人,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5.解决“校漂”现象的措施
5.1教育部门要设立招生专业培养机制
扩大高校招生教育部门在保证国家教科文卫事业人才培养的大前提下,应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收纳更多的考研学生。设置更多的硬件,软件设施教育部门应努力使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软件设施”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对人才进行合理配置高校应该适当的削减市场需求量小、就业较困难的专业,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在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校漂族”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5.2“校漂族”自身要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校漂族”要从现在开始,综合各方面因素给自己制定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每一步应该如何去走,该朝哪个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停滞不前,漂在学校里面而漂不进社会。
5.3高校应该加强对“校漂族”的管理工作
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能够在刚毕业之际从平凡的工作岗位做起,脚踏实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在各之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其一应有的奉献。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高校人才库。高校应建立人才库并主动与人才市场联网以便向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进行网上供需会面。高校要做好统计和登记工作。对于想利用高校的“地利”“人和”的“校漂族”学校要调查摸底好他们的人数、专业、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目的及时间长短等。
5.4社会各界要加强对“校漂族”的人文关怀
社会要为“校漂族”提供适当资源。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可以为“校漂”人员提供合适的居住环境以减少“校漂”带来的不安定因素。高校要更加重视和帮助“校漂族”高校要为“漂族”建立档案,做好统计,掌握“漂族”的具体数据及分布,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在听课、饮食、信息等方面给予“漂族”适当的关怀和帮助。学生可以与“校漂”人员建立适当友谊在校生可以适当的与“校漂族”进行沟通,了解他们也是学校周围的部分群体,并适当给予他们一定的人文关怀。 [科]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校漂族”研究[J].青年研究,2003.
[2]费利,陈孔祥.我国“校漂族”研究现状述评[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胡继权.不拿高薪就进名企大学生求职难过面子关.武汉晨报,200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