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采供血机构 冷链 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61
采供血机构冷链管理的薄弱环节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和成分输血水平的提高,血站冷链环节也变得更加复杂。各地血站也提高了对贮血、运血过程中温度控制的重视。血库大多采用自动报警的专用贮存冰箱,并密切观察贮血冰箱的温度,有的血站甚至配有自动温度监控系统,但温度计检定这一关键环节却常被忽视。目前,90%以上的血液是在流动采血车和街头献血屋采集的,所采血液放置在采血点普通冰箱中暂时保存。但因采血过程中常开门放进37℃左右的血液,冰箱温度常偏高,加之采血车常年颠簸,冰箱性能不稳定,温度也很难精确控制。街头血液采集工作受环境影响,采集的血液虽及时放进冰箱中,但留取的血样标本通常放置在工作台上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受细菌污染等影响,会导致标本溶血,严重影响检测结果。溶血的标本红细胞破坏引起红细胞内酶类物质的非特异性反应,造成假阴性结果[1]。采集的血液一般3~4小时一次成批运回血站,条件好的血站则2小时1次。各血站送血箱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采用泡沫箱,有的用隔热效果不达标的金属箱;制冷用冰块包装也未统一,有的血站用报纸包冰,有的采用棉布包冰,血液在运送过程中温度难以控制在2~8℃范围。
血液运回血站后,采血部门与待检库核对交接一般需10分钟左右,如果大规模采血或待检库人员工作繁忙,交接时间则可达30分钟。血站主要产品悬浮红细胞的室温暴露时间3~4小时,虽然红细胞不会溶血,但细菌感染率会大大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血液质量。FFP一般需经6~8小时才入血库冰冻箱,非专用速冻冰箱还需要3~4小时才能冻成冰块,若冰冻箱中物品过多或摆放不合理,FFP结冰的时间则常>5小时。
加强采供血机构冷链管理的措施
加强培训,增强冷链意识:组织全站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冷链知识,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出冷链的薄弱环节,以引起员工的高度重视,同时明确冷链中最重要的是从采集到输血整个阶段“人”的因素。
血液贮存的冷链管理:加强血站采血车,献血屋贮血设备的投入,根据临时贮血开门频繁的特点,建议采用功率大、制冷快的专用贮血冰箱。因采血车隔热效果差,夏天应选择阴凉处停靠,停靠点应相对固定,最好采用外接电源,避免因车辆长期处于振动状态而影响冰箱空调的制冷效果。
血液检测标本的冷链管理:血液检测样本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标本在采集及运输过程中必须保证质量,标本应留置于带盖试管内,并在工作台上的放置时间不宜>30分钟。运输过程应保证在“冷链”的环境(2~8℃)条件下,防止剧烈振荡、摇晃,防止标本溶血等。
血液运输的冷链管理:增加设备投入,各采血点采集血液后,每隔2小时就用专用送血箱将血液运回血站,并尽早作成分制备,对于下辖县和市区派专人运送。根据气温和运送距离决定送血箱内制冷冰块的量和包装方式,如高温天气长途运送,则须使用备用冰源或电源制冷专用运血箱,血液送到时须确认箱内温度是否在2~8℃,如果是送血到医院,须请医院工作人员在送血清单上记录温度并签名。
血液交接和成分制备过程中的冷链管理:血库和成分科所有需放置血液的工作台应采用低温工作台,除放置血液外,热合机、天平、分浆夹、封口机等工作必需品也需放入其中。最好采用立体低温工作台,形成冷藏房的效果,让整个血液成分制备过程在立体的2~6℃环境中进行。
FFP应在采血后尽早制备,制备越早其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有效成分的活性或含量越高,制备后采用专用的血浆速冻箱,以保证在采血后6~8小时内制备并冻好。
参考文献
1 豆喜娥,冯文婷,等.采供血机构检验管理工作浅谈.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41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61
采供血机构冷链管理的薄弱环节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和成分输血水平的提高,血站冷链环节也变得更加复杂。各地血站也提高了对贮血、运血过程中温度控制的重视。血库大多采用自动报警的专用贮存冰箱,并密切观察贮血冰箱的温度,有的血站甚至配有自动温度监控系统,但温度计检定这一关键环节却常被忽视。目前,90%以上的血液是在流动采血车和街头献血屋采集的,所采血液放置在采血点普通冰箱中暂时保存。但因采血过程中常开门放进37℃左右的血液,冰箱温度常偏高,加之采血车常年颠簸,冰箱性能不稳定,温度也很难精确控制。街头血液采集工作受环境影响,采集的血液虽及时放进冰箱中,但留取的血样标本通常放置在工作台上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受细菌污染等影响,会导致标本溶血,严重影响检测结果。溶血的标本红细胞破坏引起红细胞内酶类物质的非特异性反应,造成假阴性结果[1]。采集的血液一般3~4小时一次成批运回血站,条件好的血站则2小时1次。各血站送血箱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采用泡沫箱,有的用隔热效果不达标的金属箱;制冷用冰块包装也未统一,有的血站用报纸包冰,有的采用棉布包冰,血液在运送过程中温度难以控制在2~8℃范围。
血液运回血站后,采血部门与待检库核对交接一般需10分钟左右,如果大规模采血或待检库人员工作繁忙,交接时间则可达30分钟。血站主要产品悬浮红细胞的室温暴露时间3~4小时,虽然红细胞不会溶血,但细菌感染率会大大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血液质量。FFP一般需经6~8小时才入血库冰冻箱,非专用速冻冰箱还需要3~4小时才能冻成冰块,若冰冻箱中物品过多或摆放不合理,FFP结冰的时间则常>5小时。
加强采供血机构冷链管理的措施
加强培训,增强冷链意识:组织全站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冷链知识,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出冷链的薄弱环节,以引起员工的高度重视,同时明确冷链中最重要的是从采集到输血整个阶段“人”的因素。
血液贮存的冷链管理:加强血站采血车,献血屋贮血设备的投入,根据临时贮血开门频繁的特点,建议采用功率大、制冷快的专用贮血冰箱。因采血车隔热效果差,夏天应选择阴凉处停靠,停靠点应相对固定,最好采用外接电源,避免因车辆长期处于振动状态而影响冰箱空调的制冷效果。
血液检测标本的冷链管理:血液检测样本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标本在采集及运输过程中必须保证质量,标本应留置于带盖试管内,并在工作台上的放置时间不宜>30分钟。运输过程应保证在“冷链”的环境(2~8℃)条件下,防止剧烈振荡、摇晃,防止标本溶血等。
血液运输的冷链管理:增加设备投入,各采血点采集血液后,每隔2小时就用专用送血箱将血液运回血站,并尽早作成分制备,对于下辖县和市区派专人运送。根据气温和运送距离决定送血箱内制冷冰块的量和包装方式,如高温天气长途运送,则须使用备用冰源或电源制冷专用运血箱,血液送到时须确认箱内温度是否在2~8℃,如果是送血到医院,须请医院工作人员在送血清单上记录温度并签名。
血液交接和成分制备过程中的冷链管理:血库和成分科所有需放置血液的工作台应采用低温工作台,除放置血液外,热合机、天平、分浆夹、封口机等工作必需品也需放入其中。最好采用立体低温工作台,形成冷藏房的效果,让整个血液成分制备过程在立体的2~6℃环境中进行。
FFP应在采血后尽早制备,制备越早其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有效成分的活性或含量越高,制备后采用专用的血浆速冻箱,以保证在采血后6~8小时内制备并冻好。
参考文献
1 豆喜娥,冯文婷,等.采供血机构检验管理工作浅谈.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