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1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8例。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的患者胺碘酮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中,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3%;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0.69%,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降低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中,胺碘酮属于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能阻滞钙、纳及钾通道,对抑制复极化、延长心房肌和心室肌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扩张冠状血管,降低心肌做功、外周血管阻力和耗氧量等,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其治疗疗效较为显著。我院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16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了分组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1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在2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3.7)岁。将116例心律失常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8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各全面的生命体征的监护,并给予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心脏彩超的检查。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治疗,口服心律平(普罗帕酮),服用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300mg,连续服用四周;给予研究组的患者胺碘酮治疗,治疗方法为将300mg的胺碘酮用2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在前6个小时中,以每分钟1mg维持,6个小时后,改为每分钟0.5mg维持,每日使用总量不可超过1.2g[1]。患者的病情好转之后,治疗方法改为口服胺碘酮,服用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200mg,1周之后服用次数减少为每天2次,服用量不变,再1周之后服用次数改为每天1次,服用量不变。
1.3 疗效评定 经治疗后对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心律恢复正常,心电图的检查正常,心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好转,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心电图的检查未出现恶化或者好转,心功能得到基本的改善。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且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中,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3%,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情况对照 经治疗后,研究组的心律失常患者中仅发生1例血压降低,伴随着轻度头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2%;对照组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发生5例药后恶心、7例中度头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69%,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心律失常的患病率持续性的升高,且发病群体分布各个年龄阶段。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冲动节奏、频率、传导速度、激动次序或起源部位的异常,分为冲动传导的异常和冲动形成的异常,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等。病因包括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等。病人在心律失常发作可引起胸闷、心悸和头晕等症状[2]。心律失常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器质性的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严重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应给予及时的治疗,进而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此时,如果服用传统Ic类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虽然能够削减心肌自发引起的兴奋性,但是Ic类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因对人身产生的副作用较大而在临床上被限制使用。
胺碘酮属于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通过阻止钾离子的外流致使负极延迟来延长房室结、心室、心房和旁道的动作电位时间,进而降低细胞膜兴奋性。同时,胺碘酮还有选择性的扩张冠脉作用,不仅可以在抗心律失常时候控制心律,还可以加大心脏冠脉的流量,并改善心脏的功能,降低了疾病的病死率,因此,胺碘酮被广泛运用到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除此之外,胺碘酮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病症特定并严格规范用药标准,才能有效的避免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
本次研究表明,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3%;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中,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0.69%,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胺碘酮的治疗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较好,其的安全性比其他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更高,药效也比较显著,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还能够改善和控制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超银.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9(21):101-102.
[2] 张沛森.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11):181-182.
[3] 董作来.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9,(20):1500-1501.
【关键词】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中,胺碘酮属于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能阻滞钙、纳及钾通道,对抑制复极化、延长心房肌和心室肌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扩张冠状血管,降低心肌做功、外周血管阻力和耗氧量等,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其治疗疗效较为显著。我院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16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了分组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1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在2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3.7)岁。将116例心律失常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8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各全面的生命体征的监护,并给予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心脏彩超的检查。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治疗,口服心律平(普罗帕酮),服用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300mg,连续服用四周;给予研究组的患者胺碘酮治疗,治疗方法为将300mg的胺碘酮用2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在前6个小时中,以每分钟1mg维持,6个小时后,改为每分钟0.5mg维持,每日使用总量不可超过1.2g[1]。患者的病情好转之后,治疗方法改为口服胺碘酮,服用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200mg,1周之后服用次数减少为每天2次,服用量不变,再1周之后服用次数改为每天1次,服用量不变。
1.3 疗效评定 经治疗后对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心律恢复正常,心电图的检查正常,心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好转,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心电图的检查未出现恶化或者好转,心功能得到基本的改善。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且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中,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3%,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情况对照 经治疗后,研究组的心律失常患者中仅发生1例血压降低,伴随着轻度头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2%;对照组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发生5例药后恶心、7例中度头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69%,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心律失常的患病率持续性的升高,且发病群体分布各个年龄阶段。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冲动节奏、频率、传导速度、激动次序或起源部位的异常,分为冲动传导的异常和冲动形成的异常,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等。病因包括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等。病人在心律失常发作可引起胸闷、心悸和头晕等症状[2]。心律失常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器质性的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严重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应给予及时的治疗,进而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此时,如果服用传统Ic类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虽然能够削减心肌自发引起的兴奋性,但是Ic类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因对人身产生的副作用较大而在临床上被限制使用。
胺碘酮属于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通过阻止钾离子的外流致使负极延迟来延长房室结、心室、心房和旁道的动作电位时间,进而降低细胞膜兴奋性。同时,胺碘酮还有选择性的扩张冠脉作用,不仅可以在抗心律失常时候控制心律,还可以加大心脏冠脉的流量,并改善心脏的功能,降低了疾病的病死率,因此,胺碘酮被广泛运用到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除此之外,胺碘酮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病症特定并严格规范用药标准,才能有效的避免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
本次研究表明,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3%;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中,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0.69%,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胺碘酮的治疗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较好,其的安全性比其他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更高,药效也比较显著,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还能够改善和控制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超银.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9(21):101-102.
[2] 张沛森.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11):181-182.
[3] 董作来.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9,(20):150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