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x_com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1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8例。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的患者胺碘酮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中,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3%;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0.69%,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降低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中,胺碘酮属于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能阻滞钙、纳及钾通道,对抑制复极化、延长心房肌和心室肌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扩张冠状血管,降低心肌做功、外周血管阻力和耗氧量等,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其治疗疗效较为显著。我院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16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了分组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1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在2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3.7)岁。将116例心律失常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8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各全面的生命体征的监护,并给予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心脏彩超的检查。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治疗,口服心律平(普罗帕酮),服用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300mg,连续服用四周;给予研究组的患者胺碘酮治疗,治疗方法为将300mg的胺碘酮用2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在前6个小时中,以每分钟1mg维持,6个小时后,改为每分钟0.5mg维持,每日使用总量不可超过1.2g[1]。患者的病情好转之后,治疗方法改为口服胺碘酮,服用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200mg,1周之后服用次数减少为每天2次,服用量不变,再1周之后服用次数改为每天1次,服用量不变。
  1.3 疗效评定 经治疗后对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心律恢复正常,心电图的检查正常,心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好转,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心电图的检查未出现恶化或者好转,心功能得到基本的改善。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且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中,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3%,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情况对照 经治疗后,研究组的心律失常患者中仅发生1例血压降低,伴随着轻度头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2%;对照组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发生5例药后恶心、7例中度头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69%,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心律失常的患病率持续性的升高,且发病群体分布各个年龄阶段。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冲动节奏、频率、传导速度、激动次序或起源部位的异常,分为冲动传导的异常和冲动形成的异常,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等。病因包括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等。病人在心律失常发作可引起胸闷、心悸和头晕等症状[2]。心律失常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器质性的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严重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应给予及时的治疗,进而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此时,如果服用传统Ic类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虽然能够削减心肌自发引起的兴奋性,但是Ic类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因对人身产生的副作用较大而在临床上被限制使用。
  胺碘酮属于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通过阻止钾离子的外流致使负极延迟来延长房室结、心室、心房和旁道的动作电位时间,进而降低细胞膜兴奋性。同时,胺碘酮还有选择性的扩张冠脉作用,不仅可以在抗心律失常时候控制心律,还可以加大心脏冠脉的流量,并改善心脏的功能,降低了疾病的病死率,因此,胺碘酮被广泛运用到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除此之外,胺碘酮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病症特定并严格规范用药标准,才能有效的避免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
  本次研究表明,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3%;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中,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0.69%,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胺碘酮的治疗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较好,其的安全性比其他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更高,药效也比较显著,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还能够改善和控制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超银.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9(21):101-102.
  [2] 张沛森.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11):181-182.
  [3] 董作来.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9,(20):1500-1501.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开展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表示,不良反应情况均比较轻微且无明显差异。在血清PRL检测结果中,利培酮组较治疗前有显著的上升,且与阿立哌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降糖药物治疗甲亢并发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将80例甲亢并发糖尿病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①根据甲亢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观察组为85.00%,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根据糖尿病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对照组临床治疗总
期刊
【摘要】 目的 临床观察黄芪口服液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病毒性心肌炎48例为治疗组,采用黄芪口服液口服,10毫升/次,3次/日,2周为1疗程,共用2个疗程,并与48例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黄芪口服液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以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采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丹参注射液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
期刊
【摘要】 目的 酚妥拉明外用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疗。方法 将74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用酚妥拉明10%氯化钠溶液稀释后外敷,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 治疗组对静脉输液外渗后引起水肿、淤血、疼痛者总有效率为97.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7%。结论 酚妥拉明治疗静脉输液外渗效果优于50%硫酸镁湿敷。  【关键词】 静脉输液外渗;酚妥拉明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
期刊
【摘要】 目的 比较术前静脉帕瑞昔布钠或曲马多对鼻内窥镜手术瑞芬太尼全麻效果影响。方法 将60例ASAI-II级接受鼻内窥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帕瑞昔布钠组(A组),曲马多组(B组)和对照组(C组),以调节瑞芬太尼速度为主要降压手段。比较三组患者的同样降压目标和全麻深度所需全麻药用量,血管活性药频率,记录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躁动分级。结果 A,B两组全麻药用量,血管活性药频率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用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观察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几率。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厄贝沙坦单独用药,治疗组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用药,治疗周期为24周。分别测定并记录两组患者
期刊
【摘要】 目的 评价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12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将其自然分为A、B两组,每组63例。A组单独使用埃索美拉唑治疗,B组使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5.71%,B组总有效率为9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给予耐信20mg/次,2次/日,于早、晚饭前半小时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乙肝治疗中应用恩替卡韦行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慢性乙肝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32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BeAg转阴率及ALT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慢性乙肝治疗中应用恩替卡韦行抗病毒
期刊
【摘要】 目的 针对患有毒性肝炎的患者采用茵栀黄注射液加强治疗,了解茵栀黄药物在临床使用上的有效性。旨在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力。方法 针对我院在2011年8月——2013年8月这两年时间内收治的毒性肝炎患者共66人,将这66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茵栀黄注射液加强治疗。在治疗一个月时间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茵栀黄注射液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普米克令舒、万托林联合甲强龙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普米克令舒、万托林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行甲强龙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除咳嗽外哮鸣音、肺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