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中的“官二代”不敢“拼爹”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取士”是古代中国的特色之一。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它较好地畅通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渠道,使贫寒子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但科举的公平是相对的,对高官和皇族常有优待,不但其子弟可上较好的学校,而且有门荫制度,“官二代”可通过门荫直接进入仕途。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也容易得到考官关照。
  明万历八年(1580),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第三子考中状元,大儿子考中进士。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众议嚣嚣。因为3年前,张的二儿子中了榜眼。有人为此作诗讽刺:“状元榜眼姓俱张,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作探花郎。”
  鉴于“科举制”对“官二代”的特殊关照,许多朝代对官宦子弟参考进行限制和监督,对作弊者严厉处罚。一些正直的考官有意识地将抑制官员子弟应试作为奖掖寒士、体现公平的手段。唐朝王起主持考试时,明确提出“科弟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宋代专门创立了“牒试”制度,规定官员子弟、亲戚、门客专送别处考试;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内阁首辅翟銮的两个儿子同登进士,时人讥之“一鸾当道,双凤齐鸣”。嘉靖皇帝震怒之下,将翟銮父子罢黜为民;清康熙时要求大臣子弟参加考试单独编字号,规定取中名额,以实现“大臣子弟既得选中,又不致妨孤寒之路”。
  这些限制“官二代”的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许多贫寒子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栋梁。相反,一些“官二代”因为出身官宦之家而失去竞争优势。宋太宗时有个叫李宗谔的考生参加殿试,当时的殿试有个规矩,每个考生要当着皇帝与考官、众考生的面,自报家门、履历。快轮到李时,他非常紧张,因为父亲是宰相。一报家门,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宰相儿子,如有人质疑,必定舆论哗然。想到此,他推说身体不舒服,放弃了可能到手的“进士及第”。
  宰相的儿子不但没沾上老爸的光,反而害怕“有人质疑”,在竞争进士时成了“弱势群体”,这种“反常”发人深思。应当承认,“官二代”中也有人才,限制他们参与科举竞争是不公平的。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古代权力的特征之一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钻空子、捞好处,对“官二代”作一定的限制是必要和难能可贵的。
  然而,古时的科举对“官二代”有种种限制,今天的一些招聘和考试却对“官二代”情有独钟,不是“萝卜招考”就是“内部应试”。
  其实,科举也好,考试也罢,都只是保持公平的一个工具。如果这个工具被权势霸占,公平就难以存在。
  在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公民的机会平等,法律上禁止政府机构中的裙带关系,建立官员回避制度是普遍做法。美国联邦法律就禁止官员雇用、任命、推荐或提升亲属到他们控制的任何机构和部门工作。19世纪的英国法律专家梅因在所著《古代法》中,曾这样概括人类历史的发展走势:“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而今天某些单位和部门“官二代”破格录用的现象恰恰相反,它退步为“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即从现代以来的契约平等复辟为中世纪不平等的身份世袭。
  古往今来,社会精英多是“打出来”“考出来”的,发达国家是“选出来”的,而今天的“官二代”多是“生出来”的。如果官僚政治比古代科举更无章法,就让人搞不懂社会在前进还是后退。“英雄莫问出处”,平等向上流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价值诉求。一个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决定了社会的兴衰。当“王侯将相都有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官二代”通吃的时候,社会裂痕会越来越宽,社会断裂难以避免。因为,“追求平等的激情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量,凡是想与它抗衡的人和权力,都必将被它摧毁”。
  (选自《同舟共进》2012年第9期)
其他文献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酒密如泉②。  【注释】  ① 耆(qí):古代六十岁曰耆,此处泛指老人。  ② 酾(shī)酒:斟酒。  点评  况钟,江西靖安人,明宣德、正统间任苏州知府,为官刚正清廉,勤政爱民,被后世称为“况青天”。20世纪50年代,随着昆曲《十五贯》风靡全国,况钟的清官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况钟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古代清官的代表,受到百姓的景仰,主要
期刊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①,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太宗朝尝有臣僚数人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②,及该赦宥,谓近臣曰:“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其责贪残,慎名器若此。皆先朝令典,固可遵行。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
期刊
记者:请谈一谈您正在读的一本书,选择这样一本书是否有特殊原因?  房宁:在时下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诸多论争中,如何认识和有效应对腐败问题无疑是一大热门话题。值得反思的是,一些人在认识外部世界时经常出现“对象化”倾向,即把自身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转向西方,认为效仿西方体制是解决问题的终极答案。在这些事关大局和方向的重大问题上,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走出腐败高发期——大国兴亡的三个样本》一书为我
期刊
接受所部馈送土宜礼物,受者笞四十①,与者减一等,律有明禁。粮里长各色人等每送薪送菜,禁不能止。穷诘所以,盖沿袭旧日风,今日视为常事。且尔等名奉承官府,意为实有所需求。谓之意有希求者,盖意官府不易反面。而今少献殷勤,他日禀公事,取私债,多科钱粮,占人便宜,得以肆行无忌也。若有美意,则周尔邻里乡党之急可也。官有俸禄,何故继富?与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浅。  今后凡有送薪送菜入县门者,以财
期刊
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群有司众矣,人望以廉,必不可得者也。中人可以自全,不肖有所惮而不敢,皆视上官而已。上官之虐取也,不即施于百姓,必假手下吏以为之渔猎,下吏因之以雠其箕敛①,然其所得于上奉之余者亦仅矣。而百姓之怨毒诅呪,乃至叩阍号愬者②,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贼害之所自生。下吏既与上官为鹰犬③,复代上官受缧绁④,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矣。  将责上官以严纠下吏
期刊
通行观点:反腐败要靠有道德的官员,而高薪才能使官员过上“体面”的生活。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是让官员守住“官德”、拒绝诱惑的基础。  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是一对矛盾。古往今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注意到官员薪酬与廉洁程度之间具有某种关联。管仲曾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托克维尔也曾指出:“在贵族政府,政务工作人员都是富人,他们只贪图权势。在民主政府,国家工作人员都是穷人,他们希望发迹高升。”他认为
期刊
“期间”和“其间”两个词读音相近,字形也相近,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期间”指的是“在某段时间内”。例如:会议期间。而“其间”是“其中”“那中间”的意思,可用于指时间、空间等不同方面。例如:他上了四年大学,其间多次获奖。又如:这段山路很长,其间有几个山洞可以避雨。  此外,“其间”表示的时段可长可短,“期间”表示的时段则不能太短。  就用法而言,“其间”前面不能加修饰语,“期间”前面则必须加表
期刊
唐贞观三年(629),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竟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自陈幕府之旧”,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原来,李世民当皇帝之前被封为秦王,庞相寿曾在秦王府做过事,是他过去的老部下。照一般世俗眼光看,老部下犯了事,请求老领导老首长照顾一下,开开绿灯,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唐太宗虽然贵为皇帝
期刊
父亲(编者注:指韩复榘,此篇是韩复榘之子回忆其父亲的文章)反对“任人唯亲”及“任用私人”。他面试新人,第一句话就要问:你是怎么来的?在人事任免过程中,他最厌恶投机取巧或托人情、拉关系,一旦发现,永不叙用。  有王某,北京大学毕业,陈调元主鲁时,考取山东候补县长,但尚未发表。等父亲韩复榘主鲁,王某运动国民党要人给父亲写信,请予优先发表。父亲接信大怒,在原信批了“驱逐出境”四字,并说:“这样钻营奔走的
期刊
学习商数(Learning Quotient)指一个人不断在外界环境中获得认知,或者通过逻辑思考获得经验的能力。  学习能力在古代已被重视,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习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成功潜质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学习商数”很高的人会是一个不断有创新的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人,而一个再高明的人,如果到了不能接受外在影响的地步,恐怕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