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说爱你,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也许是高三学生对待语文学科的普遍心声。高三,语文课变成了公共课。课堂上,教师上面讲语文,学生下面做理化,临到考试,学生只有感叹,语文考试“跟着感觉走”。语文,在高三已沦为学生的“鸡肋”;语文学科,在高三已被边缘化;语文教师,只剩下无奈与尴尬。
究其原因,一是受语文学科自身规律的限制,语文学习的功效是长期的,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认为很难在高三一年内取得语文学习的较大突破,使其放弃了对语文学习的追求。二是高考语文考试评分较主观,没有很好的区分度,语文能力的差异在试卷分数上不能准确、客观的体现,也使得高三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激情。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学习的生机与活力,失去了文学艺术的意蕴与美质,把语文课上成了数学课、物理课,走入了高三语文备考的誤区,使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失去了生命。
一、重技巧,轻知识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应试技巧当作了语文知识本身,热衷于解题技法和解题步骤的传授,忽视了语文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题时似乎条理清晰昭昭然,下来自己做题时却是云里雾里昏昏然,感到学不能有用。如复习“辩析病句”考点时,教师总会反复强调“理主干、析枝叶”的句子结构分析法。但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就不能准确分析句子类型、找准主干位置,自然,也就无从谈起灵活运用这种解题技巧。又如,复习“古诗文鉴赏”考点时,有的教师只重视各类典型题例的解答步骤的讲析,第一步答什么,第二步答什么……学生似乎也听明白了,可课后仍不能举一反三,因为学生缺乏古诗文的文体知识、鉴赏知识,不能把诗读懂,使得答题步骤变成了空架子。
知识与技巧,犹如菜与菜谱。没有新鲜、上好的原料,仅有烹饪技术,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教师不能仅着眼于高考题型的解读,也应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辅导学生建构高中语文知识框架,为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考点,轻素养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是按照“立足考点、分项突破”的思路来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教师误以考点为考纲,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而把考点的逐一训练当成高三语文学习的唯一,这无疑是舍本逐末。背离考纲的语文教学。
几年来,本人有幸观摩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语文教学示范课,从中获益匪浅。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复习课,少了琅琅的读书声,多的是无边的题海;鉴赏课,少了对美的感悟,多的是以考点为据对诗文的肢解;作文课,少真情实感的展示,多的是“新八股”的套用·······这样的语文教学,以指导学生如何猎取高分为目的,一味地强调对考点的反复训练,以呆板、机械的教学流程(考点解读——典例分析——训练讲评)凝固了语文教学的活力,使语文课丢失了其应有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这势必导致高三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教师累,学生厌的结果。试想,当学生已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激情,其语文能力又怎么能提高?高考语文的成绩也就不言而喻了。
毋庸讳言,高三语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强化考点训练是必要的。但语文能力绝非仅靠考点的解剖、单调的训练就能提高,离开了语文素养,语文应试能力将变成无根之本。于漪老师就曾说过:“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把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复习中引进各种活动:竞赛、演讲、讨论、观摩、辩论、答“记者”问、座谈……而有时,仅仅是一个文采斐然的导语,一次睿智的点评,一声激动的感叹,一句深情的现实关怀,也能让学生有更多参予的热情,深刻的思辩和难以忘却的记忆。在考点训练的同时,重视语感的培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体验语文的美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探索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三、重资料,轻教材
许多高中生认为高考语文考试好像与课本关联不是很大,于是语文课本往往被打入“冷宫”,高考复习从不关注教材。而有的语文教师也妄自菲薄,不能很好地认识语文课本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弃教材于不顾,一本高考复习资料成了高三教学的唯一用书,大搞题海战术。有的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考模拟训练,从初中升上来,学生一下子就感到难以适应,题目偏难偏深,让学生学不懂,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至于高三复习,那就更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中了,情非得宜,只能应付了。
其实,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的实词、虚词及句式都和课本密切相连,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甚至某些语言素材就直接取于教材。高三复习教学,要能沉静下来,认真把教材梳理一遍,把散落在课本中的阅读与其他基础知识整理清楚。高考题目可以千百万化,但所运用的基本知识是不会变的,只有扎扎实实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语文教学直面高考,时间紧,任务重,其功利性不可避免。但我们的教学仍应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出发,在应试训练的同时,抓纲务本,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使学生在高考中受益。
究其原因,一是受语文学科自身规律的限制,语文学习的功效是长期的,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认为很难在高三一年内取得语文学习的较大突破,使其放弃了对语文学习的追求。二是高考语文考试评分较主观,没有很好的区分度,语文能力的差异在试卷分数上不能准确、客观的体现,也使得高三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激情。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学习的生机与活力,失去了文学艺术的意蕴与美质,把语文课上成了数学课、物理课,走入了高三语文备考的誤区,使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失去了生命。
一、重技巧,轻知识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应试技巧当作了语文知识本身,热衷于解题技法和解题步骤的传授,忽视了语文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题时似乎条理清晰昭昭然,下来自己做题时却是云里雾里昏昏然,感到学不能有用。如复习“辩析病句”考点时,教师总会反复强调“理主干、析枝叶”的句子结构分析法。但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就不能准确分析句子类型、找准主干位置,自然,也就无从谈起灵活运用这种解题技巧。又如,复习“古诗文鉴赏”考点时,有的教师只重视各类典型题例的解答步骤的讲析,第一步答什么,第二步答什么……学生似乎也听明白了,可课后仍不能举一反三,因为学生缺乏古诗文的文体知识、鉴赏知识,不能把诗读懂,使得答题步骤变成了空架子。
知识与技巧,犹如菜与菜谱。没有新鲜、上好的原料,仅有烹饪技术,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教师不能仅着眼于高考题型的解读,也应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辅导学生建构高中语文知识框架,为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考点,轻素养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是按照“立足考点、分项突破”的思路来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教师误以考点为考纲,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而把考点的逐一训练当成高三语文学习的唯一,这无疑是舍本逐末。背离考纲的语文教学。
几年来,本人有幸观摩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语文教学示范课,从中获益匪浅。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复习课,少了琅琅的读书声,多的是无边的题海;鉴赏课,少了对美的感悟,多的是以考点为据对诗文的肢解;作文课,少真情实感的展示,多的是“新八股”的套用·······这样的语文教学,以指导学生如何猎取高分为目的,一味地强调对考点的反复训练,以呆板、机械的教学流程(考点解读——典例分析——训练讲评)凝固了语文教学的活力,使语文课丢失了其应有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这势必导致高三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教师累,学生厌的结果。试想,当学生已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激情,其语文能力又怎么能提高?高考语文的成绩也就不言而喻了。
毋庸讳言,高三语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强化考点训练是必要的。但语文能力绝非仅靠考点的解剖、单调的训练就能提高,离开了语文素养,语文应试能力将变成无根之本。于漪老师就曾说过:“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把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复习中引进各种活动:竞赛、演讲、讨论、观摩、辩论、答“记者”问、座谈……而有时,仅仅是一个文采斐然的导语,一次睿智的点评,一声激动的感叹,一句深情的现实关怀,也能让学生有更多参予的热情,深刻的思辩和难以忘却的记忆。在考点训练的同时,重视语感的培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体验语文的美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探索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三、重资料,轻教材
许多高中生认为高考语文考试好像与课本关联不是很大,于是语文课本往往被打入“冷宫”,高考复习从不关注教材。而有的语文教师也妄自菲薄,不能很好地认识语文课本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弃教材于不顾,一本高考复习资料成了高三教学的唯一用书,大搞题海战术。有的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考模拟训练,从初中升上来,学生一下子就感到难以适应,题目偏难偏深,让学生学不懂,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至于高三复习,那就更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中了,情非得宜,只能应付了。
其实,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的实词、虚词及句式都和课本密切相连,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甚至某些语言素材就直接取于教材。高三复习教学,要能沉静下来,认真把教材梳理一遍,把散落在课本中的阅读与其他基础知识整理清楚。高考题目可以千百万化,但所运用的基本知识是不会变的,只有扎扎实实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语文教学直面高考,时间紧,任务重,其功利性不可避免。但我们的教学仍应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出发,在应试训练的同时,抓纲务本,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使学生在高考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