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旁观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287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到平遥,铺天盖地的展览海报扑面而来,“‘拒绝旁观’——50个汶川人和他们镜头中的震后生活”的海报从众多的海报中跃入眼中 ,于是,这个展览成为平遥摄影节中最想看的展览。
  今年五月刻在心里的烙印实在太深。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期留在脑子里的图像,基本用两个字可以概括:残酷。一个比一个更为残酷的镜头,让我们领受了自然灾害的巨大摧毁力与生命被顷刻毁灭的惨痛。因为看了太多的媒体的图片,愈加强烈地想看置身于灾难中的人们的拍摄,想知道他们是如何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想看看那些没有受过任何视觉训练的普通人对自己经历的观看。
  正如展览的策划者们所说的那样:“和记者尖锐、刺痛的拍摄不同,他们还原的是生活——那些平凡、温暖、真诚的瞬间……”。在这个展览面前,因为超常的视觉轰炸而倍感麻木与疲倦的心,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在那一刻,有一种深处的温暖溢满内心,这些普普通通的灾区人,以他们的平静以及继续生活的美好向往呈现给了我们。
  这些汶川当事人的照片所提供的自我观看,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觉维度,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当灾难来临时,作为一个拍摄者,是不是应该把对于当事人的尊重与照顾作为第一要素。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摄影人道主义,真正的人文关怀。对于那些目睹残酷按不下快门的摄影记者,我并不认为他们缺少职业精神,因为我至少从这种行为中看到了人性的温情与善良。说实在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血腥的图像,缺少的是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温情、体谅、帮助、理解。
  前几天我的朋友给我发来一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访谈节目的采访提纲。我的这个朋友是癌症和抑郁症患者,她忍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痛苦,写了一本书《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为了写这本书,她一次一次地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重新打开,因为写这本书,她的病不断复发,甚至在中途有两次差点自杀而去。但是,她为了给对抑郁症缺乏认识的人们一点实在的帮助,她顽强地写出了这本书。要是按这个访谈节目的采访提纲,要再次重新经历写作时的惨痛,我担心这个访谈节目之后,她的病会因此而被诱发。如果写这份提纲的编导有一些对于当事人的理解与体恤,无论如何是不会如此作为的。为什么不见血就不足以让人关注!
  “看过这么多‘他者’与‘旁观者’的照片,我们想知道真正的汶川人如何看这场灾难,我们给了村民50部相机,其实是借50双眼睛来关照这场浩劫。”这是网易主办这个展览的目的。展览的同时,主办方还请了10位汶川人到平遥。在与策展人任悦见面的时候,意外地认识了一位用摄影来对灾区的孩子进行心理治疗的志愿者马小红,她的职业是一位内科医生,在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进修过半年,喜欢画画。她想到了通过拍照与绘画的方式,使孩子们学习另一种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方式,进而建立起一个心理通道。她有一个本子,上面贴了许多孩子们和她拍的照片,旁边用文字记录了孩子们对自己照片的看法,她和孩子的交流。她的工作进展得并不太顺利,有经费原因,也有教学本身的困难。毕竟这是一个新的尝试。
  与马小红交谈的过程中,我不断在想,当拍摄摒除了外在的目的之后,摄影的观看的确会带来一种改变,会使个人心理境况与精神发生变化,甚至会在某种意义上打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摄影,也许是视觉手段中最具有可操作性、最利于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那么,这种有益于个体改变的摄影方式是不是应该值得我们重视呢?
  与摄影厮混了这么些年,到了这个时候,真正关心的越来越趋向于摄影与个体生命的关联,摄影对于个体生命的改变。我敬佩马小红这位并非摄影界内的人,她身体力行,独自去开垦摄影的另一条道路。
  在汶川人的展览前,突然闪出一个想法,汶川人自己喜欢的照片又是怎样的呢?后来我们去到网易在平遥的驻地,请来到平遥的汶川人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照片。选片的结果与策展人的选择极为不同。他们对照片的选择全部都是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场景与人,而图像的质量则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但是从他们选择的照片中,我们可以观测到普通人对于照片选择的兴趣趋向在于:照片与个体生活的关系。就像一个人拿到一张合影,首先要看的是自己照得是否好看一样。
  也许用我们的专业眼光去看,汶川人自己选择的照片图像很糟,因为那些照片完全不符合我们的专业标准。有一个女孩甚至选了一张焦点模糊的风景照片。
  我问:为什么选这张照片?
  她说:这条路是我打工时每天都要经过的,以前满山的树,很绿,很好看,现在乱七八糟,不好看了。
  对于这位女孩来说,只有这样的照片才是有意义的,面对他们选择的照片,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清理一下自己原有价值观,去发现另一种价值?摄影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显示其丰富与广阔的吗?
  
  
  倪燕群 摄
  
  马瑜蔓 摄
其他文献
领导的支持    平庄煤业公司有关领导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欣声,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公司干部处处长隋福国等领导亲自到会祝贺。刘欣声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他说,摄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摄影现已经深入企业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并成为企业文化和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广大员工通过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进一步提高摄影素养和摄影水平,在《大众
摘要 1997年底,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亮相北京,在电影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其后,冯小刚导演的几部贺岁片《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都获得了极高的票房收入,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神话。也创造了冯氏的贺岁品牌。  关键调 冯小刚 贺岁片 品牌 卖点    1997年底,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亮相北京,制作单位是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这部讲述梦想与现实之
【摘要】利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影视作品道德教育和谐校园    影视传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电视媒体是党的宣传文化阵地,这决定了影视传播的政治属性,因为影视作品主要是通过电视传播到千家万户的。现在,电视已成为当今大众媒体中的强势媒体,具有技术先进、传播速度迅捷、覆盖面广阔、
名不虚传   教授对一名智力早熟的6岁男孩进行测验。  教授问:“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小孩:“2月20日。”  教授:“哪一年?”  小孩:“每一年。”     不同遭遇   老师问:“铁放在外面,常和空气接触,就会生锈。那么金呢?”  学生答:“会被偷。”     历史考试   大学历史考试是口试。教授提了3个问题,这个学历史的大学生都答不出来。为了给他一个及格的机会,教授最后问他:“美洲大
美术女孩,收藏旧物变废为宝  小芊枫是她的网名,今年25岁,出生在广东肇庆的一个小山村。从小跟着一群孩子满山跑,摘野果采蘑菇,看到好看的树叶带回家。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让她无比怀念。  4岁时家里盖楼房,一家人从潮湿的泥砖房搬到干爽的新房,小芊枫被白色的墙壁吸引,她拿着小木炭,在墙壁上画小动物。父亲看到后并没有生气,抱着她坐在床边,教她画小鸡。两个人把墙壁画得乱七八糟,母亲笑而不语,就这么静静地看
初中萌生服装设计梦,17岁开始追梦  1994年,张彦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电厂管道工,母亲患肾病长年在家休养,不能外出工作。他从小喜欢画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物,经常以自己的视觉和想法构图绘画。  张彦初中的一天,看到国外高级定制。精致的做工,美轮美奂的图案,吸引了他的视线。他开始关注模特走秀和时尚杂志,心想:如果我设计的服装能走上国际舞台,该多好!  张彦父母见他经常看
[摘要]《云水谣》斥资近五千万,被称为“爱情文艺片巨制”。影片似乎取得了卖座又叫好的双赢。但在笔者看来,《云水谣》却更多体现了身处消费文化与主旋律夹缝中的两难,正是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折中的产物。影片以宏大的历史画卷为背景,演绎了一段动荡岁月发生的爱情故事。但影片中浓烈的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意识时隐时现,古典爱情遭遇两面夹击的命运,这使得影片难免陷入自相矛盾与叙事断裂的境地,成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虚妄爱情故
[摘要]文化经典有着独特的影视美,能幻化成影视镜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重温文化经典,感悟其中的影视美,体验人文情感,领会人文精神,凸现人文创新。  [关键词]文化经典 影视美 人文情感 人文精神 人文创新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读《大学》擅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谋,读《论语》善经商,这句话充分说明文化经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文化经典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
【摘要】吴永刚的《神女》,两性关系以女性为中心,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模式被完全颠覆:女性刚强有为,拥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面临生存困境,她们顽强地抗争到底,只为挣脱重重的性别压迫,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男性则因为懦弱无能而无法成为受困女性的拯救者和庇护者,呈现出一种被“阉割”的女性特征。这部“女性电影”在颠覆和嘲弄男权文化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展现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关注女性艰难的生存境况,这是《神女》作为
对于大多数影友,拍什么,怎么拍,一直都是和用什么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以中国的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来说,拍摄器材的选择更是头等大事,装备宁可有富余而不用,决不可待到用时恨不足。器材备足了,拍摄似乎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至少也有了充分的保证,所以万万不可马虎。但是,如今各类摄影器材发展得实在太琳琅满目,每种也都有其各自的长处,全部收入囊中大概一般也就是流着口水想想,即使真收齐了怕也用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