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又多”:败走华东

来源 :成功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主体:好又多量贩型超市
  失败关键:盲目扩张 信誉缺失
  市场结局:总部迁往上海后的好又多,由于急剧扩张,导致资金紧张、信誉受损。不得已之下,总部回迁广州。
  
  “好又多”:败走华东
  就在“好又多”大张旗鼓地进行圈地运动时,已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盲目扩张,AC尼尔森公司一位对零售业相当熟稔的咨询师说:“你问问‘好又多’到底有几家店在赚钱?”
  在“好又多”雄心勃勃开赴华东市场而将总部从广州迁往上海时,它可能没想到这么快就会离开了。
  
  营销事件回放:
  在“好又多”雄心勃勃开赴华东市场而将总部从广州迁往上海时,它可能没想到这么快就会离开了。
  “好又多”,这个来自台湾的大型连锁量贩型企业,从1997年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店进入内地后,几年内就迅速在华南地区立稳了脚跟。2003年3月,为配合其全国战略布局,“好又多”“迁都”上海,欲抢在零售业全面开放前夕,在华东和华北市场上站稳脚跟。
  其后,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好又多”以井喷式的速度进行扩张,现在其全国店面数量已有90多家,远远超过了沃尔玛和家乐福在中国店铺的数量,是内地第一家分店最多的中外合资商业连锁企业。然而就在“好又多”“迁都”不到两年,其总部就迁回了广州。这一去一回之间,“好又多”的经营问题相继浮出水面。
  事实上,就在“好又多”大张旗鼓地进行圈地运动时,已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盲目扩张,AC尼尔森公司一位对零售业相当熟稔的咨询师说:“你问问‘好又多’到底有几家店在赚钱?”
  
  败笔解析:
  人、物流通不畅
  “好又多”在华东地区的败北,主要因为它的很多货物都依赖珠三角地区输送。
  广东连锁经营协会一负责人分析道,作为流通领域的零售企业,和工业企业的需要资源要素应有所区别。对零售企业而言,其首要条件是地理位置,其次是采购渠道,其中供货商的集中度和供货距离将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本。而“好又多”2003年才进入华东这个非常成熟的零售市场,上述两个因素都大受限制。“好又多”总裁于曰江也承认,在华东受人员和物力资源的限制,发展并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
  首先是物流问题,“好又多”在广州黄埔区拥有一个3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库。除一部分在各地采购外,“好又多”的全国采购工作也集中在这里。于曰江曾表示,在广州的采购量远远大于上海,并且广州的基础也是最好的。通过此话可以看出,“好又多”十分依赖广州的采购市场,华东市场的一些商品也来自这里。
  据业内人士分析,连锁量贩店的销售地域性比较强,长距离的采购肯定会对成本和销售价格有所影响,因此,很多超市都选择就近采购。并且量贩店产品的价格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比如产品更新、种类扩张都需要强有力的供货商支持。然而在上海由于投资成本过高,许多制造商与供货商都不会选择此地为长驻地,因此,物流成本过高也是“好又多”被迫离开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人力问题,一位与好又多关系密切的人士说:“‘好又多’由于资金较紧,员工工资待遇与其他大型连锁超市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员工素质与公司发展规模和计划不是很匹配。”于日江也曾称,“好又多”虽然在华东开有20多家分店,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才,许多中坚力量必须依靠广州源源不断输送至上海,这一点让他非常担忧。据了解,在成都,新开的汇集超市刚刚进入市场就以高薪挖走了“好又多”数名中高层。
  
  资金链困扰
  在2004年初商务部开出的2003年中国连锁30强(包括外资企业)名单中,“好又多”以90多家分店成为目前在内地开店最多的外资零售商。
  2003年初,“好又多”曾以华北、华东为重点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好又多”在全国开出了50多家分店,为其1997年进入内地4年多以来开店总数的1倍多。但就在“好又多”在全国高速扩张、门店网络越来越完善之时,来自资金面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好又多”。
  “好又多”公司内部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表示,公司缺少资金主要是由于近两年来新扩张的门店投入太多,加上开店比较匆忙,基础面没有做好,经营不理想,很多亏损的店还需另外投入资金填补亏空。总部移回广州后,可能华东、华北一些亏损严重的店会考虑卖掉或者关门。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陈信康教授认为:“从营销角度来看,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实行分散经营,那么盲目四处扩张的结果只会导致在每个地方都不能确立自己最强势的地位,因此都处于被挤压的被动境地。还不如收缩经营,避开强劲对手,寻找某个区域的有利空间,重点投入、集中拓展。‘好又多’如果把重点放回到华南市场,无疑对公司整体发展是有利的。”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好又多’在大陆几乎是个无根的企业(进入中国前几年,‘好又多’一直未拿到在内地经营的牌照),其母公司不是以零售为主业,因此,不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不挣钱的扩张领域。但就‘好又多’来说,尽管扩张面临资金压力,但在竞争的压力下,还不得不进一步扩张。所以好又多只能依赖自有资金。”
  
  信誉缺失
  一位“好又多”日化供应商在一篇报道中曾说道:“跟‘好又多’做生意很压抑。”
  众所周知,供应商对于零售商的信赖是保证商品品质的根本保障,对于供货商来说,零售商的规模与影响力有多大不是吸引他的重点,谁能及时保证回款,谁就能及时获得商品。
  有供应商表示,“好又多”的资金经常会被拖欠,而且合作过程中“好又多”方面会提一些过于苛刻的要求,而不是从长期合作的角度考虑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同时,公司管理与其他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相比,也不够严格规范,有时还会暗箱操作,这样自然会影响到店铺内的商品质量和商品结构。
  “像家乐福、沃尔玛以及联华等NKA(零售全国卖场)会侧重于以统一形式采购,付账也是与总公司财务统一的,一般不会拖欠,而‘好又多’这样的LKA(零售区域卖场)则侧重于地区单独采购,那么付款就要根据区域财务情况而定,一般能拖就拖。”该供应商说。
  据了解,“好又多”上海门店在2004年4、5月份曾因供应商停止供应而严重缺货。一家日用品厂家负责人申明,由于“好又多”从前一年6月份就开始拖欠供货款,直到现在仍然未还,远远超过了合同规定,而该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过200万元,被“好又多”各大门店拖欠的资金总共达几十万,企业因此不敢再发货了。对于那些直接生产厂商,“好又多”拖欠供货款现象有时还好点,那些中间商或经销商们会被拖欠得更严重,在谈判过程中也更加被动。
  据这位供应商说,与供应商发生纠纷的事,其实在广州“好又多”也曾出现过。2004年5月份,就有供货商怒指广州“好又多”偷换合同、恶意拖欠货款、欺骗供应商等缺乏诚信的行为。
  不能吸引好的供应商,但又不能空货架,“好又多”的采购部门只能到一些批发市场上采购一些商品来补充货架。但由于商品质量数次出现问题,遭到消费者多次投诉。据相关报道,“好又多”量贩店在进入杭州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由于大量出售假冒伪劣商品,随意贴注标签,并且对消费者的投诉置之不理,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据悉,该事件曝光后曾成为2004年浙江省“两会”期间一个热点话题,“好又多”在杭州一度遭到消费者抵拒。
其他文献
动作:万明坚下课,融资受阻,  斥巨资收购阿尔卡特持续亏损的手机业务。  悬疑:合资能否出现合力?换帅影响大局?>    TCL通讯:走向阿尔卡特雷区?  战前换帅之后,TCL手机首先要做的,就是稳住阵脚。有人才能做事,何时能真正发挥协同效应,真正享受合资带来的好处,恐需时日。  至于何时能叫板全球一线手机供应商,对TCL手机而言,更是后话。因为那需要等待TCL穿越跨国收购雷区之后。    营销事
期刊
动作:F1大赛落户上海  悬疑:豪华舞台的营销价值应如何看待?投资者收益如何?    和奥运会一样,F1也是一个营销大舞台。很多城市曾因举办奥运会元气大伤,很多企业因赞助不当一蹶不振。F1是否能给参与各方带来丰厚回报,显然也是未知数。正如F1组委会副主任邱伟昌说的,“申办F1不易,要办好且连续7年使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不易。”    营销事件回放:  2002年10月21日,国际汽联副主席、F1掌门
期刊
动作:战略失误后的烂摊子以及应收账款的“脓包”被捅破  悬疑:新的增长点在哪里?产权制度何日改革?    长虹:从战略沉睡中苏醒?  过度倚重CRT背投、突击出口美国,是2001年春天倪润峰二度出山后的两大举措,但3年后看来,这两大举措为长虹带来的仅是短暂的账面繁荣。  2004年8月,赵勇向内部发放了一份完成于2001年5月的一篇论文《由长虹的实践浅论国企改革的一些问题》,目的是引起中高层对长虹
期刊
案例主体:广东加多宝公司  成功关键词:定位  市场效果:一个在区域市场默默无闻了七年的弱势品牌,在两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崛起,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王老吉:变脸“老凉茶”   文/本刊记者 林思勉    作为“清热解毒去暑湿”的药饮,“凉茶”是典型的地域概念,束缚了向全国市场的推广。而“上火”概念在整个中华文化圈都有普遍的认知,所以当红色王老吉喊出“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宣传口号时,便成功开创了一
期刊
决战关键:联盟与分工  大战回合:找到伙伴互补短板各自出招  对决进行时:2005竞争更激烈    百事立顿VS 可乐雀巢:同盟者之战     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煦说,“百事将负责在中国市场生产和销售立顿冰红茶,我们将借助全球排名第一的立顿品牌做大中国茶饮料市场”。  可口可乐中国对外事务经理赵彦红说,“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这次可口可乐(中国)在非碳酸饮料上的投入都是前所未有的。”
期刊
决战关键:行业标准争夺产业链同盟  大战回合:两大阵营用技术、渠道及政策招术进行“拔河”  对决进行时:持久战悬而未决     EVD VS HDV:鹬蚌相争    2004年1月1日,新科通过昂贵的空中运输把10万台EVD闪电式地送达全国各分公司,正式拉开了EVD的上市大幕。HDV也在力推自己替代DVD的产品,除了在能否成为国家标准方面各显身手外,在涉及销售渠道、制造厂家、碟片来源等产业链的各个
期刊
决战关键:本土化深耕  大战回合:打破快餐土洋界限中国化较量  对决进行时:对决还在继续肯德基稍占上风    麦当劳VS肯德基:谁更中国      2004年,肯德基产品的全面创新和本土化战略,打破了洋快餐和中式快餐的界限,从而撬动了新的消费市场。对于麦当劳来说,是站在全球的角度来开展中国市场的营销活动,而肯德基在中国的优秀表现,也让它不得不跟进本土化的战略。  谁更中国,或许将是未来两者在中国市
期刊
决战关键:联盟对抗巨头  大战回合:引入舶来品攥起拳头出击  对决进行时:尚需时间考验    自愿连锁VS超市巨鳄:点与阵的较量    自愿连锁能带来管理技术、采购资源和自有品牌方面的规模效应,提升中国中小零售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国际零售巨头抗衡。  但国内的自愿连锁只是基于采购层面上,在管理、技术、资本层面的合作目前还没能实施。如何把这个舶来品真正在中国的土地上移植成功,还需时间的考验。    
期刊
动作: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事业部  悬疑:品牌攀附能否如意?财务风险如何化解?客户流失如何解决?管理整合能否顺利?P>    “看上去很美!”当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事业部的消息传来,这句评语的潜台词不言而喻。然而掌声响起之时,追问声也同时响起。2004年12月9日联想集团恢复交易后,三天时间股票价格下跌了15%,显示出投资者对于联想集团收购IBM业务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缺乏国际管理经验、
期刊
决战关键:“洋资本”挑战“土资源”  大战回合:石油洋巨头以退为进本土企业抓住时机收编终端  对决进行时:竞争大戏刚刚开唱对决高峰尚未到来    尽管石油企业目前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销售网络及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世界级的石油巨头们对于成品油销售终端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无疑会带来巨大冲击,并最终夺去一部分市场,瓜分掉一块丰厚的利润。    营销事件回放:  中国的成品油市场,一直处于寡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