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数学知识抽象、严谨、逻辑性强,学生常感觉枯燥乏味,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创设形象、具体、生动、引人入胜、令人欣喜、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自主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和归宿,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动的实际事例,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对学生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数学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真实的问题生活情境之上。教学应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因此,我们数学新教材的设置就更加切近生活,切近实际。方程有广泛的应用,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类方程的学习始终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展开。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开篇引入的问题就是蓝球联赛中的胜、负场数问题。
又如,在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动画,如笔直的高压输电线、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再看一看我们教室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与相对的两条边。再想一想学校操场上的双杠。通过这些生活图片的直观展示及身边实际物体的观察,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相交线、平行线的直观形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应用时,提出“木板进门问题”让学习探究:一块长3m、宽2.2m的木板能否从高2m、宽1m的门框内通过?为什么?这样切近生活的实际问题生动有趣,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大家纷纷议论,各抒己见。有同学说木板竖着、横着肯定进不去,那么只能试试斜着进门了。同学们进一步积极思考、动手动脑、画图计算,很快有同学就得出了答案。
数学概念的引入,知识的探究及运用注意联系实际,创设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课堂活动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构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既熟悉又新奇,富有挑战性,从而诱发和激起求知欲,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例如,在学习开方运算时,提问学生: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你能用方程求解吗?学生会很快列出方程a2=2,接着再问:怎样求出a的值呢?于是学生情绪高涨,急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为防止学生出现错误解法,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学生会立即回答:0和1。这时,教师又问:这个问题能否通过列方程求解?学习会很快列出方程:x2=x,然后和教师说:这个方程,我们用如下方法来解,同学们看对不对?
x2=x化为x=1
这样只能得出1的平方等于它本身。显然结论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引导说:这说明解方程的方法不对,那么为什么会造成错误呢?
学生对这个奇怪的错误现象感到非常惊讶迫切想知道错误究竟在哪里?因此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样,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就牢牢记住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严密推理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巧设质疑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及创新能力。
三、巧设故事情境,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哲理的数学史料、数学故事、数学游戏,趣味性很强,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无理数的由来到孙子巧解“鸡兔同笼”,有趣且充满灵性的故事,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公元前572年—前49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他的注意力被朋友家的地板砖吸引了,朋友家的地板是用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种颜色的直角三角形砖块铺成的。他发现这些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存在一种数量关系,心里非常兴奋。然后教师请学生一起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经过观察,你能发现这个结论吗?
教师运用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引入这节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探索精神。
教师巧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故事或游戏,或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数学问题融入其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探求知识,发展能力,课堂教学一定会获得异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竞赛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争强好胜是孩子们的天性,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创设竞赛情境,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为了巩固旧知识,或探究新知识导入新课,教师经常会精心设置一套小测验,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然后再检查,看哪些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对做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或给予小小的奖励,对较差的同学进行帮助和鼓励,这样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富有挑战性的、启迪性的、鼓动性的情境创设是教师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
例如,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立即说出方程3x2-2x-7=0根的情况?
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立即进入思考,甚至有的同学立即动手进行演算,有的同学就立即举手回答,甚至展开了争论。这是,我适时引导:能够立即回答的同学一定掌握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同学们继续进行探究。不一会就有同学把这个规律写在了黑板上:当ac<0时,即a、c异号时,△>0,方程ax2+bx+c=0(a≠0)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在此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竞赛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热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时学习才有意义,学生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
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在情境创设时应注重“启迪思维、符合数学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优化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载体,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收效更加明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和归宿,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动的实际事例,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对学生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数学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真实的问题生活情境之上。教学应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因此,我们数学新教材的设置就更加切近生活,切近实际。方程有广泛的应用,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类方程的学习始终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展开。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开篇引入的问题就是蓝球联赛中的胜、负场数问题。
又如,在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动画,如笔直的高压输电线、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再看一看我们教室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与相对的两条边。再想一想学校操场上的双杠。通过这些生活图片的直观展示及身边实际物体的观察,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相交线、平行线的直观形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应用时,提出“木板进门问题”让学习探究:一块长3m、宽2.2m的木板能否从高2m、宽1m的门框内通过?为什么?这样切近生活的实际问题生动有趣,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大家纷纷议论,各抒己见。有同学说木板竖着、横着肯定进不去,那么只能试试斜着进门了。同学们进一步积极思考、动手动脑、画图计算,很快有同学就得出了答案。
数学概念的引入,知识的探究及运用注意联系实际,创设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课堂活动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构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既熟悉又新奇,富有挑战性,从而诱发和激起求知欲,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例如,在学习开方运算时,提问学生: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你能用方程求解吗?学生会很快列出方程a2=2,接着再问:怎样求出a的值呢?于是学生情绪高涨,急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为防止学生出现错误解法,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学生会立即回答:0和1。这时,教师又问:这个问题能否通过列方程求解?学习会很快列出方程:x2=x,然后和教师说:这个方程,我们用如下方法来解,同学们看对不对?
x2=x化为x=1
这样只能得出1的平方等于它本身。显然结论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引导说:这说明解方程的方法不对,那么为什么会造成错误呢?
学生对这个奇怪的错误现象感到非常惊讶迫切想知道错误究竟在哪里?因此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样,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就牢牢记住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严密推理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巧设质疑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及创新能力。
三、巧设故事情境,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哲理的数学史料、数学故事、数学游戏,趣味性很强,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无理数的由来到孙子巧解“鸡兔同笼”,有趣且充满灵性的故事,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公元前572年—前49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他的注意力被朋友家的地板砖吸引了,朋友家的地板是用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种颜色的直角三角形砖块铺成的。他发现这些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存在一种数量关系,心里非常兴奋。然后教师请学生一起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经过观察,你能发现这个结论吗?
教师运用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引入这节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探索精神。
教师巧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故事或游戏,或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数学问题融入其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探求知识,发展能力,课堂教学一定会获得异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竞赛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争强好胜是孩子们的天性,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创设竞赛情境,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为了巩固旧知识,或探究新知识导入新课,教师经常会精心设置一套小测验,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然后再检查,看哪些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对做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或给予小小的奖励,对较差的同学进行帮助和鼓励,这样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富有挑战性的、启迪性的、鼓动性的情境创设是教师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
例如,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立即说出方程3x2-2x-7=0根的情况?
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立即进入思考,甚至有的同学立即动手进行演算,有的同学就立即举手回答,甚至展开了争论。这是,我适时引导:能够立即回答的同学一定掌握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同学们继续进行探究。不一会就有同学把这个规律写在了黑板上:当ac<0时,即a、c异号时,△>0,方程ax2+bx+c=0(a≠0)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在此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竞赛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热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时学习才有意义,学生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
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在情境创设时应注重“启迪思维、符合数学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优化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载体,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收效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