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运用学生的好奇天性。为此,我们要把每节课都设计成趣味课、问题课、教具展示课。
一、兴趣是良好的开端
优化课堂结构,就是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体验兴趣,在体验兴趣中全面发展。下面就导语设计为例说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用恰当的导语导入新课,揭示主题,不仅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常用到的导入新课法有以下几种。
题目分析法:这一方法是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初对课文题目进行简单分析,使学生明白课文题目对全文所起的纲领性作用。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既点明了军队及数量,又起到了壮我军威的作用,“横渡长江”渲染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可见这个题目准确、简洁地介绍了全文内容。通过这样地分析,我们就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以旧引新法:很多新的知识都是通过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理解而获得的。如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美女蛇”故事引出长妈妈。这样既回忆了鲁迅先生散文的特点,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巧妙而自然。
其它还有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有与课文联系紧密的实际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要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问题是成功的主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道尊严角色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要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提供给学生。为此,我们就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时时处在思考之中、探索之中,只是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把那些回忆旧知识,表述概念或简单的选择、猜想等问题,留给那些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体会一份成功的喜悦,保留一份求知的兴趣;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让他们回答一些理解、综合、分析、推理、评价等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在经过认真思考后求得答案,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勇气、信心和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例如《中国石拱桥》一课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简述赵州桥的特点。2、作者写卢沟桥时主要介绍了几个方面?3、作者为什么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二者的异同点在哪里?4、从全文来看,中国石拱桥有何特点?前两个问题较简单,后两个则相对难些。
注意问题的阶梯性。每一个问题都要相对地构成一个台阶,前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回答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发展。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逐级发展,学生的思路始终沿着一定的轨迹深化,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驿路梨花》一文,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出场顺序怎样?2、这些人为路边的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3、按照时间顺序让人物出场好不好,为什么?4、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文章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联系?
注意问题的系统性。语文知识本身有系统性,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以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居高临下地解决疑点,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问题的开放性。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会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智力、能力、阅历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水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问题的理解一定会千差万别,只要他们的回答中有一方面是可取的,就要予以肯定,即使回答的不着边际,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应给以鼓励和表扬。只要学生在自觉状态下主动训练思维、锻炼能力、发展个性,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不但如此,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阐发新观点;或者引导学生摆脱定势影响,从反方向或变方式、变角度挖掘新观点。
注意问题的争议性。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自我意识增强。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其争议性,让学生踊跃参加讨论和争辩,在讨论和争辩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学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一文后,就可以出这样一题:五柳先生不慕荣利这一行为是他人格高洁的表现吗?你是怎样看待的?
总之,设计问题要讲究艺术性,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适应新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教具是有力的武器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配合,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引入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很好地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优化信息传递。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也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动脑动口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亲自动手参与活动,才能把知识学透,学活,才能增长才干、发展智能。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长时间应用一种教学媒体,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并产生疲劳,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交替使用直观教具、板书、幻灯、投影、录音等。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教学媒体,也可通过转换其功能,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等稍作变化。如用录音机进行教学,可以范读、跟读、重点读、录放交替使用等。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
一、兴趣是良好的开端
优化课堂结构,就是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体验兴趣,在体验兴趣中全面发展。下面就导语设计为例说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用恰当的导语导入新课,揭示主题,不仅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常用到的导入新课法有以下几种。
题目分析法:这一方法是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初对课文题目进行简单分析,使学生明白课文题目对全文所起的纲领性作用。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既点明了军队及数量,又起到了壮我军威的作用,“横渡长江”渲染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可见这个题目准确、简洁地介绍了全文内容。通过这样地分析,我们就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以旧引新法:很多新的知识都是通过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理解而获得的。如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美女蛇”故事引出长妈妈。这样既回忆了鲁迅先生散文的特点,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巧妙而自然。
其它还有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有与课文联系紧密的实际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要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问题是成功的主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道尊严角色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要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提供给学生。为此,我们就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时时处在思考之中、探索之中,只是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把那些回忆旧知识,表述概念或简单的选择、猜想等问题,留给那些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体会一份成功的喜悦,保留一份求知的兴趣;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让他们回答一些理解、综合、分析、推理、评价等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在经过认真思考后求得答案,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勇气、信心和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例如《中国石拱桥》一课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简述赵州桥的特点。2、作者写卢沟桥时主要介绍了几个方面?3、作者为什么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二者的异同点在哪里?4、从全文来看,中国石拱桥有何特点?前两个问题较简单,后两个则相对难些。
注意问题的阶梯性。每一个问题都要相对地构成一个台阶,前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回答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发展。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逐级发展,学生的思路始终沿着一定的轨迹深化,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驿路梨花》一文,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出场顺序怎样?2、这些人为路边的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3、按照时间顺序让人物出场好不好,为什么?4、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文章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联系?
注意问题的系统性。语文知识本身有系统性,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以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居高临下地解决疑点,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问题的开放性。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会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智力、能力、阅历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水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问题的理解一定会千差万别,只要他们的回答中有一方面是可取的,就要予以肯定,即使回答的不着边际,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应给以鼓励和表扬。只要学生在自觉状态下主动训练思维、锻炼能力、发展个性,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不但如此,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阐发新观点;或者引导学生摆脱定势影响,从反方向或变方式、变角度挖掘新观点。
注意问题的争议性。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自我意识增强。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其争议性,让学生踊跃参加讨论和争辩,在讨论和争辩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学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一文后,就可以出这样一题:五柳先生不慕荣利这一行为是他人格高洁的表现吗?你是怎样看待的?
总之,设计问题要讲究艺术性,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适应新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教具是有力的武器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配合,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引入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很好地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优化信息传递。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也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动脑动口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亲自动手参与活动,才能把知识学透,学活,才能增长才干、发展智能。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长时间应用一种教学媒体,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并产生疲劳,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交替使用直观教具、板书、幻灯、投影、录音等。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教学媒体,也可通过转换其功能,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等稍作变化。如用录音机进行教学,可以范读、跟读、重点读、录放交替使用等。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