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记得以前曾听过几位教师讲小学数学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探索最优方案”一课,其主体内容是烙饼,一只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烙3分钟,两面都要烙,烙一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烙2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3张呢?………10张呢?教师点拨很到位,学生拿着学具“饼”,热热闹闹去分组演示、探究,很快得出了结论,概括出了规律,除一张饼、两张饼各需要6分钟外,其余都可以用饼的张数乘三得出所用时间。一节课下来,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满意,学生也感觉学的很愉快,教学目标达成度也较高。
看似很完美的一节课,但笔者每次都是直到下课铃响才如释重负,始终为执教教师捏一把汗,如果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烙饼行不行?那可是要考验老师的教育机智了。回想一下除一张饼之外的单数饼的烙法,以三张饼为例来说,暂且把三张饼记作1号饼、2号饼、3号饼,先把1号饼、2号饼放在锅里烙其正面,3分钟之后,正面熟了。把1号饼翻过来,2号饼拿下来,放上3号饼,这样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再同时烙3分钟,这时1号饼熟了。拿下来,把3号饼翻过来,再把2号饼放在锅里,同时烙2号饼和3号饼的反面,3分钟后,二号饼和三号饼也熟了,这样算来,烙3张饼至少需要9分钟。从数学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最优方案,但从生活角度来讲,二号饼烙了3分钟之后,又拿下去等待了3分钟,然后再拿上来烙3分钟,合乎实际吗?能熟吗?
二、想法与做法
新课程提倡的数学理念是“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材内容编排尽量与生活接轨,但此处的接轨,笔者个人认为未免有点牵强,但凡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烙饼是不行的。请问饼是靠什么烙熟的?间隔3分钟后还会是原来的温度吗?我们今天按照教材去教没有错,学生也初步学会了最优化思想,但时隔多年后,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多,他们又会怎样评价今天的我们呢?
上学期,轮到了笔者教这部分内容,是按教材的内容去讲,还是换内容呢?如果按教材内容去讲,学生也肯定不会为难笔者,因为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太少了,想不到那么多,而且自己也轻松。如果换内容,换什么,怎么换,教材内容怎么处理,这些都是问题。思量之后,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课前:今天老师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家问一下奶奶或妈妈,烙饼时能不能烙熟一面,拿下来停留3分钟,再烙另一面?可想而知,学生听到这个作业都感到很好奇,完成得都很好。
课上实录:
师:昨天的作业谁完成了?(学生都举手)
生:我奶奶说不行,那样烙饼不会烙熟。
师:老师也这样认为。请大家看一下课本内容,思考、讨论一下,课本上的烙饼方法是不是有点脱离生活实际?
生:是,我妈妈也说这样不行。
师:既然这样,我们就不用课本上的内容了,请看这道题:学校体育组在水泥道上晒垫子,每次只能晒20块,每面要晒1小时,两面都要曬,请问50块垫子至少要晒几小时?
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丝毫不差于那几节课。
三、困惑与反思
教材是广大数学专家们精心编制而成的,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施教的载体。但不可否认,世上不存在无暇美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完全依赖教材。应以教材为素材,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提升教材的生命力。
记得以前曾听过几位教师讲小学数学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探索最优方案”一课,其主体内容是烙饼,一只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烙3分钟,两面都要烙,烙一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烙2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3张呢?………10张呢?教师点拨很到位,学生拿着学具“饼”,热热闹闹去分组演示、探究,很快得出了结论,概括出了规律,除一张饼、两张饼各需要6分钟外,其余都可以用饼的张数乘三得出所用时间。一节课下来,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满意,学生也感觉学的很愉快,教学目标达成度也较高。
看似很完美的一节课,但笔者每次都是直到下课铃响才如释重负,始终为执教教师捏一把汗,如果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烙饼行不行?那可是要考验老师的教育机智了。回想一下除一张饼之外的单数饼的烙法,以三张饼为例来说,暂且把三张饼记作1号饼、2号饼、3号饼,先把1号饼、2号饼放在锅里烙其正面,3分钟之后,正面熟了。把1号饼翻过来,2号饼拿下来,放上3号饼,这样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再同时烙3分钟,这时1号饼熟了。拿下来,把3号饼翻过来,再把2号饼放在锅里,同时烙2号饼和3号饼的反面,3分钟后,二号饼和三号饼也熟了,这样算来,烙3张饼至少需要9分钟。从数学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最优方案,但从生活角度来讲,二号饼烙了3分钟之后,又拿下去等待了3分钟,然后再拿上来烙3分钟,合乎实际吗?能熟吗?
二、想法与做法
新课程提倡的数学理念是“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材内容编排尽量与生活接轨,但此处的接轨,笔者个人认为未免有点牵强,但凡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烙饼是不行的。请问饼是靠什么烙熟的?间隔3分钟后还会是原来的温度吗?我们今天按照教材去教没有错,学生也初步学会了最优化思想,但时隔多年后,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多,他们又会怎样评价今天的我们呢?
上学期,轮到了笔者教这部分内容,是按教材的内容去讲,还是换内容呢?如果按教材内容去讲,学生也肯定不会为难笔者,因为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太少了,想不到那么多,而且自己也轻松。如果换内容,换什么,怎么换,教材内容怎么处理,这些都是问题。思量之后,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课前:今天老师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家问一下奶奶或妈妈,烙饼时能不能烙熟一面,拿下来停留3分钟,再烙另一面?可想而知,学生听到这个作业都感到很好奇,完成得都很好。
课上实录:
师:昨天的作业谁完成了?(学生都举手)
生:我奶奶说不行,那样烙饼不会烙熟。
师:老师也这样认为。请大家看一下课本内容,思考、讨论一下,课本上的烙饼方法是不是有点脱离生活实际?
生:是,我妈妈也说这样不行。
师:既然这样,我们就不用课本上的内容了,请看这道题:学校体育组在水泥道上晒垫子,每次只能晒20块,每面要晒1小时,两面都要曬,请问50块垫子至少要晒几小时?
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丝毫不差于那几节课。
三、困惑与反思
教材是广大数学专家们精心编制而成的,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施教的载体。但不可否认,世上不存在无暇美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完全依赖教材。应以教材为素材,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提升教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