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小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学生不仅体会祖国文字的美及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想法和观念。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分析问题、探索新知识的思维。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基础教育学科的语文,应如何实施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呢?
一、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语文教学中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教育就是鼓励学生敢想、善想。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在有问题的情景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教学必须打破教师“填鸭式”的传统模式,建立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先让学生讨论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学生在此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为什么那个人不治蚜虫”、“葫芦为什么会掉下来”、“如何评价种葫芦人的做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准备后各抒己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愿望,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动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造思维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把激励的词语、和谐的微笑带入课堂,对学生以诚相待,把学生当成朋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特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诱导,让智慧的火花在撞击中发出绚丽的光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蓝色的树叶》时,教师出示制作好了的树叶,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并提问:“有谁见过这些颜色的树叶,在什么地方和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回答:“在春天见过绿色的,在秋天见过黄色的,枫树的叶子是红色的,可蓝色的没有见过。”“那课题为什么叫《蓝色的树叶》呢?”老师接着问。学生们开始纷纷议论,各有各的说法,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发言,接着说:“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看看这树叶到底为什么会是蓝色的。”由于学生想早点知道答案,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质疑求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创造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辐射和求异,要求思维探寻的多样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确信无疑”中看出问题。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时,有个学生发现:“小松鼠把纸船放在屋顶,会被风吹跑的,因为纸船很轻。小松鼠又怎么会有一只纸船呢?”我就针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让全班学生讨论,最后猜想:可能小松鼠是用盒子装在屋顶上的,这样纸船才没有被风吹跑。通过探幽寻微,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了质疑思维能力。
四、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教人终身受益无穷的“渔”,是培养创作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的设计中要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开放性、发展性,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思维、开拓创造能力。如:教学《日记两则》时,读到妈妈不给“我”买裙子时,首先想到的是妈妈小气,舍不得给“我”买,可是后来的发展却让我们意想不到,不是妈妈不给“我”买,而是要把钱拿去资助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有的学生还说:“也许她的妈妈给她买了,可是要等到她过生日的时候才送给她,想给她一个惊喜。”“也许她妈妈要她考试必须考到90分以上,才买给她呢。”在听学生各抒己见的时候,我又发问了:“如果是你,妈妈没有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你会怎样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通过现实的说法,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进一步激发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和欲望。久而久之,就能养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随之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很多,可以有作文竞赛、诗歌朗读、辩论赛等主题活动。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制作动物头饰,让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扮演文中的角色,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从现在开始,每人自制一本《手抄集》,收集文章当中的优美词句,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优美的词句让其在班上传阅,使他们努力收集对写作有帮助的文字并进行阅读理解。
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又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新世纪的今天,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只要教师能正确导航,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就能主动去发现、探索、创新,以便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
基础教育学科的语文,应如何实施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呢?
一、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语文教学中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教育就是鼓励学生敢想、善想。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在有问题的情景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教学必须打破教师“填鸭式”的传统模式,建立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先让学生讨论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学生在此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为什么那个人不治蚜虫”、“葫芦为什么会掉下来”、“如何评价种葫芦人的做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准备后各抒己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愿望,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动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造思维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把激励的词语、和谐的微笑带入课堂,对学生以诚相待,把学生当成朋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特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诱导,让智慧的火花在撞击中发出绚丽的光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蓝色的树叶》时,教师出示制作好了的树叶,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并提问:“有谁见过这些颜色的树叶,在什么地方和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回答:“在春天见过绿色的,在秋天见过黄色的,枫树的叶子是红色的,可蓝色的没有见过。”“那课题为什么叫《蓝色的树叶》呢?”老师接着问。学生们开始纷纷议论,各有各的说法,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发言,接着说:“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看看这树叶到底为什么会是蓝色的。”由于学生想早点知道答案,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质疑求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创造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辐射和求异,要求思维探寻的多样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确信无疑”中看出问题。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时,有个学生发现:“小松鼠把纸船放在屋顶,会被风吹跑的,因为纸船很轻。小松鼠又怎么会有一只纸船呢?”我就针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让全班学生讨论,最后猜想:可能小松鼠是用盒子装在屋顶上的,这样纸船才没有被风吹跑。通过探幽寻微,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了质疑思维能力。
四、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教人终身受益无穷的“渔”,是培养创作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的设计中要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开放性、发展性,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思维、开拓创造能力。如:教学《日记两则》时,读到妈妈不给“我”买裙子时,首先想到的是妈妈小气,舍不得给“我”买,可是后来的发展却让我们意想不到,不是妈妈不给“我”买,而是要把钱拿去资助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有的学生还说:“也许她的妈妈给她买了,可是要等到她过生日的时候才送给她,想给她一个惊喜。”“也许她妈妈要她考试必须考到90分以上,才买给她呢。”在听学生各抒己见的时候,我又发问了:“如果是你,妈妈没有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你会怎样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通过现实的说法,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进一步激发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和欲望。久而久之,就能养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随之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很多,可以有作文竞赛、诗歌朗读、辩论赛等主题活动。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制作动物头饰,让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扮演文中的角色,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从现在开始,每人自制一本《手抄集》,收集文章当中的优美词句,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优美的词句让其在班上传阅,使他们努力收集对写作有帮助的文字并进行阅读理解。
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又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新世纪的今天,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只要教师能正确导航,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就能主动去发现、探索、创新,以便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