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体态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能更好的促进师生心灵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学习训练自己的体态语言,掌握体态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师 体态语言 教育教学
“言传身教”是教师的基本规范,长期以来,言语传授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是教师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而作为非言语行为的“身教”,特别是教师体态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另一重要渠道却被忽视了。
一、教师体态语言
(一)概念界定
所谓教师体态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如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支持、修饰或者否定教师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教师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教师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教师体态語言是教师传授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育人手段,它同言语传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特点分析
教师体态语言具有一般体态语言的基本特点:如教师体态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伴随言语行为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重视,增强口头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辅助性特点。同一般体态语言一样,教师体态语言是教师的内心意识的一种反映,较口头语具有更大的真实性。能较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内心世界,具有真实性。各学科、各地区的教师都可独立操作体态语言,共同使用,具有独立性。如上课铃声响后,班内却任然闹哄哄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只要用眼光把全体同学扫视一遍,就能让教室安静下来。
教师体态语言作为教师特有的体态语言还有的下几个特点:
1.有意性
同一般体态语言具有机当大的随意性不同,教师在教堂中始终处于众多学生视线的焦点,他的一举一动,一频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给教学带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体态语言,总是要随时加以注意,表现出“有意识”特点。
2.选择性
教师体态语言从应用效果角度上看,可分为积极语言、消极体态语言和无意义体态语言。积极体态语言是指能够支持或修饰口头传授,强化授课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能够独立表达有关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难点、能激起学习兴趣的体态语言。消极体态语言指非但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其学习的体态语,如边讲课边挖鼻孔抠耳朵,或哈欠连天等。无意义体态语则纯属教师因某一方面原因而形成的一些习惯性动作,如有的教师在授课中把手插在口袋里或双手撑在讲桌上。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没有选择的滥用体态语,而应尽量选择积极体态语,避免无意义体态语,克服消极体态语,以保证教师用最集中、最精简的非语言行为,承载最丰富的信息量发挥最优化表达传输功能。
3.学科性
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各种不相同的体态语言。如体育、舞蹈等技巧性或艺术性科目、体态语言运用较多;语文、德育等文科类课程,所使用的体态语言多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一般以摸拟形象、再现情绪、演示情节为主要特点。而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课程,所使用的体态语言有较多的说明色彩。
二、教师体态语言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教师的工作对家是模仿力极强的青少年学生,他们不但接受教师通过言语讲授所传播的思想、知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获取各种信息和正负各方面的影响。他们明亮的眼睛、敏捷的目光就像灵敏度极高的摄像机,时时对着讲台上下、教室内外的教师的身影,教师的举止神态统统清晰地映在他们脑海的屏幕上,尽管一些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尽管他们认为自己始终都在用言语行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早已自觉或不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丰富的体态语言将众多信息传达、输送给了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和心灵。
(一)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帮助学生开发右脑,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两半球在结构上是对称的,在功能上却有明显的差异。左半脑的主要功能是言语、计算、逻辑、分析等。右半脑的主要功能则是直觉、情感、身体协调等。但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却表现为重视左半脑,轻视右半脑,使右半脑的功能很少得到开发、利用和抑制。既然“人类的最高成就,就是由于运用了两个半球共同工作成果”那么积极开发右半脑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与左半脑和谐均衡地发展,获取最佳思维效果,应是当务之急。
当前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重理论讲解、理性分析,轻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形象感受。感性认识的缺乏,无疑严重影响思维的发展。恰当运用生动的表情、形象的手势等体态语,则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体验。
此外,体态语言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可以把某些内容所表达的情绪充分展示出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情绪体验。
2.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如感觉、知觉、分析、判断等是一个人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非智力心理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等则是使智力潜能得到最充分展示的条件。可以这样说,非智力活动的直接生成物“个性品质”直接制约着智力活动的展开。因此,要想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重视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共同开发。在目前学校教育偏重智力因素的情况下,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尤显重要。而教师的体态语言就具有影响非智力心理因素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在和蔼可亲,则学生积极性高,比较活泼,大胆;如果教师表情呆板,甚至为体现“教师尊严”而面色严厉,学生则普遍较为拘谨、胆小。“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应”(雨果语),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判断其内心情绪的晴雨表。亲切的表情,无疑会使其受到鼓励与暗示;反之,学生对老师存有疑惧,或产生误解,必然阻碍、压抑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教师的体态语言对于培养学生成长成为一个“社会人”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学校,学生最崇拜的是老师,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尊重,如果教师的体态语言素养不高,潜移默化,势必影响学生的体态语言发展,进而影响其“社会化”程度。教师体态语言对于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不单体现在树立楷模供学生学习上,它还直接影 响着学生自我完善的个体能动性。例如,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经常对某个学生传达出赞赏、鼓励、信任的信息,则这个学生不但学习劲头倍增,而且热心学习,积极参加班内及校内的群体性活动。这种努力如果得到教师的持续鼓励,则会对该生健康地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教师的体态语言经常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某个学生的轻视、反感甚至厌恶,这个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则会受到极大阻碍,他(她)要么消沉孤僻、落落寡合,要么走向极端,成为对群体或社会有威胁的因素。
4.培养学生一些体态语方面的具体技巧。如:怎样用手势打招呼;怎样运用目光显示对对方的重视;例如谈话时应持什么体态,与人交谈时应持什么体态;对长辈、老者在体态语运用上如何突出尊敬、谦让,对同龄人怎样显示亲切、随和,对年幼怎样表示关心,等等。这虽然属于“细节”问题,但对于一切尚处于适应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师体态语言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课堂生动的、感人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形态表情却呆若木鸡,那么,他的作用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知识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决不会成为让学生敬仰钦慕的、血肉丰满情趣盎然的真正的“导师”。
2.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犹如催发感情的高效醇母,胜似千言成语。而没有任何表情的说教永远使学生“敬而远之”,永远无法打开学生的心扉,也就永远无法进行真正的心灵的沟通。很难想象缺少理解与沟通的师生关系能够共同配合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3.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班级秩序。仅凭口头说教和规章制度而教师本身没有令学生信服和接受的举止行为,没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言参与管理和协调,良好的班风就无法形成。
三、教师体态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的原则
(一)辅助精简的原则
虽然教师体态语言能在特点情境下独立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但它在课堂教育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言语行为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其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与言语行为的配合上。但同时要注意体态语言不能过于频繁,不能喧宾夺主,而是要做到少而精。
(二)准确适宜的原则
体态语言失去了准确性,就没有任何交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生过程中,无论是表露情感,还是象征性动作,都应准确无误。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机,不同性格、性别、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
(三)灵活稳定的原则
教师的体态行为应随教学情境、学生反应的变化而变化,能根据教学中新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但教师用来组织教学的一些基本的体态行为应该是稳定的,如教师对目光的运用,一般开始上课前先环视一圈再讲,讲课过程中则采取环视与个别注视相结合,这种模式应是基本稳定的。如果这节课就先环视后讲课,下一节课就不环视直接开讲,就很难让学生适应,不利于组织教学。此外,教师的表情常态应是稳定的,表情常态应是和颜悦色,自然亲切。如果教师喜怒无常、让人捉摸不定,学生自然会敬而远之。
(四)情感善意的原则
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时,应做到有感而发,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的体态语言必须真切诚挚,以善意尊重为主,而不应随意使用否定性体态语;更不能使用蔑视甚至敌视性体态语,否则性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对学生较好的学生,目光中要充满真诚的赞扬和鼓励,对学生较差的学生,目光中要充满真切的关注和期待。
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做出的姿势、动作应优美、规范、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应谐调一致而不能杂乱无序。应有一定的个性而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豐富体态语言词汇,提高体态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道德修养,知识修养,美学修养,提高自己体态语言修养水平,才能更好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师 体态语言 教育教学
“言传身教”是教师的基本规范,长期以来,言语传授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是教师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而作为非言语行为的“身教”,特别是教师体态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另一重要渠道却被忽视了。
一、教师体态语言
(一)概念界定
所谓教师体态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如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支持、修饰或者否定教师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教师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教师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教师体态語言是教师传授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育人手段,它同言语传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特点分析
教师体态语言具有一般体态语言的基本特点:如教师体态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伴随言语行为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重视,增强口头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辅助性特点。同一般体态语言一样,教师体态语言是教师的内心意识的一种反映,较口头语具有更大的真实性。能较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内心世界,具有真实性。各学科、各地区的教师都可独立操作体态语言,共同使用,具有独立性。如上课铃声响后,班内却任然闹哄哄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只要用眼光把全体同学扫视一遍,就能让教室安静下来。
教师体态语言作为教师特有的体态语言还有的下几个特点:
1.有意性
同一般体态语言具有机当大的随意性不同,教师在教堂中始终处于众多学生视线的焦点,他的一举一动,一频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给教学带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体态语言,总是要随时加以注意,表现出“有意识”特点。
2.选择性
教师体态语言从应用效果角度上看,可分为积极语言、消极体态语言和无意义体态语言。积极体态语言是指能够支持或修饰口头传授,强化授课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能够独立表达有关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难点、能激起学习兴趣的体态语言。消极体态语言指非但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其学习的体态语,如边讲课边挖鼻孔抠耳朵,或哈欠连天等。无意义体态语则纯属教师因某一方面原因而形成的一些习惯性动作,如有的教师在授课中把手插在口袋里或双手撑在讲桌上。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没有选择的滥用体态语,而应尽量选择积极体态语,避免无意义体态语,克服消极体态语,以保证教师用最集中、最精简的非语言行为,承载最丰富的信息量发挥最优化表达传输功能。
3.学科性
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各种不相同的体态语言。如体育、舞蹈等技巧性或艺术性科目、体态语言运用较多;语文、德育等文科类课程,所使用的体态语言多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一般以摸拟形象、再现情绪、演示情节为主要特点。而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课程,所使用的体态语言有较多的说明色彩。
二、教师体态语言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教师的工作对家是模仿力极强的青少年学生,他们不但接受教师通过言语讲授所传播的思想、知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获取各种信息和正负各方面的影响。他们明亮的眼睛、敏捷的目光就像灵敏度极高的摄像机,时时对着讲台上下、教室内外的教师的身影,教师的举止神态统统清晰地映在他们脑海的屏幕上,尽管一些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尽管他们认为自己始终都在用言语行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早已自觉或不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丰富的体态语言将众多信息传达、输送给了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和心灵。
(一)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帮助学生开发右脑,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两半球在结构上是对称的,在功能上却有明显的差异。左半脑的主要功能是言语、计算、逻辑、分析等。右半脑的主要功能则是直觉、情感、身体协调等。但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却表现为重视左半脑,轻视右半脑,使右半脑的功能很少得到开发、利用和抑制。既然“人类的最高成就,就是由于运用了两个半球共同工作成果”那么积极开发右半脑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与左半脑和谐均衡地发展,获取最佳思维效果,应是当务之急。
当前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重理论讲解、理性分析,轻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形象感受。感性认识的缺乏,无疑严重影响思维的发展。恰当运用生动的表情、形象的手势等体态语,则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体验。
此外,体态语言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可以把某些内容所表达的情绪充分展示出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情绪体验。
2.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如感觉、知觉、分析、判断等是一个人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非智力心理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等则是使智力潜能得到最充分展示的条件。可以这样说,非智力活动的直接生成物“个性品质”直接制约着智力活动的展开。因此,要想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重视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共同开发。在目前学校教育偏重智力因素的情况下,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尤显重要。而教师的体态语言就具有影响非智力心理因素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在和蔼可亲,则学生积极性高,比较活泼,大胆;如果教师表情呆板,甚至为体现“教师尊严”而面色严厉,学生则普遍较为拘谨、胆小。“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应”(雨果语),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判断其内心情绪的晴雨表。亲切的表情,无疑会使其受到鼓励与暗示;反之,学生对老师存有疑惧,或产生误解,必然阻碍、压抑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教师的体态语言对于培养学生成长成为一个“社会人”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学校,学生最崇拜的是老师,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尊重,如果教师的体态语言素养不高,潜移默化,势必影响学生的体态语言发展,进而影响其“社会化”程度。教师体态语言对于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不单体现在树立楷模供学生学习上,它还直接影 响着学生自我完善的个体能动性。例如,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经常对某个学生传达出赞赏、鼓励、信任的信息,则这个学生不但学习劲头倍增,而且热心学习,积极参加班内及校内的群体性活动。这种努力如果得到教师的持续鼓励,则会对该生健康地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教师的体态语言经常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某个学生的轻视、反感甚至厌恶,这个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则会受到极大阻碍,他(她)要么消沉孤僻、落落寡合,要么走向极端,成为对群体或社会有威胁的因素。
4.培养学生一些体态语方面的具体技巧。如:怎样用手势打招呼;怎样运用目光显示对对方的重视;例如谈话时应持什么体态,与人交谈时应持什么体态;对长辈、老者在体态语运用上如何突出尊敬、谦让,对同龄人怎样显示亲切、随和,对年幼怎样表示关心,等等。这虽然属于“细节”问题,但对于一切尚处于适应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师体态语言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课堂生动的、感人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形态表情却呆若木鸡,那么,他的作用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知识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决不会成为让学生敬仰钦慕的、血肉丰满情趣盎然的真正的“导师”。
2.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犹如催发感情的高效醇母,胜似千言成语。而没有任何表情的说教永远使学生“敬而远之”,永远无法打开学生的心扉,也就永远无法进行真正的心灵的沟通。很难想象缺少理解与沟通的师生关系能够共同配合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3.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班级秩序。仅凭口头说教和规章制度而教师本身没有令学生信服和接受的举止行为,没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言参与管理和协调,良好的班风就无法形成。
三、教师体态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的原则
(一)辅助精简的原则
虽然教师体态语言能在特点情境下独立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但它在课堂教育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言语行为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其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与言语行为的配合上。但同时要注意体态语言不能过于频繁,不能喧宾夺主,而是要做到少而精。
(二)准确适宜的原则
体态语言失去了准确性,就没有任何交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生过程中,无论是表露情感,还是象征性动作,都应准确无误。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机,不同性格、性别、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
(三)灵活稳定的原则
教师的体态行为应随教学情境、学生反应的变化而变化,能根据教学中新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但教师用来组织教学的一些基本的体态行为应该是稳定的,如教师对目光的运用,一般开始上课前先环视一圈再讲,讲课过程中则采取环视与个别注视相结合,这种模式应是基本稳定的。如果这节课就先环视后讲课,下一节课就不环视直接开讲,就很难让学生适应,不利于组织教学。此外,教师的表情常态应是稳定的,表情常态应是和颜悦色,自然亲切。如果教师喜怒无常、让人捉摸不定,学生自然会敬而远之。
(四)情感善意的原则
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时,应做到有感而发,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的体态语言必须真切诚挚,以善意尊重为主,而不应随意使用否定性体态语;更不能使用蔑视甚至敌视性体态语,否则性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对学生较好的学生,目光中要充满真诚的赞扬和鼓励,对学生较差的学生,目光中要充满真切的关注和期待。
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做出的姿势、动作应优美、规范、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应谐调一致而不能杂乱无序。应有一定的个性而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豐富体态语言词汇,提高体态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道德修养,知识修养,美学修养,提高自己体态语言修养水平,才能更好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