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尚处在加强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时期。在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加强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无论是从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趋势来看,还是从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环境的生存和发展来看,我国内部审计领域都需要将先进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引入。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根源于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此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以下一系列问题。首先,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公司所有者的目标是追求公司的利润最大化,而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是经营者的目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经营者可能会损害公司的利益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将造成二者利益之间的不平衡,为了解决该问题,代理成本就会产生。其次,经营者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能详细了解公司的情况,而所有者不能详细了解公司的情况和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将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出现,同时,所有者不能更好地监督经营者的管理行为。根据契约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构造应当遵守契约自由的基本原则。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以实现相关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权力和责任的平衡。确保资产运营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
二、公司治理机制与內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公司监督和约束权力的内在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监督关键控制和程序,有利于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公司治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那么内部审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之一。内部审计可以约束管理层的会计信息报告权,促使管理层充分披露会计信息,从而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
2、内部审计发挥作用需要公司治理进行协调
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于确保有效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他们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考虑到双方的工作,尽量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审计效率,节省审计成本。 其次,工作底稿沟通,双方在适当范围内交流相关工作底稿,以便利用对方工作成果,提高审计效率。三是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的沟通,外部审计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结果,特别是其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应跟进调查,核实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估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应提供外部审计所要求的审计结果,及时沟通情况,共享信息并扩大审计影响。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
现有内部审计准则缺乏可操作性。虽然《审计法》明确规定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特别是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它极大地满足并丰富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并已涉及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内部控制审计,欺诈预防,检查和报告,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协调。但是,中国的内部审计是基于缺乏理论支持,可操作性不强,实施不够。特别是,审计机构的范围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尚未明确界定,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功能模糊。
2、没有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安排内部审计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采用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直接接受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财务负责人管理,并向其报告。此外,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与其他部门合并办公。中国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相对落后,这使得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威胁。
3、观念上对内部审计认识偏差
中国的内部审计是行政命令的产物。这种类型的审计导致对内部审计职能的模糊理解。在指导思想中,内部审计被定位为“监督”。这种以监督导向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严重限制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首先,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管理机制无关,并将内部审计视为强加在自身上的 “筋箍咒”,对内部审计采取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 企业领导错误地认为审计是查账,使内部审计仅限于公司财务会计审查,很少涉及其他管理领域,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成为财务会计的自我审计过程。其他正在接受审查的单位认为内部审计是“挑刺儿”,并且不会合作甚至抵制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内部审计主要基于监督,缺乏服务理念,导致内部审计与被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困难。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局面,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反审”的说法。这并不是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初衷。 第三,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认知存在偏差,一直认为“检查错误并防止欺诈”是内部审计的任务,并将自己定位为“警察”而非“风险顾问”,提交的审计报告重点在发现问题的描述上,对审计建议并不重视。
4、以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为对象的审计活动很少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范围扩展到整个企业领域,审计目标主要是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中,监督检查职能不再是主要职能,确认和咨询成为其主要职能。目前,中国内部审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职能上。很少有企业站在整体发展上来检查企业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不能根据公司治理的需要进行调整,使内部审计工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无法确定公司面临的风险,并且不会提前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四、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中内部审计发展策略
1、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倡导增值服务
中国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在行政力量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 内部审计应评估风险管理系统及其实施过程,以了解风险管理系统是否完全有效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不断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主要是评价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评估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评估企业和同一行业的发展和趋势,确定是否存在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风险;评估企业的经营战略,识别企业面临的战略风险,并评估其是否超过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现有风险和管理层的风险降低措施,并评估其有效性;评估风险监测报告系统是否合适有效;评估风险管理结果报告的充分性和及时性;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管理缺陷,并与管理层,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进行讨论。如果管理层接受的风险水平与企业风险管理战略不一致,则予以报告。第二是评估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法的适当性。由于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不同的目标,公司的风险管理实施策略也不同。每个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环境和经营状况合理设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2、从公司治理的战略角度审视和推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方法,它更是一种理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核心是风险,它以企业的目标和风险为判断标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从企业整体上看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从而为组织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既包括战略审计又包括业务审计及其他类型的审计,它关注企业各个层次的风险,它能协助识别风险因素,分析结果以确定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轻重缓急;它可以对风险管理程序在实际中是否如预想的那样发挥作用提供确认服务;它可以通过咨询服务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会改善风险管理和控制流程。因此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借鉴这种先进的审计理念,来开展适合本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我国的一些大公司已经注意到了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开始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3、重构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组织模式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完善公司治理的要求越来越强。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和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适合公司治理的方式进行组织。因此,完善中国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已成为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以改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平行或低于职能部门的现状。要升级到更高级别,在制度上确保全面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变革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由于公司采用双系统公司治理机制,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还有两种模式:一是由监事会领导,二是由董事会领导。理论上,监事会有更大的权力行使所有者给予的监督权,董事会有更大的权力行使决策权。但本文认为内部审计职能作为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应归属于监事会的领导。为了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这种制度设置要求监督委员会使用足够的权力和能力来行使所有者的监督权。但是,中国大多数公司的监事会在行使监督权方面力度较弱,已成为一种不起监督作用的手段。因此,只考虑另一种模式,即在董事会下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组织和领导内部审计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治理功能和咨询服务功能,实现内部审计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目标。第三,有必要严格认证内部审计师,提高内部审计师的整体素质。
五、结论
通过研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内部审计的基础已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中得到实施。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缺乏理论支持,可操作性不强,贯彻不够。特别是审计机构的范围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尚未明确界定,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功能模糊。 (2)我国的内部审计师偏离了自己的轨道,他们始终认为内部审计是“检查和防止欺詐”。 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警察”而非“风险顾问”,内审工作以评价为主,提交的审计报告侧重于审计结果的描述,并未对审计建议给予足够的重视。 (3)健全的监督员制度可以减少管理层的欺诈行为。作为董事会的下属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也是监事会监督的对象。审计委员会应与监事会保持一致,以避免与监事会重叠或发生冲突。 对于上市公司之外的其他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环境,选择适合企业的内部审计机制,使企业内部审计创造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萍,袁建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J].绿色财会.2015(10)
[2]张萍,袁建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审计[J].中国农业会计.2015(10)
[3]李晶.浅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商业经济.2015(13)
[4]香农·斯蒂芬,夏青.CBOK2015:内部审计职业发展态势[J].中国内部审计.2015(06)
[5]白婧.公司治理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J].河北金融.2015(01)
[6]叶陈刚,邓君菲.基于内部控制的公司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5(18)
[7]曾午,盛莉.浅议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5(06)
[8]王光远,严晖.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比较与借鉴[J].审计研究.2015(03)
[9]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15(03)
[10]冯来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及其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15(09)
[11]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13(04)
作者简介:
李奕蓉(1989—6) 籍贯云南曲靖 性别 女学历 硕士研究生 单位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根源于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此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以下一系列问题。首先,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公司所有者的目标是追求公司的利润最大化,而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是经营者的目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经营者可能会损害公司的利益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将造成二者利益之间的不平衡,为了解决该问题,代理成本就会产生。其次,经营者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能详细了解公司的情况,而所有者不能详细了解公司的情况和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将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出现,同时,所有者不能更好地监督经营者的管理行为。根据契约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构造应当遵守契约自由的基本原则。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以实现相关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权力和责任的平衡。确保资产运营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
二、公司治理机制与內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公司监督和约束权力的内在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监督关键控制和程序,有利于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公司治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那么内部审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之一。内部审计可以约束管理层的会计信息报告权,促使管理层充分披露会计信息,从而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
2、内部审计发挥作用需要公司治理进行协调
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于确保有效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他们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考虑到双方的工作,尽量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审计效率,节省审计成本。 其次,工作底稿沟通,双方在适当范围内交流相关工作底稿,以便利用对方工作成果,提高审计效率。三是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的沟通,外部审计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结果,特别是其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应跟进调查,核实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估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应提供外部审计所要求的审计结果,及时沟通情况,共享信息并扩大审计影响。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
现有内部审计准则缺乏可操作性。虽然《审计法》明确规定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特别是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它极大地满足并丰富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并已涉及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内部控制审计,欺诈预防,检查和报告,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协调。但是,中国的内部审计是基于缺乏理论支持,可操作性不强,实施不够。特别是,审计机构的范围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尚未明确界定,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功能模糊。
2、没有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安排内部审计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采用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直接接受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财务负责人管理,并向其报告。此外,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与其他部门合并办公。中国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相对落后,这使得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威胁。
3、观念上对内部审计认识偏差
中国的内部审计是行政命令的产物。这种类型的审计导致对内部审计职能的模糊理解。在指导思想中,内部审计被定位为“监督”。这种以监督导向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严重限制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首先,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管理机制无关,并将内部审计视为强加在自身上的 “筋箍咒”,对内部审计采取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 企业领导错误地认为审计是查账,使内部审计仅限于公司财务会计审查,很少涉及其他管理领域,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成为财务会计的自我审计过程。其他正在接受审查的单位认为内部审计是“挑刺儿”,并且不会合作甚至抵制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内部审计主要基于监督,缺乏服务理念,导致内部审计与被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困难。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局面,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反审”的说法。这并不是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初衷。 第三,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认知存在偏差,一直认为“检查错误并防止欺诈”是内部审计的任务,并将自己定位为“警察”而非“风险顾问”,提交的审计报告重点在发现问题的描述上,对审计建议并不重视。
4、以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为对象的审计活动很少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范围扩展到整个企业领域,审计目标主要是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中,监督检查职能不再是主要职能,确认和咨询成为其主要职能。目前,中国内部审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职能上。很少有企业站在整体发展上来检查企业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不能根据公司治理的需要进行调整,使内部审计工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无法确定公司面临的风险,并且不会提前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四、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中内部审计发展策略
1、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倡导增值服务
中国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在行政力量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 内部审计应评估风险管理系统及其实施过程,以了解风险管理系统是否完全有效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不断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主要是评价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评估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评估企业和同一行业的发展和趋势,确定是否存在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风险;评估企业的经营战略,识别企业面临的战略风险,并评估其是否超过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现有风险和管理层的风险降低措施,并评估其有效性;评估风险监测报告系统是否合适有效;评估风险管理结果报告的充分性和及时性;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管理缺陷,并与管理层,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进行讨论。如果管理层接受的风险水平与企业风险管理战略不一致,则予以报告。第二是评估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法的适当性。由于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不同的目标,公司的风险管理实施策略也不同。每个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环境和经营状况合理设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2、从公司治理的战略角度审视和推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方法,它更是一种理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核心是风险,它以企业的目标和风险为判断标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从企业整体上看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从而为组织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既包括战略审计又包括业务审计及其他类型的审计,它关注企业各个层次的风险,它能协助识别风险因素,分析结果以确定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轻重缓急;它可以对风险管理程序在实际中是否如预想的那样发挥作用提供确认服务;它可以通过咨询服务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会改善风险管理和控制流程。因此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借鉴这种先进的审计理念,来开展适合本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我国的一些大公司已经注意到了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开始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3、重构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组织模式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完善公司治理的要求越来越强。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和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适合公司治理的方式进行组织。因此,完善中国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已成为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以改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平行或低于职能部门的现状。要升级到更高级别,在制度上确保全面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变革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由于公司采用双系统公司治理机制,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还有两种模式:一是由监事会领导,二是由董事会领导。理论上,监事会有更大的权力行使所有者给予的监督权,董事会有更大的权力行使决策权。但本文认为内部审计职能作为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应归属于监事会的领导。为了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这种制度设置要求监督委员会使用足够的权力和能力来行使所有者的监督权。但是,中国大多数公司的监事会在行使监督权方面力度较弱,已成为一种不起监督作用的手段。因此,只考虑另一种模式,即在董事会下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组织和领导内部审计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治理功能和咨询服务功能,实现内部审计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目标。第三,有必要严格认证内部审计师,提高内部审计师的整体素质。
五、结论
通过研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内部审计的基础已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中得到实施。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缺乏理论支持,可操作性不强,贯彻不够。特别是审计机构的范围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尚未明确界定,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功能模糊。 (2)我国的内部审计师偏离了自己的轨道,他们始终认为内部审计是“检查和防止欺詐”。 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警察”而非“风险顾问”,内审工作以评价为主,提交的审计报告侧重于审计结果的描述,并未对审计建议给予足够的重视。 (3)健全的监督员制度可以减少管理层的欺诈行为。作为董事会的下属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也是监事会监督的对象。审计委员会应与监事会保持一致,以避免与监事会重叠或发生冲突。 对于上市公司之外的其他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环境,选择适合企业的内部审计机制,使企业内部审计创造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萍,袁建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J].绿色财会.2015(10)
[2]张萍,袁建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审计[J].中国农业会计.2015(10)
[3]李晶.浅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商业经济.2015(13)
[4]香农·斯蒂芬,夏青.CBOK2015:内部审计职业发展态势[J].中国内部审计.2015(06)
[5]白婧.公司治理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J].河北金融.2015(01)
[6]叶陈刚,邓君菲.基于内部控制的公司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5(18)
[7]曾午,盛莉.浅议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5(06)
[8]王光远,严晖.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比较与借鉴[J].审计研究.2015(03)
[9]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15(03)
[10]冯来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及其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15(09)
[11]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13(04)
作者简介:
李奕蓉(1989—6) 籍贯云南曲靖 性别 女学历 硕士研究生 单位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