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考教分离,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92zhangshu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考教合一制度的弊端分析,论述了实施考教分离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着重指出考教分离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对教风、学风、考风、校风建设的积极性。最后对考教分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考教分离 教学质量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061-02
  
  1 前言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目标实施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利用考试这一手段,可以促使教师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各项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复习、巩固与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学习成效;可以鉴定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分析改进教学工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因此考试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有制约作用。但现行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现代人才的培养。所以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探索考试科学化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期,我校下发了《山东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考教分离工作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校考教分离改革已全面启动,为贯彻执行好这一文件,扎实推进考教分离工作,现结合文件精神,就考教分离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2 传统考教合一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考试制度就是考教合一。所谓考教合一,是指课程主讲、考试命题、阅卷、评分等都由任课教师负责完成的“一条龙”式考教方法。考教合一不仅存在着形式和方法上的不科学性,影响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性,而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钻研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它的弊端是:
  2.1考试命题的随意性大、科学性较差,质量难以保证
  传统的考试命题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讲内容拟定的,由于受教师的知识面、能力、时间、资料、经验等方面条件所限,这就造成教什么考什么,同一学科的试题难度时高时低,不同学科的试题难易程度悬殊较大。可能由于个人对教学大纲的理解不一定相同,试题的覆盖面、难易程度不同,有可能偏离教学大纲要求,命题缺乏客观性。任课教师在命题时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倾向,教师本人的研究方向、专题讲授的内容往往成为命题的主要内容。甚至有个别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教学“效果”,迎合学生有个“高分”,提前划了“重点”和“难点”,不仅偏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成绩难以真实反映学生掌握该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所以传统考试命题缺乏客观性、科学性、质量得不到保证。
  2.2 成绩评定的随意性影响教风、学风、考风和校风
  建设由于评卷大都是任课教师单独进行,没有评分标准,就算有个评分标准,也是任课教师自己拟定。评分的宽严、松紧由教师自定,会出现教师在阅卷时凭印象给分等现象。所以考教合一制度不仅没有排除随意性,而且考试成绩缺乏真实性,也影响了教风、考风、学风和校风。
  2.3 考教合一制度影响教育质量
  在考教合一制度情况下,教与学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很难用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判,这样导致了教师上课可以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随意增减教学内容。有个别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又不好好钻研,避开难点,甚至删去重要章节或内容,不顾学生今后就业需要的科学知识,只顾课时“完成任务”或交待了事;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讲好讲坏不影响自己拟定考试试题;课堂上想到哪里就讲哪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多讲,该讲而不感兴趣的少讲或不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这不仅是在教学大纲要求下大打折扣,而是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误人子弟。
  2.4 考教合一制度影响管理效率
  考教合一制度下的考试命题,由于是任课教师的个人行为,往往随着教师的变动而命题也得变动。在一个学校中出现同一门课程的考试要拟定多套考题,从试题、试卷的保存与试卷印制等考试的各个环节带来许多困难,不仅影响管理效率,而且稍有疏忽就会给考试工作造成麻烦。
  实施考教分离制度下的考试成绩,由于客观、公正,可信度比较高,具有参比性,是评价教风、学风、班风、校风很重要的依据。因为它会产生一种激励功能,成绩好的学生、班级、系或学院以及任课教师与相应的管理人员会感到喜悦,会激发出一种更上一层楼的奋发精神,不断努力,好上加好;相反的单位和个人,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找出自身的差距,奋发向上或迎头赶上。
  
  3 实施考教分离的积极作用
  
  考教分离是严格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考教分离,对于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过程,端正教风和学风,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均有积极意义。
  3.1 强化命题的严肃性,避免可能产生的随意性
  实行考教分离后,考试命题要更加严密、客观。它不再是由任课教师主观愿望命题,防止了个别教师私自降低考题的要求,而是依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以及专业培养规格要求命题;试题的内容、范围宽广,较为客观,提高了命题的质量。
  3.2 增大阅卷评分的客观性、公正性,减少其主观性,促进教风、学风、考风和校风建设
  考教分离制度下的评分是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组织专人也可包括任课教师集体流水式地进行阅卷,增加了公开性和透明度。因试题是根据大纲命制的,教师事前不知道试题,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的出勤、作业要求更加严格,避免放任自流的情况出现。如果教师不认真教学、学生不好好学习就过不了关。考试成绩可信度较高,杜绝一些具有侥幸心理的学生过分依靠教师给重点的现象,而且基本上铲除了滋生“印象分”、“同情分”、“恩赐分”的土壤,使评分较为客观、公正,从而促进教风、学风、考风和校风建设。
  3.3 增强贯彻教学大纲的自觉性
  实行考教分离后,任课教师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讲什么就讲什么,都得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重点不能落下,难点不可不交待清楚。在这一制度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实行考教分离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3.4 教考分离保证了考试的反馈激励功能
  在实施考教分离制度过程中,可以评价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情况,可以促进和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如通过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教与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以此为依据,可以不断改进教学;学生班级成绩的好坏,可以分析班风、学风或学习方法等差距,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管理部门可以以此为依据,不断对管理决策和措施进行调整、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实施考教分离制度下的考试成绩,由于客观、公正,可信度比较高,,具有参比性,是评价教风、学风、班风、校风很重要的依据。因为它会产生一种激励功能,成绩好的学生、班级、系或学院以及任课教师与相应的管理人员会感到喜悦,会激发出一种更上一层楼的奋发精神,不断努力,好上加好;相反的单位和个人,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找出自身的差距,奋发向上或迎头赶上。
  3.5 增大了考试成绩的可比性,减少了不可比因素
  考教分离客观公正,可以减少考试成绩的许多人为的不可比因素,学生考试成绩能在更大程度上反映教学的实际质量。因此,在教学大纲相同、教学班级相同、专业甚至学校相同的学生之间,其考试成绩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并结合试卷分析、成绩分析,有利于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师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力的证据,也为领导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出决策,提供了真实信息,减少了盲目性
   3.6 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考教分离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教师只有遵循大纲,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可能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同样,学生也感到得高分难,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考教分离促使学生刻苦学习、不断进取。
  
  4 实行考教分离的几点建议
  
  针对考教分离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作好考校分离工作,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4.1 提高认识是考教分离的重要条件
  做好考教分离工作,首先必须提高认识。推进考教分离改革,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长期任务,目的是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作为落实和组织教学管理的基础,要充分认识考教分离的重大意义,积极组织系或专业、课程组和广大教师,投入到考教分离工作中去,将考教分离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组织好,落实好。
  4.2 完善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考教分离的重要前提
  考教分离有个必备的前提,即教材的统一。否则,在命题这一环节就会出现偏差。既然统一出题,就必须统一教材。
  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依据和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模要求和学科内容而制定的权威性和法定性文件.教学大纲是依据教学计划而制订的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是考试进行命题、组卷的准绳.学校实施考教分离必须是在所有任课教师明确和统一了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严格按教学大纲施教,才能保证按教学大纲命题,达到考教分离的目的。
  4.3 高质量的试题库是实行考教分离的基础和保证
  实行考教分离的目的就是要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因此,试题的质量至关重要。为了防止考试之前教师因匆忙出题而出现的试题质量不高的情况,建立一个以大纲、教材为依据的科学、合理、高质量并经过认真筛选的试题库是非常必要的。试题库建立以后,还要进行更新和维护,保证试题库的科学性、先进性、稳定性、客观性。同时,试题要具有有效度、可信度、难易度、区分度。
  4.4 根据实际,采用考教分离的考试方式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考试对象和不同的考试内容对考试形式有不同的要求。考教分离究竟适合于何种对象的考试要作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考教分离比较适合下列几种情况的考试:就学科及课程性质而言,它适合于教材较稳定的传统学科和基础课程;就考试内容而言,它适合于要求学生普遍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研究性课程以及其他一些特殊课程不宜采用考教分离的考试方法;就学生对象而言,它适合于进入高校不久低年级的学生。
  4.5 考教分离要与其它方式的考试相结合
  考教分离对于考试课程不是“一刀切”,可根据教学的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如:实际操作、实验考核、口试、论文答辩等),或者几种形式并用互补,从不同侧面来检验、评价、促进教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推动师生对知识广度、深度的迫求,从不同层次上来加速学生的智能转化。每一种考试的成绩在总成绩中只占一定比例,其结果就更为公正。
  4.6 考教分离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片面夸大
  考教分离作为高校考试的一种形式,是服务于考试内容的。就考教分离这种考试形式而言,它的直接作用在于防止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和考试舞弊现象,真实反映考生的卷面成绩。不过,它也只有与高质量的考试内容相结合,并通过成绩反馈,辐射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方面,才能起到评价、导向、激励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夸大考教分离的作用,也不能把这种形式到处搬用。究竟采用何种考试形式,要根据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应试对象的特点来决定。
  
  5 结语
  
  考教分离制度的建立,无疑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举措。改革贵在创新,但改革必须要进行必要的配套和综合。实行考教分离必须从教学环节、学习环节、考试环节,以及评价、考核、奖惩环节全面做起,还必须有教学管理、辅助管理等其它管理工作的参与和全方位的配合,从而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运作体系。惟其如此,才能使我校在农业高等教育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新形势下得到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青.张炳填.高校“考教分离”的利弊分析,中医教育ECM,1999.6.
  [2] 王伊娜.建立教学考试试题库或试卷库实施考教分离,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1(4).
  [3] 黄泽龙.浅谈考教分离,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4).
  [4] 陈学敏.成人高等学校考教分离的实践与探讨.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3.
  [5] 宋爱丽.马健.考、教分离促教学.中国现代医学杂志,996年第6(2).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馆长、各位同仁、各位来宾:rn大家下午好! 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今天就要圆满闭幕了,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天津市高校图工委、河北省高校图
【摘要】本文对新时期大学数学课程的建设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介绍,并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数学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059-01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普遍。而数学方法作为一种
陈腐与过时的内容和形式,是中国戏曲包括各地方剧种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只有真正认真踏实地实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避免衰亡和淘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各位代表,河东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人类文明重要保存机构的图书馆,选择在这里召开会议,可以说会议内容和会议所在地两者相得益彰,又赶上夏秋之交、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工作研究会主办、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图书馆承办的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第二届工作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8日在秦皇岛南戴河国检宾馆召
【摘要】目前国内外的地理学科发展都出现了综合化、应用化的趋势。现代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面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来实现。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对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和整合,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思想品德、综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19个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继2001年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