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想当年,唐代的慧能和尚正是靠着这首偈,使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决意把衣钵传给他,慧能从此成为六祖慧能,并开创了禅宗的南宗。但据说也有人因为这首偈,误以为菩提树在世上并不存在,只是佛教传说而已。
其实菩提树是南亚北部的一个常见树种,今天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还有野生分布。它高可达25米,树冠极为伸展,形成广大的树荫,在印度这样一个炎热的地方,颇有遮阳避暑之效,难怪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会选择在菩提树下修行了。
据说释迦牟尼在树下苦思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从此菩提树才被叫做菩提树(“菩提”在梵语中就是“觉悟”的意思;佛教的另一用语“菩萨”即“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追求觉悟的人”)。而他觉悟的那个地方——位于印度东北部伽耶城南10千米处——也就叫做“菩提伽耶”了。
后来,公元前288年,有人从这棵菩提树上折了根枝条,种到了斯里兰卡一个叫阿努拉德普勒的地方,这根枝条后来也长成了参天大树,而且还成了有史可据的最古老的栽培古树。
菩提树的叶子形状很特别,其基部向内凹呈心形,顶端还有一个长长的、飘逸的叶尖,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个叶尖绝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是菩提树保护自己的一件法宝。南亚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多雨地区,同样是在印度东北部,一个叫乞拉朋齐的小镇在1860年8月—1861年7月间,创下了22 987毫米的世界最大年降水量记录,因而号称世界“雨极”。暴雨对于植物叶片是有损害的,因为雨水有表面张力,落到叶片上之后往往不会马上落下,而是吸附在叶片表面,这就增大了叶片的承重。为了尽快排走雨水,菩提树就进化出了一个长长的叶尖,这样,当吸附在叶片表面的雨水因为重力流到叶片边缘时,可以很容易地进一步向下汇集到叶尖顶端,迅速成滴或成股地排走。当然,在这样的多雨地区,掌握这个法宝的不仅是菩提树,还有很多其他的树种。于是,“滴水叶尖”也就成了热带雨林植物的一个有趣特征。
热带雨林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特征,就是“绞杀现象”。我国南方有一种很常见的树叫做细叶榕,当它成年时,往往“独木成林”,树冠比菩提树还要宏阔,显露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可是它在幼年时,却是地地道道的杀手。细叶榕的果实在成熟后往往被鸟类啄食,鸟类在其他树上停歇时,又会把它的种子排泄在树干上。当这些种子在离地十几丈的树干萌发之后,这棵树的悲惨命运也就开始了。细叶榕的根会不断向下生长,一边长一边把它附生的树的茎干包围起来,直到最后它的根落了地,而被害者的茎干也被围得密不透风,最终便被活活勒死了。
在植物分类学上,菩提树和细叶榕同属桑科榕属,这个属有好些种都有绞杀其他植物的天性,不幸的是,菩提树也是如此。野生的菩提树在幼时也常常附生于其他树上,直到把根扎入土壤之后,才算是“自立”了。大部分情况下,菩提树不会像它的亲戚细叶榕那样残忍,但偶尔也会露出凶相,把曾经给它提供立足之地的大树压迫至死。一个劝人向善、“扫地恐伤蝼蚁命”的宗教,竟是以这样一种残忍的树作为圣树,也真可谓是造化作弄了。
今天在我国,只有在南方热带地区才能见到露天栽培的菩提树。南岭以北,菩提树便再不能生长了,只有到一些植物园的温室中才能见到它的真容。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寺庙,只好以其他树种代替菩提树。在长江流域通常用无患子树,在黄河流域则通常用银杏树,在西北一些高寒地区,连银杏也长不了,便用丁香代替——因此,无患子、银杏和丁香,也便都成了我国佛教的圣树。
同样,在欧洲那样的气候条件下,菩提树也是无法露地生长的。那么德国柏林那条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著名歌曲《菩提树》,还有在欧洲颇为流行的“菩提茶”,又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仔细看看它们的德语原名就知道了——原来都是误译,正确的译名是椴树而不是菩提树。究竟是谁第一个把德语的椴树错译成菩提树,现在已经很难查证了,不过我们大可原谅这位不懂植物学的译者,因为很多种椴树的叶子也有一个尖(虽然不是很长),基部向内凹呈心形,和菩提树还真是有点相似呢!
编辑/梁宇清
其实菩提树是南亚北部的一个常见树种,今天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还有野生分布。它高可达25米,树冠极为伸展,形成广大的树荫,在印度这样一个炎热的地方,颇有遮阳避暑之效,难怪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会选择在菩提树下修行了。
据说释迦牟尼在树下苦思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从此菩提树才被叫做菩提树(“菩提”在梵语中就是“觉悟”的意思;佛教的另一用语“菩萨”即“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追求觉悟的人”)。而他觉悟的那个地方——位于印度东北部伽耶城南10千米处——也就叫做“菩提伽耶”了。
后来,公元前288年,有人从这棵菩提树上折了根枝条,种到了斯里兰卡一个叫阿努拉德普勒的地方,这根枝条后来也长成了参天大树,而且还成了有史可据的最古老的栽培古树。
菩提树的叶子形状很特别,其基部向内凹呈心形,顶端还有一个长长的、飘逸的叶尖,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个叶尖绝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是菩提树保护自己的一件法宝。南亚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多雨地区,同样是在印度东北部,一个叫乞拉朋齐的小镇在1860年8月—1861年7月间,创下了22 987毫米的世界最大年降水量记录,因而号称世界“雨极”。暴雨对于植物叶片是有损害的,因为雨水有表面张力,落到叶片上之后往往不会马上落下,而是吸附在叶片表面,这就增大了叶片的承重。为了尽快排走雨水,菩提树就进化出了一个长长的叶尖,这样,当吸附在叶片表面的雨水因为重力流到叶片边缘时,可以很容易地进一步向下汇集到叶尖顶端,迅速成滴或成股地排走。当然,在这样的多雨地区,掌握这个法宝的不仅是菩提树,还有很多其他的树种。于是,“滴水叶尖”也就成了热带雨林植物的一个有趣特征。
热带雨林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特征,就是“绞杀现象”。我国南方有一种很常见的树叫做细叶榕,当它成年时,往往“独木成林”,树冠比菩提树还要宏阔,显露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可是它在幼年时,却是地地道道的杀手。细叶榕的果实在成熟后往往被鸟类啄食,鸟类在其他树上停歇时,又会把它的种子排泄在树干上。当这些种子在离地十几丈的树干萌发之后,这棵树的悲惨命运也就开始了。细叶榕的根会不断向下生长,一边长一边把它附生的树的茎干包围起来,直到最后它的根落了地,而被害者的茎干也被围得密不透风,最终便被活活勒死了。
在植物分类学上,菩提树和细叶榕同属桑科榕属,这个属有好些种都有绞杀其他植物的天性,不幸的是,菩提树也是如此。野生的菩提树在幼时也常常附生于其他树上,直到把根扎入土壤之后,才算是“自立”了。大部分情况下,菩提树不会像它的亲戚细叶榕那样残忍,但偶尔也会露出凶相,把曾经给它提供立足之地的大树压迫至死。一个劝人向善、“扫地恐伤蝼蚁命”的宗教,竟是以这样一种残忍的树作为圣树,也真可谓是造化作弄了。
今天在我国,只有在南方热带地区才能见到露天栽培的菩提树。南岭以北,菩提树便再不能生长了,只有到一些植物园的温室中才能见到它的真容。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寺庙,只好以其他树种代替菩提树。在长江流域通常用无患子树,在黄河流域则通常用银杏树,在西北一些高寒地区,连银杏也长不了,便用丁香代替——因此,无患子、银杏和丁香,也便都成了我国佛教的圣树。
同样,在欧洲那样的气候条件下,菩提树也是无法露地生长的。那么德国柏林那条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著名歌曲《菩提树》,还有在欧洲颇为流行的“菩提茶”,又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仔细看看它们的德语原名就知道了——原来都是误译,正确的译名是椴树而不是菩提树。究竟是谁第一个把德语的椴树错译成菩提树,现在已经很难查证了,不过我们大可原谅这位不懂植物学的译者,因为很多种椴树的叶子也有一个尖(虽然不是很长),基部向内凹呈心形,和菩提树还真是有点相似呢!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