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初中思想政治课,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副科。这是我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切身体会之一。所谓副科不言而喻就是指除了语、数、外这些主科之外的其他科目,主副之分乃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这种思想观念确实使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然而初中思想政治课同时也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只不过分值较小而已。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大批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致使许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把孩子交到学校里面就是学校的事了,根本不管,这样就致使许多学生家庭教育缺失。作为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者的我们教育教学的障碍难度不可谓不大:素质教育必须贯彻实施,应试教育又不能抛弃。可学生不思学习,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质量怎么能提高呢?
一、利用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目前世界或者说全国的政治形势来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注重时事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时,针对影响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活动,向学生们介绍了在我国境内活动的“东突”恐怖组织的有关知识,学生们兴趣盎然,教师一举两得。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能结合时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分钟时事”栏目,两人一组,把近几天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行搜集,由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简单点评。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防微杜渐,减少与预防犯罪”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朋友,请以我为鉴”:角色包括“犯罪人——刘某”、“老师”、“受害者——黄某”、“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刘某从一般违法到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中学生什么启示?”学生或直接体验,或间接体验,并通过讨论,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提倡学生质疑
学生“怪问”是“愉快教学法”,“茶馆式教学”过程中,极易碰到的情况。它是学生善于思考的结果,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包含着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热情。教师应把它看作是好事,不能斥之为奇谈怪论,要妥善对待。首先,教师对不便当堂回答的问题暂时不答,而把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此类问题,教师如果解答,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计划,或者是教师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才能解答,可采用存疑待答法,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也为教师更准确地解答赢得了时间。例如,在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从而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发展却那么快,相比之下中国却不如日本呢?”教师如果冷冷地说一句“不要东拉西扯”,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就会从此冷却,此是为师者之大忌。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上内容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在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学生可能会问“现在台湾当局,并无通过“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的意向,相反不时制造“台独”言论,做出损害两岸关系的行为。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为什么不通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真正实现祖国的统一呢?”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学生便能更深刻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教材
1、利用“学习前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教材中的“学习前的附加问题”主要有每课课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题正文前的引文。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都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本框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2、利用“学习中的附加问题”帮助学习。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查一查”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如讲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运用书中想一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为什么会比以前更快?”学生通过思考,深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利用“学习后附加问题”巩固学习。教材中的“学习后的附加问题”主要有“阅读与思考”和“课后练习”。当然,教材中的一些小栏目也可以作为“学习后的附加问题”来处理。这些附加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的,题型多样化,并且大多是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它们来巩固知识,深化学习。
总之,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目前世界或者说全国的政治形势来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注重时事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时,针对影响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活动,向学生们介绍了在我国境内活动的“东突”恐怖组织的有关知识,学生们兴趣盎然,教师一举两得。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能结合时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分钟时事”栏目,两人一组,把近几天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行搜集,由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简单点评。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防微杜渐,减少与预防犯罪”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朋友,请以我为鉴”:角色包括“犯罪人——刘某”、“老师”、“受害者——黄某”、“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刘某从一般违法到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中学生什么启示?”学生或直接体验,或间接体验,并通过讨论,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提倡学生质疑
学生“怪问”是“愉快教学法”,“茶馆式教学”过程中,极易碰到的情况。它是学生善于思考的结果,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包含着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热情。教师应把它看作是好事,不能斥之为奇谈怪论,要妥善对待。首先,教师对不便当堂回答的问题暂时不答,而把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此类问题,教师如果解答,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计划,或者是教师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才能解答,可采用存疑待答法,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也为教师更准确地解答赢得了时间。例如,在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从而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发展却那么快,相比之下中国却不如日本呢?”教师如果冷冷地说一句“不要东拉西扯”,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就会从此冷却,此是为师者之大忌。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上内容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在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学生可能会问“现在台湾当局,并无通过“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的意向,相反不时制造“台独”言论,做出损害两岸关系的行为。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为什么不通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真正实现祖国的统一呢?”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学生便能更深刻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教材
1、利用“学习前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教材中的“学习前的附加问题”主要有每课课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题正文前的引文。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都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本框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2、利用“学习中的附加问题”帮助学习。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查一查”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如讲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运用书中想一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为什么会比以前更快?”学生通过思考,深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利用“学习后附加问题”巩固学习。教材中的“学习后的附加问题”主要有“阅读与思考”和“课后练习”。当然,教材中的一些小栏目也可以作为“学习后的附加问题”来处理。这些附加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的,题型多样化,并且大多是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它们来巩固知识,深化学习。
总之,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