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M掘进岩渣图像分割与识别方法研究

来源 :隧道建设(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lu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促进TBM在掘岩体的智能化识别及安全高效施工,依托朱溪水库引水隧洞等TBM施工工程,现场采集岩渣图像,首先,总结分析岩渣特征与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TBM岩渣图像特点,提出基于改进标记分水岭的岩渣图像分割算法,对岩渣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最后,对现场采集的不同岩体完整程度下的160张岩渣图像进行工程应用,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A、B、C类岩体对应的岩渣图像分类结果准确率分别为96.3%、94%、86.7%。该方法可以有效实现TBM掘进岩渣的自动分析与识别,可为不良地质TBM
其他文献
为获取隧道初期支护全方位的变形信息,解决传统监测方法中单点测量、变形监测点稀疏、无可视化效果、难以发现无监测点区域变形等不足,提出一种基于隧道初期支护计算机视觉图像点云的多维度变形监测方法,可实现隧道初期支护三维整体变形监测分析和二维拱顶沉降、周边收敛、典型截面全断面变形监测分析。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全面、直观地获取隧道变形特征,是对传统监测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对隧道施工监测具有指导意义。变形监测结果可为研究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和特征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
混凝土超耗是隧道工程施工面临的难题,如何有效减小隧道混凝土超耗是项目成本管控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合理确定隧道混凝土消耗标准,做好施工管控,立足于隧道施工特点,从混凝土超耗原因、消耗组成、消耗量化分析及二次衬砌模板台车轮廓外放影响等方面,针对混凝土施工前后工序进行混凝土消耗量化计算及评估,得出:1)初期支护喷混凝土消耗量主要与设计量、回弹量及平均线性超挖量相关,喷混凝土理论消耗量是设计量的1.6~3.8倍;2)二次衬砌模筑混凝土消耗量主要与设计量及预留变形量相关,在实际预留变形量是设计预留
为解决城市公园下方地下空间综合体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如何组织交通,并把客流“引进来、留下来、散出去”,在国内外大型地下空间设计经验的基础上,以集轨道交通、市政公路隧道、公园景观、商业开发于一体的无锡太湖广场项目为例,从怎样构建交通网络、吸引多方客流,并留住商业顾客,以及如何结合地面景观进行消防疏散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整体策划和规划,串联多种交通方式,并与周边已建成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来构建地上地下立体交通网络,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倡导绿色出行;2)针对不同客流,设计相应主题的下沉广
当大跨度隧道穿越泥岩夹砂岩地层时,易产生由偏压问题导致的病害。为研究泥岩夹砂岩顺层隧道的偏压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郑万高铁重庆段小三峡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量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砂岩顺层倾角、间距及地下水等因素对大跨度顺层隧道力学特征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相较于均质泥岩地层,泥岩夹砂岩顺层大跨度隧道开挖后,隧道周边围岩位移及塑性区均呈现非对称性,顺层法线方向围岩位移大于顺层方向;2)顺层隧道的最不利倾角为45°,当砂岩顺层间距超过3 m时,顺层对隧道力学特征的影响逐渐减小;3)含有地下水的
为解决轨顶风道现场浇筑时施工工序多、生产环境复杂、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难题,以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中某典型的双柱岛式地铁车站为依托,提出2种适用于不同车站施工方案
为研究非等断面洞室的围岩稳定性,对其交叉口处应力集中现象进行理论推导,以不同断面尺寸(两洞室间洞径差异为2、3、4倍)和不同交叉角度的交叉洞室三角区围岩破坏规律进行分析,得到其围岩应力变化规律。以贵阳市某人防扩建工程为算例,将理论、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随着交叉洞室间断面尺寸差异的增大,三角区围岩的应力集中系数K主要在大断面一侧分布范围增大;2)随着交叉洞室夹角的增大(30~90°),三角区围岩垂直应力减小,在垂直相交时最安全;3)2、3、4倍洞径差异时,在交叉顶点范围内围岩应力集中系数
BOT模式项目宜每2年进行1次中期评估,而国内针对BOT模式大型桥隧设施的中期评估大多以政府监管部门主观考核的方式进行,随意性大且无法全面反映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故提出一种针对BOT模式城市隧道的中期评估方法,以杭州市庆春路过江隧道为例,将BOT模式城市隧道项目评估体系分为BOT协议评估、BOT企业评估、隧道设施运营状况评估、政府监管评估4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建立该BOT模式评估体系的层级结构,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法对该BOT模式隧道进行评级。运用该方法对BOT模式城市隧道的评估得出
户田建设为了开发能够应用于隧道施工中钢架支护搭建工作面的无人施工系统,在筑波技术研究所的结构施工试验楼进行了组装试验,确认该系统的性能达到了预期水平。该系统在原隧道施工中使用的架设一体式喷射台车(用于架设钢架支护和喷射混凝土作业的施工机械)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1名作业人员即可远程操作该系统完成架设钢架支护、拧紧螺栓和定位工作,无需进入工作面下方,提高了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并且节省了劳动力。
为解决工程经验法在山岭公路隧道应用时所面临的不同项目经验数据收集、获取和分析难度大的问题,提高公路隧道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基于数据库及CAD平台搭建隧道设计数据存储和利用体系。该体系将已有隧道设计成果存储在隧道设计经验库中,按照经验法设计思路对经验库中的设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并将得到的推荐支护参数反馈给设计人员,同时将新的设计参数存储在经验库中,实现设计系统的动态自我增强。研究表明:所构建的隧道信息化设计系统可提高既有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经验数据的利用效率,实现设计过程中隧道支护参数的自动反馈,有效提高设
为解决超大断面公路隧道传统工法工序繁杂、效率低等问题,依托厦门芦澳路—海沧疏港通道2#分岔隧道大跨段(国内在建最大断面公路隧道),利用“以索代撑”的思想,并结合围岩强度高的特点,提出主动支护的钢架岩墙组合支撑法并对其进行工法优化。通过岩石三轴压缩试验和Hoek-Brown估算方法获得围岩力学参数,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验证该工法的合理性,确定预应力锚索长度为10 m,预应力值为1000 kN,同时对其施工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围岩变形主要发生在岩墙(⑤分部)开挖前,且以竖向变形为主,上台阶开挖是引起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