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熊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反思学校教育这方面存在的不足,探讨学校教育如何引导“熊孩子”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关键词:熊孩子;不良行为;学校教育
近期看了几个比较气人的“熊孩子”的视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这里说的“熊孩子”,是指那些行为习惯令人讨厌、破坏了秩序纪律的孩子。“熊孩子”所做的一些不可理喻甚至带有破坏性的事情,往往与家长过分放纵或溺爱有关,也可能是平时家长管教缺失造成的。“熊孩子”不断长大,上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往往就和“差生”“后进生”联系在一起,常常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敬老师,下课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不能团结同学,等等。对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管束,今后走上社会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中,我平时和孩子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是比较了解的。改变一些“熊孩子”的行为习惯,虽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那么,如何利用学校的教育来纠正“熊孩子”的不良习惯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从长远入手,切不可急功近利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良习惯的形成有个过程,有的时间还相当长,因而改变不良习惯也需要时间,指望一场谈话、一张保证书或一次家长会就改变“熊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不现实的。但是,学校和老师切不可因为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就放弃对这些“熊孩子”的教育和帮助。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有些教师确实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优等生”身上,对于上课不听课、爱“讲小话”的学生,在多次说教无效后,往往将其座位调得远点、偏点,或者通过分层次教学,弱化了对他们的教育。这种做法,说轻点是急功近利,说重点就是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甚至可以说背离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二、从关心入手,找准他们身上的突破点
“熊孩子”的 “熊”往往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如果想把他们转变过来,必须从某一方面找到突破口,继而逐步推进。比如上面提到的不认真听课、爱“讲小话”的学生,他们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写作业或抄袭作业,课堂上玩手机或看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书,在寝室不爱整洁、不叠被子、生活用品乱放、不服从生活老师安排、不按时就寝等,我们可以先从他的寝室生活进行改变,督促他按时起床,陪他跑步,形成早起的习惯。你会发现,一旦他爱早起锻炼、和老师有效交流后,他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家长、班主任、授课教师、生活老师及同学再协同合作,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并提高成绩,他自然上课就会认真听课。例如,有位吴同学,父母在外打工,和奶奶一起生活,小学就不写作业,授课老师拿他没办法,班主任多次谈话无果,在寝室里偷偷抽烟,不服从管理,生活老师很头疼。我作为他的授课教师,从周一到周五,只要不下雨,我都会约他早饭前到操场跑15分钟,边跑边说说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大约一个月后,他基本上不要我喊就会出现在操场上,班主任找他谈话效果也比以前好多了,在寝室也服从管理了,没有发现抽烟现象了。
四、以规则约束,辅以必要且适当的惩戒
现在老师不敢“管”学生了,这里有大环境的因素,但也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有关,害怕惩戒后学生不服、家长找事、学校不管,从而给自己带来麻烦。2019年7月9日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因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辆缺少刹车的汽车上路后是十分危险的,在学校教育中这个“刹车”就是教师的惩戒权,在社会上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安机关、监狱等国家机器。对于“熊孩子”,就要同他们讲班规和校规,使他们“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对于屡教不改、态度恶劣“熊孩子”,就要实施惩戒,并通告其家长。还教师惩戒权,用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惩戒权的实施对象和实施方式,明确惩戒的边界,让教师有法可依,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让老师“能管”“敢管”“善管”,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实施惩戒时要敏锐地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使惩戒适当而有效,从而达到教育和转化的目的。
五、以鼓勵为主,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发扬民主,征求学生意见为班级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要求每个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并相应地制定出自己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班风,让“熊孩子”感受集体的力量和进步的快乐,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凝聚力。还可以结成学习帮扶小队,对他们进行一帮一或多帮一。老师要时刻关注这些“熊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和鼓励;给他们管理班级的机会,使之进一步融入班集体,在工作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评选个人“进步奖”,表彰“熊孩子”取得的进步;选择合适的机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熊孩子”的出现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教育他们,学校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家庭和社会教育也得跟上。教育的任务就是塑造人,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我们又要意识到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影响他们。
关键词:熊孩子;不良行为;学校教育
近期看了几个比较气人的“熊孩子”的视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这里说的“熊孩子”,是指那些行为习惯令人讨厌、破坏了秩序纪律的孩子。“熊孩子”所做的一些不可理喻甚至带有破坏性的事情,往往与家长过分放纵或溺爱有关,也可能是平时家长管教缺失造成的。“熊孩子”不断长大,上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往往就和“差生”“后进生”联系在一起,常常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敬老师,下课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不能团结同学,等等。对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管束,今后走上社会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中,我平时和孩子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是比较了解的。改变一些“熊孩子”的行为习惯,虽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那么,如何利用学校的教育来纠正“熊孩子”的不良习惯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从长远入手,切不可急功近利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良习惯的形成有个过程,有的时间还相当长,因而改变不良习惯也需要时间,指望一场谈话、一张保证书或一次家长会就改变“熊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不现实的。但是,学校和老师切不可因为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就放弃对这些“熊孩子”的教育和帮助。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有些教师确实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优等生”身上,对于上课不听课、爱“讲小话”的学生,在多次说教无效后,往往将其座位调得远点、偏点,或者通过分层次教学,弱化了对他们的教育。这种做法,说轻点是急功近利,说重点就是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甚至可以说背离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二、从关心入手,找准他们身上的突破点
“熊孩子”的 “熊”往往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如果想把他们转变过来,必须从某一方面找到突破口,继而逐步推进。比如上面提到的不认真听课、爱“讲小话”的学生,他们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写作业或抄袭作业,课堂上玩手机或看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书,在寝室不爱整洁、不叠被子、生活用品乱放、不服从生活老师安排、不按时就寝等,我们可以先从他的寝室生活进行改变,督促他按时起床,陪他跑步,形成早起的习惯。你会发现,一旦他爱早起锻炼、和老师有效交流后,他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家长、班主任、授课教师、生活老师及同学再协同合作,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并提高成绩,他自然上课就会认真听课。例如,有位吴同学,父母在外打工,和奶奶一起生活,小学就不写作业,授课老师拿他没办法,班主任多次谈话无果,在寝室里偷偷抽烟,不服从管理,生活老师很头疼。我作为他的授课教师,从周一到周五,只要不下雨,我都会约他早饭前到操场跑15分钟,边跑边说说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大约一个月后,他基本上不要我喊就会出现在操场上,班主任找他谈话效果也比以前好多了,在寝室也服从管理了,没有发现抽烟现象了。
四、以规则约束,辅以必要且适当的惩戒
现在老师不敢“管”学生了,这里有大环境的因素,但也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有关,害怕惩戒后学生不服、家长找事、学校不管,从而给自己带来麻烦。2019年7月9日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因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辆缺少刹车的汽车上路后是十分危险的,在学校教育中这个“刹车”就是教师的惩戒权,在社会上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安机关、监狱等国家机器。对于“熊孩子”,就要同他们讲班规和校规,使他们“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对于屡教不改、态度恶劣“熊孩子”,就要实施惩戒,并通告其家长。还教师惩戒权,用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惩戒权的实施对象和实施方式,明确惩戒的边界,让教师有法可依,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让老师“能管”“敢管”“善管”,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实施惩戒时要敏锐地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使惩戒适当而有效,从而达到教育和转化的目的。
五、以鼓勵为主,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发扬民主,征求学生意见为班级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要求每个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并相应地制定出自己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班风,让“熊孩子”感受集体的力量和进步的快乐,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凝聚力。还可以结成学习帮扶小队,对他们进行一帮一或多帮一。老师要时刻关注这些“熊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和鼓励;给他们管理班级的机会,使之进一步融入班集体,在工作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评选个人“进步奖”,表彰“熊孩子”取得的进步;选择合适的机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熊孩子”的出现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教育他们,学校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家庭和社会教育也得跟上。教育的任务就是塑造人,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我们又要意识到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影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