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應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在新形势下,有效教学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自我期望值、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备课、讲解、布置作业、辅导、师生交往,一句话,教师会成就自己;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调整教育思想,巩固专业精神,塑造专业人格,有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智慧。
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把握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在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给予帮助和引导,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参与者。
(一)当教学的设计师
1、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而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断地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科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科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科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科学的学生观。倡导科学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形成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科学教学观念。
2、把握教材内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我们老师要时刻牢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活动进行再思考。“用教材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专家指出,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有三个特点:整体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本堂课教学期望目标是否达到所制订的三维目标;原有和期望值的过程达到是否清晰、合理。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可以对探究活动作一些合理的调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充分有效地开展。在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时,我们要尽量挖掘每块内容的价值,无意义的活动不设计,不容易落实的活动不设计。科学课教学倡导“小而深”,就是指活动的切入点小一些,挖掘得深一些,使学生的探究经历更真实,更具有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一箭”、“一石”、“一英寸宽”的教学重点,收到“三雕”、“千层浪”、“一英里深”的多元效果。
(二)做学生的亲密伙伴
老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我们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伙伴,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压低嗓子,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探究、交流,师生之间会达到一种默契。
1、带“伙伴们”进入探究的氛围。
我们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使学生自发地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如教学《土壤中有什么》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晴朗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带好观察用具来到学校操场的大花园旁,全班同学自由地结成研究小组,并认真规划每个小组的观察区域,引导孩子们像小科学家一样边观察、边交流、边记录。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捻一捻……奇妙的大自然、宽松的探究氛围、充裕的探究时间,使每个学生激情地投身其中。
总之,科学课需要我们广大同仁继续探索及发现,我们期待科学课里有效教学成为一颗亮丽的奇葩。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應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在新形势下,有效教学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自我期望值、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备课、讲解、布置作业、辅导、师生交往,一句话,教师会成就自己;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调整教育思想,巩固专业精神,塑造专业人格,有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智慧。
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把握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在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给予帮助和引导,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参与者。
(一)当教学的设计师
1、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而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断地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科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科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科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科学的学生观。倡导科学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形成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科学教学观念。
2、把握教材内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我们老师要时刻牢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活动进行再思考。“用教材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专家指出,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有三个特点:整体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本堂课教学期望目标是否达到所制订的三维目标;原有和期望值的过程达到是否清晰、合理。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可以对探究活动作一些合理的调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充分有效地开展。在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时,我们要尽量挖掘每块内容的价值,无意义的活动不设计,不容易落实的活动不设计。科学课教学倡导“小而深”,就是指活动的切入点小一些,挖掘得深一些,使学生的探究经历更真实,更具有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一箭”、“一石”、“一英寸宽”的教学重点,收到“三雕”、“千层浪”、“一英里深”的多元效果。
(二)做学生的亲密伙伴
老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我们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伙伴,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压低嗓子,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探究、交流,师生之间会达到一种默契。
1、带“伙伴们”进入探究的氛围。
我们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使学生自发地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如教学《土壤中有什么》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晴朗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带好观察用具来到学校操场的大花园旁,全班同学自由地结成研究小组,并认真规划每个小组的观察区域,引导孩子们像小科学家一样边观察、边交流、边记录。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捻一捻……奇妙的大自然、宽松的探究氛围、充裕的探究时间,使每个学生激情地投身其中。
总之,科学课需要我们广大同仁继续探索及发现,我们期待科学课里有效教学成为一颗亮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