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见面的爸爸 就站在身后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6月,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指导,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金陵瞭望》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百年传承·百地寻访·百媒联动”雨花英烈全国寻访的第三站活动在四川举行。活动中,寻访队来到成都市烈士陵园参观交流,并前往乐山探望雨花英烈吴振鹏的女儿王行,倾听烈士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
  “孩子,请你记住,爸爸是中国共产党人……”
  2021年6月,四川乐山。
  再次读起父亲留下的家书,88岁高龄的王行饱含深情与思念。
  王行是英烈吴振鹏的女儿。1933年6月的一个凌晨,吴振鹏在南京的国民党监狱里,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写下一封家书,第二天,年仅27岁的他再也没能醒来。
  “也许这封信你永远也不会看到”
  亲爱的孩子:你好,我在给你写信,是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
  也许这封信你永远也不会看到,这些种种对你的不公,也是爸爸不愿意看到的。孩子,爸爸是爱你的,但为了天下劳苦大众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幸福,爸爸可能无法等你了!我相信你长大了会明白爸爸内心的割舍!
  孩子,请你记住,爸爸是中国共产党人,是将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毕生信仰,为之奋斗终生,并甘愿为这份崇高信仰牺牲自己的一切。
  亲爱的孩子,感谢你在我即将离去的时候,勇敢地来到这个不平的世间,用你的美丽延续父亲执着的灵魂,演绎一段没有结尾的生命传奇。在将来的成长中,自覺地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来验证生命的承诺!
  当你有一天真正长大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感知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你。
  父亲就站在你身后,时刻在为你鼓劲,为你祝福……
  亲爱的孩子,愿你健康成长,永远幸福快乐!
  你未曾见面的爸爸 吴振鹏
  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三日 凌晨
  父亲牺牲20多天后,女儿出生
  吴振鹏,1906年出生于安徽安庆,著名的中国青年运动领袖。因为时局动荡,生活艰辛,加上父母先后离开了人世,少年的吴振鹏早早地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1921年在安庆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各项运动。1926年,吴振鹏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25年“五卅惨案”后,吴振鹏持续在上海组织工人运动,鼓舞工人斗争。他在担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期间,曾主编团省委机关刊物《红灯》,鼓舞广大青年有力配合党领导的革命斗争。1928年,在吴振鹏的指挥下,上海各工厂的青年工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九二”总同盟大罢工。
  1931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党中央很多秘密机关遭到敌人破坏,吴振鹏担负起恢复上海党组织的重任。据记载,1933年5月的一个夜晚,时任中共中央巡视员的吴振鹏进入法租界的住所时,早已埋伏在那里的特务和巡捕一下子将他围住。他迅速拔枪向敌人射击,为战友报警,最终还是不幸被捕。
  面对国民党特务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问,吴振鹏毫不动摇,在一次审讯前,他拖着病重的身体,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写下一封家书。
  第二天,吴振鹏又被拖进了审讯室。这次严刑逼供后,他再也没能醒来,年仅27岁。
  20多天后,吴振鹏的女儿王行出生了。
  52岁时,首次看到父亲的模样
  吴振鹏牺牲后,家人赎回了他的遗体,并在其贴身衣服的口袋里发现了这封沾满鲜血的家书。
  然而,这封家书却“命途多舛”——抗日战争期间,家书的原件在重庆大轰炸中被焚毁,王行的表哥根据原件抄录的手稿也遗失了。每每想到这些,王行的心里总是十分难受。好在家书的内容她早已烂熟于胸,于是请来一名语文老师,根据儿时的回忆,模仿当年父亲的笔迹,用繁体字写下了一封“家书”,珍藏至今。
  王行3岁那年,家人把她带到南京雨花台外的山上,在父亲的坟前,她一边哭一边喊,“爸爸,你怎么躺在这里啊?和我一起回家去吧!”后来,她经常梦到父亲,梦中的父亲是一个穿着长衫的瘦高个,目光炯炯,刚毅而睿智。
  上世纪80年代,已经52岁的王行收到了吴振鹏在狱中拍下的唯一照片,第一次看到了父亲的模样。
  “从小长辈们就告诫我,不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几十年来,王行始终以父亲的希望和嘱托要求自己。1950年,她来到四川乐山,教书育人30多年。退休后,她又义务到乐山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把雨花英烈、红岩烈士的故事讲述给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们听。王行组织、参与红色主题宣讲、演出200多场,观众累计超过20万人次,至今仍活跃在宣讲一线,“作为烈士后代,我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天晴、下雨、彩虹……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总能间或带着成都的标签上榜热搜,引发全国讨论。  更有意思的是,成都把不是日常的非常变成了日常,还成为了城市的标签。全球唯一的超大城市自然禀赋——推窗可见连绵的海拔5000米雪山,成为一年上百次的习以为常,也和天晴、下雨、彩虹一道,时时被推上热搜,甚至国家生态环境部部长专门点赞。  成都的红,越来越热烈。在中国,似乎没有哪一座城市因为习以为常的生活,时常热搜霸
期刊
朱克力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成都新经济战略顾问。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国家发改委重大问题软科学研究,荣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等国家级奖励。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伴随技术革命演进,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持续调整。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已成为企业发展
期刊
如今,地震预警技术越来越成熟、接受范围越来越广。这正是我国地震预警科技的开拓者、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13年来不断超越的梦想:"下次灾害,中国有预警。"截至目前,王暾团队的预警系统已连续成功预警63次破坏性地震。王暾感慨,是成都这片培育科技创新的沃土,为顺利、高效地推动这项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成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期刊
在非可耕地,在荒漠、戈壁甚至太空等特殊的空间,人工打造一个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这不只是科幻电影里的想象——在设施农业科学家们看来,依靠植物工厂就能实现。  通过模拟植物所需的光照、温度、营养等要素,摆脱自然的束缚,在完全工厂化的条件下进行植物生产……植物工厂这项颠覆性技术,一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杨其长的梦想。  这位设施农业领域学术带头人,不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植物“光配方”思想
期刊
7月8日,成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成都坚定践行新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会上,多位社科专家和市级部门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  百年初心铸辉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教
期刊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的关键变量。成都正携手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同时,成都的目标是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布局  全域创新体系。优化“两区一城多点”创新空间布局,“一城”是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极核引领,“两区”是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为重要战略承载,“多点”指若干产业功能区
期刊
当杰西睁开眼时,只看到夜空一颗淡蓝色的星在闪烁。吹来一阵微风,掺杂着腥味,他感到左手手背和左肩都在发疼。他支起身子,借着路灯微弱的光,发现左手背血肉模糊,他用右手扯开衣领,看到左肩正在滴血,鲜血顺着脖颈流进胸脯。套在皮鞋里的脚,忘了穿袜子,此刻已冻得麻木。他在路边一堆沙子上坐下来,想让脚恢复知觉,在这过程中,他的大脑逐渐清醒。  他被几个朋友拉进宾馆,他们打牌,他则坐在床沿观看。有两个男人因矛盾打
期刊
背街小巷,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市民生活的场所。作为城市的血肉和“里子”,它们有故事、有文化,还有各自的传奇。  近年来,成都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旧城更新,深入推进背街小巷品质提升,让文化记忆“活在当下”。老旧街巷历经新脉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环境更好、生活便利、业态丰富……市民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2021年,在“城市更新”之路上,成都加速奔跑。  “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完善城市功能、植
期刊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漫长的岁月里养活了无数中国人。或许正因为此,他经常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在高温下套袋授粉、收种,甚至忽略了自己严重的胃疾。2021年2月,他像往常一样往返于成都和海南的玉米基地,病情却急转直下。6月21日,这位毕生致力于玉米研究的农学博士走完了56年的人生。  他是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特种玉米研究所所长陈文俊。  为了中国水果玉米不再被“卡脖子”  
期刊
人物名片  刘盛纲,出生于1933年,物理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1984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副院长,1986年至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99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2003年被授予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最高科学奖K.J.Button奖,2016年获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杰出贡献奖,2000年和2001年成为诺贝尔奖物理奖提名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