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情扎根本土

来源 :中国科技奖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Ma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隆平:从人民吃饭问题出发rn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中国最迫切的社会需要——解决人民每天吃不饱饭的紧迫现实问题出发,把杂交水稻作为自己一生的研究课题,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其他文献
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堂讨论作为主流的现代教学方法,应贯彻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才能真正助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使课堂讨论有效开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合理地引导与调控讨论过程、重视小组讨论后的课堂总结。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将课堂讨论用之有效。
分析了计算机导论课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指出计算机导论课的建设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从认识规律出发,重点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对未知问题的探索.同时总结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热点案例引入原理性知识,启迪计算思维,形成信息素养,激发专业兴趣,引出留待未来专业课程中深入学习的问题.
1908年诞生于上海的《卫生白话报》是中国第一份白话文健康教育报纸,也是近代健康教育兴起的重要标志.该报以普通民众为传播对象,以白话文为传播手段,语言具有批判性和舆论监督功能,内容涉及卫生习惯、传染病预防等诸多方面,是一份特色鲜明的健康教育报刊.梳理我国近代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归纳近代健康教育报刊的传播特征及传播策略,对疫情背景下健康报业在内容方面的革新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发生了从理念到运行的多重巨变,建基于新闻业职业发展的新闻学面临着知识体系的重构。中国新闻学的知识更新需要紧扣两大现实主题,也即媒体融合创新建设和新闻舆论工作服务于治国理政。本文基于科研探索和教改实践,提出了基于历史发展维度、现实经验维度和价值规范维度三个层面进行重构的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理论的新知识框架,并对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支撑系统进行了阐述。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是根本要义,文理工交叉融合是核心内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新人是时代需求。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三所理工科大学在兴办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过程中经历了自发、自觉和自信等三个阶段,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基于价值引领的“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该模式对于理工科大学办好公共管理类专业可提供有益的借鉴。
“双一流”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分析了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并从多维度分析了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征和新要求,探讨了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以此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并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时代本科课程教学深度改革与教学新要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理念和方法,为适应个性化、多样性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思路
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基础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基的重要时期。本文聚焦当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热点,紧紧围绕能力提升目标,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凝练以及策略方法选择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有效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
“中国文学史”课程已经拥有庞大的体量,在中文学科的课程体系内难以继续扩充,势必妨碍授课内容对知识更新的接纳。随着相关学术领域认同传统、精研个案、尊重经典的研究模式的形成,“原典精读”系列课程的兴起已经蔚成趋势,相应地,“文学史”课程有希望走向精简化。
从学理上讲,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是以功能关联、彼此协同为关键特征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并遵循突出价值引领、紧扣教育目标、体现学段特点、注重整体优化、结合学校实际等基本原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池州学院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具有较强普适性的“一三五三”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和“三层共管”的分工协调工作机制,找到了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路径。
“新文科”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以“证据”为核心的循证理念为金融科技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20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12所代表性院校的课程体系为样本,揭示其主要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金融科技专业可以新技术为基础打造金融科技循证实践平台;结合循证理念培养具有循证技术的复合人才;利用“证据”元素推动学科科学化发展;运用循证教学助推交叉课程融合发展,以此响应“新文科”建设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