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呈现 设疑释疑 个性拓展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b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信息呈现,设疑释疑,个性拓展”为教学程式,对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思维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付诸教学实践。目前,该课堂程式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信息;设疑;个性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欣赏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了学生音乐想象能力和探究热情。
  与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相比,目前不断呈现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大大改变了以往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音乐审美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现象。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深重,即使采用了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仍然存在着“放而牵之,动而圈之”的现象。如教师课前精心设计问题体系,课中不管学生的反应如何,总把学生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框架里赶,旨在引出确定的认知结果;学生的拓展性活动也是由教师在课前加以设计,成为一种技能的展示。这样,教学中的教师就如拿着剧本的导演,而学生是严格按剧本作表演的演员,其创新的空间是非常小的。学生既没有个性思维可言,也没有创造欲望可言,更谈不上独特体验了。
  前不久,我在八年级中开设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广东音乐赏析》,结果上下来后,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在最后听辨三段乐曲中,还是把“江南丝竹”选择为了“广东音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是教学设计的环节上,是学生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还是教师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为此,我特别研究了课例中的几个片段,并针对某一片段重新进行设计,进行对比教学,结果情况大为改变。
  片断一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介绍“广东音乐”知识的一段文字。)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教师随即点击鼠标,课件中显示“流行地域”,随后教师边介绍边点击鼠标,屏幕不断显示“产生和发展”“主要乐器”……)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默读上面这段文字,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生1:什么是“丝竹乐”?
  生2:什么是“粤剧的过场音乐”?
  生3:什么是“秦琴”,它的音色是怎么样的?其他乐器的音色又是怎么样的?
  ……
  师:对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如有知道的可以解答。
  (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答了以上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向我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也问你们一个问题,这段文字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广东音乐”?
  生:从“流行的地域”“产生和发展”“主要乐器”这几方面来介绍的。
  ……
  两个教学片段引发的效果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进行了反思:片段一中虽然教师使用了多媒体,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但整个过程仍是传统的师说生听,学生的思维并未被真正激活。而片段二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了一起,充分发挥了其自主性,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自主获取了知识。
  那么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思维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呢?本人就音乐欣赏教学这样一个微观的角度,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提出了“信息呈现、设疑释疑、个性拓展”这一教学程式,试图对这一命题作一些方法论层面上的探索和研究。
  二、实施过程
  该程式的目标主要是:以音乐审美理念为指导,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为主的审美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其基本结构为:信息呈现—设疑释疑—个性拓展。
  1.信息呈现
  音乐欣赏需要学生具备丰富且与欣赏内容有关的地理、历史、民情等人文知识,而这些方面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是较为贫乏或是不够全面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复制、模拟和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和创新素材,并激起学生对音乐作品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表露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是教学程式得以进行和展开的前提。
  信息的呈现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或现实生活的联想,发展想像力,正确领会乐曲的意境内容,使他们深刻地体会乐曲的思想感情。因此,呈现的关键在于“点激”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起一个“激励引导”的作用,而不为“呈现”而呈现。
  如使用多媒体呈现信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置于一个恰当的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有利的条件。另外通过多媒体的视听与声像技术展示中外不同时期、民族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更能感受音乐世界的魅力。如“走进京剧”一课中,教师通过展示“服饰”“脸谱”等课件,引领学生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京剧艺术的天地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过多或过于具体的画面呈现,只能使学生的联想按部就班地跟随画面的发展进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多媒体的利用要注意它的实效性、合理性,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还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而不能“本末倒置”。
  再如利用其他艺术形式的对比来呈现信息,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认识整个艺术领域中各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共性特征,进而使音乐艺术的艺术个性更加鮮明。例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用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作比较。《伏尔加船夫曲》通过劳动号子似的节奏和音调,变化着的力度等元素,表现了沙皇时代伏尔加纤夫的形象,而列宾的《伏尔加纤夫》则通过线条、构图、造型、色彩等元素来表现沙皇时代的伏尔加纤夫的形象。尽管两者的表现手段不同,它们却表现了相同的主题思想,表现了近似的艺术思想感情,进而揭示了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种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文化视野,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激发起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设疑释疑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要通过聆听、感受作品的音乐要素,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选择表达感受的形式(如写作、表演、图谱记录等),最终形成审美能力的教学环节,它是学生个性拓展的基础和前提。师生通过引趣、设疑、辨析,使学生在愉悦中释疑,探究发现音乐美,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情绪障碍,提高学生自我质疑和释疑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创造力。
  以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中“两个犹太人”一课为例。
  (1)主动设疑: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片段一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作品中有两个人物,我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在同学的描述中你来体会一下这两个人物是什么样的?
  生:第一个人物是一个富人,他很胖,穿着也比较华丽、富有,他的神情显得很自满、狂妄、傲慢……
  第二个人物是一个穷人,他很瘦弱,穿着很破旧,他看见富人后显得很紧张、不安,看上去他很可怜……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描述得很清楚。其实,这两个人物是画家写生中的两个人物,原本不在一个作品中,但是,由于他们两人有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就让他们在音乐中相会了,让他们聚在一起,相互交谈。那么,对于表现这两个人物的音乐,你心中首先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1:音乐是如何表现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的?
  生2:音乐如何表现他们吵架时的情景的?
  生3:会有什么乐器来表现这两个人物?
  ┅┅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产生疑问,并注意维护学生主动发问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把学习目标看得过重,认为学生的提问是干扰因素,对学生的提问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学生首先产生了质疑,从而会对通过欣赏音乐去解释心中之问产生期待。
  (2)交流释疑:疑问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时就可让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或独立思考及操作。
  片段二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音乐来表现这两个人物?你会用什么乐器表现?在力度、旋律上有何特点?
  (学生纷纷思考、讨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
  生:表现富人在低音区,用大号演奏;
  表现穷人在高音区,用长笛演奏;
  表现富人力度强些,表现穷人力度弱些 ……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表现这两个人物的。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体会作者是如何用音乐语言表现这两个人物的。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发现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及蕴含的美。在此环节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的思想对问题作出解释,使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得到提高。
  (3)质疑深化:结论的获得,并不是思维的完结和疑问的解决,要指导学生回顾反思,从而再次提出问题。
  片段三
  (通过学生的想象与原作的比较,让学生发现了差异,从而再次引发了疑问)
  师:刚才我们有些同学的想象与原作有一定的差异,你觉得你的想象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为什么表现穷人要在高音区,如果放在低音区,是否可以表现他被生活的重担所压,步履很沉重?
  富人在高音区是否可以表现他的傲慢与蛮横无礼?
  是否还可以表现他的洋洋自得……
  这样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各抒己见,并在交流中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激起了更强的探究欲望,起到了教学不是为了去疑,而是为了增疑这样一种效果。
  3.个性拓展
  这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真实感受的教学环节,既是对本课教学内容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一种深化和拓展。在这环节中,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姿态(如闭目、摇头等)或方式(如图谱、文字等),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二是激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如说、唱、表演、分工合作表演等),将真实感受表现出来。
  片段四
  经过一周时间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准备后,第二周的音乐课上学生纷纷展示了自己创编的结果,气氛非常热烈。有学生用漫画的形式,有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另有好几对学生用哑剧表演的形式,演绎了心目中的“穷人和富人”:在音乐的衬托下,“穷人”一会儿唯唯喏喏,一会儿瑟瑟发抖……“富人”则挺胸凸肚,指手划脚……
  (下面是学生为“穷人和富人”设计的一段对话。)
  生1(富人):再限你三天,将欠我的钱还给我。
  生2(穷人):老……老老爷,能不能再宽限我几天。
  生1:不行,只能三天。
  生2:老爷,行行好吧,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
  生1:不行。
  学生的表演都获得了其他同学的认可,从而使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他们既发现了自身的能力,又在个性的张扬中促进了其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几點思考
  “信息呈现—设疑释疑—个性拓展”程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使音乐课的审美作用得以有效地发挥。
  1.学生的创造力远远超过了教师的设想,虽然这些创造可能还不是十分的完善、完美,但正体现了他们可贵的探索精神,同时也给了笔者许多教学上的提示,使我们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刺激与激发,交流、学习与探索的集体。
  2.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以往课堂所难以相比的。据统计,在笔者所上的几个班级中,一节课中学生发言的人数均在60%以上,参与讨论的学生均在90%以上。他们会在音乐或学生回答精彩处集体鼓掌,在疑难困惑处会共同努力,合作交流解决难关,在个性表演时相互合作,积极参与。
  3.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刻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普遍反映现在听音乐前会自我设置一些疑问,带着疑问去听,去欣赏,去把握乐曲的内涵;而这方面能力的提高,也使学生不仅能欣赏流行音乐的时尚,也能欣赏古典音乐的典雅和民族音乐的质朴,音乐欣赏的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宽。
  新教材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教学手段,但更需要教师拥有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教师也应认识到,程式不是形式,而是一种理念在课堂中的一种具体化,它应根据生情、学情及教学内容的差异加以灵活的运用。上述这一教学程式研究还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伍晓萍.‘聆听、表现、创造’审美活动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4,(06).
  [3]花阳阳.问题式音乐教学三步曲[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12).
其他文献
摘 要:纸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让学生非常着迷与投入。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多个角度探讨纸模型造型与建筑造型相联的美学特征,即构成中的韵律美、仿生物之曲线美、民族文化元素中的特色美。手工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教育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定美、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纸建筑造型;韵律美;仿生美;民族文化元素  纸的可塑性,决定了它有着无穷的让人着迷的乐趣。在多年教授手工课过程
期刊
摘 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个性  学生在接受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教育和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多措多举,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
期刊
Lesson 6 My Birthday Party(book2)选自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本。本课是一篇阅读文章,课文描写的是作者在美国时朋友们为他举行的一个难忘的生日party。  一  备课时,为了搜集跟这课有关的内容,我从班主任处拿来了学生的出生信息,发现我上课的那天刚好是一个学生阳历生日。于是我就为他准备了蛋糕和蜡烛,准备在上课时给他一个惊喜。  上课前,利用学生出
期刊
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的实践能力成为人们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人职业生涯中求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学校,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为培养高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我校对Auto CAD 2008基础与实训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
期刊
北周的庚信在《燕射歌辞·角调曲》中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意为文章、语言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影响范围小,激发不起人们的共鸣。  2012年,温总理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随口吟诵古代经典诗文,诗词歌赋旁征博引,经史子集信手拈来,使他的每一次发言都令人期待并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些发言体现出他极高的史学、文学素养,听众如置身课堂,聆听这位大国总理讲述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他以史为鉴的忧
期刊
一、春秋时期论辩兴盛的背景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其所分封的各诸侯国逐渐摆脱了中央政治的影响各自为阵,周王室所建立的政治和文化体系逐渐松懈毁坏,在这“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和矛盾,各国间交锋和言和的故事在不断上演。国際关系的纷繁复杂,却是诸子百家生发的沃土,也孕育了不少游说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他们独到的思想观点和高超的论辩艺术、娴熟的外交辞令
期刊
在开放互动的课堂上,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经常发生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意外情况,这一切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資源。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奇思异想”转化为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学资源呢。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首先要对生成资源进行甄别  合理利用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能偏离了整体目标,既要求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
期刊
一  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而在诸多问题中最根本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多年来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使语文已失去了原有的生动、形象、趣味性和文艺性。语文内容变得干巴,语言知识变得支离破碎,语言的文化传统教育、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等作用被淡化。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变成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成了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技术性训练,这就严重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如今,我们呼唤素
期刊
一、形成背景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要把这种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的环境和氛围。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练习学生操练,学习任务重,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问,社会实践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开发,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延续,这是我们实践101项王、优秀争取活动的契机。为此,我校以“育人为先”的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全
期刊
摘 要: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兴趣在音乐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以我校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点着手,从营造民主氛围、优化教学设计、运用媒体技术、积极鼓励评价四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热忱,使学生能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  关键词:音乐课;体验;兴趣  应该说,没有不爱音乐的学生,但却有一些不愿进音乐课堂或进了音乐课堂却心不在焉的学生。显然,音乐课并不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喜欢,相反的是受到了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