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不能被创造,细节总在不经意间到来,细节往往与无心的人无关,细节往往与宏大的主旨也无关。
年中,为采访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去了两次四川。到震中映秀拜谒,路边有寥寥几个小摊,有卖照片的,也有卖石头的。我站立在一条“峡谷”的出口,看着危崖上被压垮了的木板房屋,早已陈旧得灰褐色的“家”,现在是瓦砾和木片的堆积物了。一小女孩扯我衣角,让我买她的“映秀震中石”:我家原来就住在这里边的,房塌了,地也被石头淹了,没法种地了,“这石头是地震那天炸出来的,你就买一块吧”。
我买了。
我写了上海援建的总指挥和两位副总指挥,也写了都江堰市委书记。话说得功利一点,没有细节,“主题”无可依托。只是上面那个细节,一时无法嵌到哪個篇目里去,但我一直记着。细节不能被创造,细节总在不经意间到来,细节往往与无心的人无关,细节往往与宏大的主旨也无关。
时间到了12月,都江堰稿件要补写,上海赴川援建的第一任总指挥,中途因工作需要回沪了,要添上。在三改访谈时间之后,我采访了上海市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商委主任沙海林。在细谈中央“对口援建”决策的过程中,沙海林多次谈到上海医疗救援队。他说道,最紧迫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直线电话打到他手上:上海赶赴灾区的医疗队,“没吃没喝”,用最快时间解决。那时灾区道路中断,救护人员和物资只能用直升机运进去,而直升机载重有限,为让尽量多的医务人员“上飞机”,除去药物,所带口粮、饮水等生活用品,全部甩下。医疗队吃不上、喝不上,稍有个空,“就用盐水瓶铺满烂泥地,人躺在上面,闭闭眼睛”。沙海林说,救灾用掉了无数盐水瓶,再有就是干燥的地方,老百姓满城满街的,能够睡的地方都睡满了,只有烂泥地,只有“摆过死人的地方”,空着。
也说到上海医院接受伤病员的情景。沙海林讲到华东医院俞卓伟院长,他问我:你知道吗,俞卓伟接收伤病员的时候,做了件全上海别的医院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我摇头。沙海林介绍:地震伤病员还没有到上海,俞卓伟就嘱咐,华东医院参加救援的医生护士,“统统”学几句四川话,接收伤病员的时候,先用四川话向他们表示慰问,表示安抚,“让伤病员一下飞机到上海,就有到家的感觉”。沙海林有点遗憾:俞卓伟讲四川话,没有一家媒体报道过。
医生、护士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说到职业标准两字,也就是医术要高,医德要好。如今,对于“医”的话题,铺天盖地。从专业角度而言,大抵可这么说:医生是科学家,本职工作是看病,一位病人的病,三分钟能诊断清晰、治疗正确,就是恪尽了职守;如果历经三个小时,尚需各种仪器检查,三天后再来看检验结果,那病情倒是“难说”了。从这个含义讲,医生话少比话多,来得吉利。医生不是里委会主任,不是调解委员“老娘舅”,但病人总是希望医生能多跟自己说话,从病源讲起,直到除根结束;和颜悦色,善莫大焉。用近日的话说,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医生的和病人的“生态”,各有各的理由。
5.12,国有殇。地震伤病员是极其特殊的群体。跟来沪的伤病员讲讲他的家乡话,让他在病态之外,在心态上更温暖些。俞卓伟想得周到:细节强大,小事做透。
据悉,有一老年病家,长年卧床,为解除种种不便,其家属“设计”了一种简易住院服。俞卓伟让其他重病员试用,也有效果。现在,这病员服装获得了国家专利。这原本也是“医术”之外的事情。
“细节”的网上释义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后汉书·班超传》曰:“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前些年有本书叫《细节决定一切》,通篇是职场反话,讲的就是欲成大志,必修细节;不拘小节,丧失一切。文绉绉的表述是: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壤、细流,何其弱小,何其不起眼;而泰山江海,表的是巍峨宏大。古人今人,一脉相承的是大志、大事;其实这仅是活法的一种。百姓细民,过简单的日子,是另一大课题。细民细节,方是平安时日的根本内涵和韵味。
年中,为采访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去了两次四川。到震中映秀拜谒,路边有寥寥几个小摊,有卖照片的,也有卖石头的。我站立在一条“峡谷”的出口,看着危崖上被压垮了的木板房屋,早已陈旧得灰褐色的“家”,现在是瓦砾和木片的堆积物了。一小女孩扯我衣角,让我买她的“映秀震中石”:我家原来就住在这里边的,房塌了,地也被石头淹了,没法种地了,“这石头是地震那天炸出来的,你就买一块吧”。
我买了。
我写了上海援建的总指挥和两位副总指挥,也写了都江堰市委书记。话说得功利一点,没有细节,“主题”无可依托。只是上面那个细节,一时无法嵌到哪個篇目里去,但我一直记着。细节不能被创造,细节总在不经意间到来,细节往往与无心的人无关,细节往往与宏大的主旨也无关。
时间到了12月,都江堰稿件要补写,上海赴川援建的第一任总指挥,中途因工作需要回沪了,要添上。在三改访谈时间之后,我采访了上海市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商委主任沙海林。在细谈中央“对口援建”决策的过程中,沙海林多次谈到上海医疗救援队。他说道,最紧迫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直线电话打到他手上:上海赶赴灾区的医疗队,“没吃没喝”,用最快时间解决。那时灾区道路中断,救护人员和物资只能用直升机运进去,而直升机载重有限,为让尽量多的医务人员“上飞机”,除去药物,所带口粮、饮水等生活用品,全部甩下。医疗队吃不上、喝不上,稍有个空,“就用盐水瓶铺满烂泥地,人躺在上面,闭闭眼睛”。沙海林说,救灾用掉了无数盐水瓶,再有就是干燥的地方,老百姓满城满街的,能够睡的地方都睡满了,只有烂泥地,只有“摆过死人的地方”,空着。
也说到上海医院接受伤病员的情景。沙海林讲到华东医院俞卓伟院长,他问我:你知道吗,俞卓伟接收伤病员的时候,做了件全上海别的医院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我摇头。沙海林介绍:地震伤病员还没有到上海,俞卓伟就嘱咐,华东医院参加救援的医生护士,“统统”学几句四川话,接收伤病员的时候,先用四川话向他们表示慰问,表示安抚,“让伤病员一下飞机到上海,就有到家的感觉”。沙海林有点遗憾:俞卓伟讲四川话,没有一家媒体报道过。
医生、护士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说到职业标准两字,也就是医术要高,医德要好。如今,对于“医”的话题,铺天盖地。从专业角度而言,大抵可这么说:医生是科学家,本职工作是看病,一位病人的病,三分钟能诊断清晰、治疗正确,就是恪尽了职守;如果历经三个小时,尚需各种仪器检查,三天后再来看检验结果,那病情倒是“难说”了。从这个含义讲,医生话少比话多,来得吉利。医生不是里委会主任,不是调解委员“老娘舅”,但病人总是希望医生能多跟自己说话,从病源讲起,直到除根结束;和颜悦色,善莫大焉。用近日的话说,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医生的和病人的“生态”,各有各的理由。
5.12,国有殇。地震伤病员是极其特殊的群体。跟来沪的伤病员讲讲他的家乡话,让他在病态之外,在心态上更温暖些。俞卓伟想得周到:细节强大,小事做透。
据悉,有一老年病家,长年卧床,为解除种种不便,其家属“设计”了一种简易住院服。俞卓伟让其他重病员试用,也有效果。现在,这病员服装获得了国家专利。这原本也是“医术”之外的事情。
“细节”的网上释义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后汉书·班超传》曰:“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前些年有本书叫《细节决定一切》,通篇是职场反话,讲的就是欲成大志,必修细节;不拘小节,丧失一切。文绉绉的表述是: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壤、细流,何其弱小,何其不起眼;而泰山江海,表的是巍峨宏大。古人今人,一脉相承的是大志、大事;其实这仅是活法的一种。百姓细民,过简单的日子,是另一大课题。细民细节,方是平安时日的根本内涵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