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平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门,位于北京西北部,素有“京师之枕”、“甲视诸州”之美称。古有居庸关、龙虎台等险隘以及明代帝王陵寝,今是首都卫星城,区位条件优越,最南端与天安门直线距离约10公里,城区距首都国际机场约30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闻名遐迩的风光古迹,让昌平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昌平的发展水平目前处在北京各区县的中等偏上位置,部分重要指标已进入全市前列。“十二五”时期,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部署,首都加大经济转型力度,在新的“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中,昌平占据了“一城”——未来科技城、“一带”——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一高”——中关村核心区。昌平南部地区已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范围,打造新的大中关村概念,以建设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为目标,依托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市级产业园,通过科学规划,整合产业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形成世界领先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和高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最终成为世界创新中心之一。“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已成为新的历史定位,让昌平这片京北投资热土,焕发出勃勃生机。
按照新的形势要求,转型升级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昌平发展的主线。而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昌平将通过大范围整合空间资源,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城市建设融合,“提升全区市政市容环境水平,改善城市运行质量”,将是当前和未来区市政市容委的工作重心。任鹏举主任用十六个字总结了区市政市容委的工作目标,“市政市容实现‘整洁优美、和谐有序、服务完善、运行高效’”,全力做好道路建设、环境建设、城市运行保障三方面的工作,为加快建设新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通大动脉,连接小动脉,促进微循环
记者:数据显示,近年来,昌平区道路建设体制日益完善,道路建设速度大幅提升,2011年昌平区共完成各类等级道路建设项目77个,竣工里程169.8公里。请介绍一下建设情况和经验。
任鹏举主任(以下简称任主任):截止到今年3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昌平区道路总里程为2159.98公里,其中轨道34.4公里、高速公路99.3公里、公路1776.36公里、城市道路249.92公里;道路总面积为3435.75万平方米,其中轨道面积34.4万平方米、高速公路993万平方米、公路1722.13万平方米、城市道路689.22万平方米。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59.76公里。这组数据看似普通,却有几代市政人的努力与智慧的付出。
2007年,区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道路建设管理工作意见》,加大城乡道路建设统筹力度,理顺道路建设管理机制,明确了由区市政市容委作为全区道路建设综合协调管理部门,使全区道路建设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道路建设步伐开始逐步加快。“十二五”伊始,我区提出了建设“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实现需要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来保障和支撑,因而对道路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建设必须在“十一五”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模式、加大攻艰克难的决心和力度,以破解长期阻碍道路建设中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推动道路建设更快发展。为此,今年3月26日,我区下发了《2012年昌平区重点道路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2012年我区重点道路建设任务,成立了以常务副区长张燕友任总指挥的昌平区重点道路建设项目指挥部,明确了区市政市容委、区发展和改革委等成员单位的职责,同时明确了指挥部及办公室的工作机制,确立了例会制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等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为道路建设“护航”,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对全区道路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十一五”期间,昌平确定了 “打通大动脉,连接小动脉,促进微循环”的道路建设总体思路。按照昌平新城规划的要求,以“六纵、八横、十一联络”为主线,本着满足新城与城区主干联络的要求,满足新城基础设施及交通出行的要求,满足重点区域,产业园区交通出行要求,循序渐进地抓好道路建设。在区委、区政府支持和领导下,形成了我区“十二五”道路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突出重点,打通路网大动脉;加大投入,提高规划实现率”为原则,加快推进重点道路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为公众出行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为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并据此确定了“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3条重要道路系统。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未来科技城、创新基地等产业园区及巩华城、新城东区等重点功能区路网建设,全面提升路网质量及规划实现率。
今年2月,“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 的召开,让昌平果农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通往主会场的昌金路被当地百姓称为黄金走廊。2007——2011年期间,我区加强了对各道路建设单位协调力度,及时协调、督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在干线路网建设方面,建设总里程75.4公里,通车里程60.5公里,完成投资近30亿元。在重点功能区路网建设方面,累计建设道路项目32个,建设总里程109公里,通车里程18.6公里,完成投资 48.22亿元。
在打通交通瓶颈改造微循环路网方面,完成了路庄桥改造,同城街改造、北环路东延等疏堵工程也将在近期完成,打通了困扰大学城、回龙观、老城区的重要交通瓶颈。市民称之为打通了的“民心路”。
不仅如此,昌平区为民办实事道路工程及县、乡村公路大修项目全部按预计完成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新改建、大修道路近250公里,完成投资4.5亿元。在保障性住房路网建设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周边路网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在建项目达14个,其中2条道路竣工通车,完成投资1.31亿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技术
记者:昌平区最早提出了“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管理模式,现在这个模式已在北京各区开展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昌平在垃圾管理上还有什么新招?
任主任:昌平区现在共建设了15个垃圾密闭化管理示范村,目前全区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1065吨,垃圾定点消纳率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垃圾分类工作完成129个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安装厨余垃圾处理设备133台,涉及居民19.3万户,分类后垃圾平均减量率达到37%,垃圾资源化率20%。2011年全区共清运消纳生活垃圾44.26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1.7%,无害化处理率达95.2%,生活垃圾减量工作成效显著。 昌平区在垃圾处理上肯动脑筋,大胆实践,现在对于难啃的两块硬骨头——“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和“建筑垃圾处理”又有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按照《关于北京市非正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全市非正规垃圾场共有1011处,涉及我区有17处(13处已整治完毕)。南口垃圾消纳场、百善镇原造纸厂、南口龙虎台西北及昌平区南邵镇营坊村西等4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风险等级定为A级,属于地下水污染风险、垃圾污染危害等高风险等级,必须予以彻底治理。为此,2009年至2010年完成了对南口非正规填埋场的治理;2011年,积极对南邵镇营坊村、南口镇龙虎台、百善镇原造纸厂等3处非正规垃圾场进行治理。治理过程中,我们依照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针,积极探索新技术,力争使各填埋场恢复生态平衡,并使筛分垃圾得到零填埋处理。
由于非正规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垃圾成份复杂,科学选择处理工艺成为关键。我们对4处垃圾填埋场均以“垃圾开挖、筛分、处运处置、资源再生、回填绿化工程”为主线,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南邵营坊村非正规填理场,由于垃圾堆体沼气含量高,直接开挖会对施工及现场安全带来困难和隐患,应前期辅以输氧抽气工艺,待有机物进一步降解堆体相对稳定后,后期再进行开挖筛分工程,后期治理工艺与主线工艺相同。对于百善镇原造纸厂非正规填埋场治理工程,由于填埋面积不大,垃圾量相对较少,我们只采取土方(垃圾)开挖工程及外运处置工程(包含消纳),清理后场地由相应镇压政府统筹考虑使用。在处理过程中,我们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自主研发垃圾筛分设备,将陈腐垃圾物料分选出筛上物塑料及轻质物等,经过资源化处理可进行循环再利用,同时对筛下物腐殖土用于园林绿化,剩余筛下物碎石可用做回填处理等。实践证明,自主创新研发的垃圾筛分设备、垃圾筛分施工工艺技术不但改善了周围环境,消除环境污染及安全隐患,同时还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达到了治理目标;另外,研发废旧塑料垃圾再生颗粒利用技术工艺,建设塑料造粒厂。塑料塑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通过环保设备的处理,所排放的废弃均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实现资源再利用。在治理过程中,为保证不再给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在填埋场周边设置围档,确定作业范围,科学施工规划,避免二次污染。
通过对几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有几个成绩:一是大大改善了周边居住及投资环境;二是进一步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据统计,通过对四处非正规垃圾场的治理,共节省土地面积约12万平米;三是变废为宝,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零消纳”。
在建筑垃圾处理上我们创新的使用了新科技产品——“移动式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设备”,这个“庞然大物”也是首次在北京地区运用。它由移动颚式破碎机、移动反击式破碎机、移动式筛分机三台大型机械组成,每小时能消化200多吨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设备可使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达100%,同时,它还有占地小、移动快、运输易的特点。我们称之为移动式就地处理模式,不仅从源头上解决了建筑垃圾问题,还不再出现违规倾倒现象。
京北生态新城 环境文明典范
记者:“十二五”时期,昌平定位于“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昌平未来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要有城市承载力为支撑,未来五年城市管理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任主任:乘着“十二五”的东风,昌平现在处于建设的黄金时期。对于区市政市容委,“提升全区市政市容环境水平,改善城市运行质量”将是长期的工作主线。我们的工作思路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
一是高效有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昌平将加快构筑“两轴两带、三城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而要形成这样的产业带,昌平区内联外通的能力需要大幅提升,要进一步加大道路建设的工作力度,实现“六纵、八横、十一联络”路网建设规划的实施,加快推进全区重点抓好8个重点道路项目的建设,使主干路网实现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推动以旅游观光和生态保护为核心的京密引水渠南侧路、山前旅游休闲路及4条山区路的建设工作,完善山区路网,推动旅游和文化休闲产业发展。
二是努力提高城乡市容环境整体水平。昌平区环境建设确定了利用三年时间达到“京北生态新城,环境文明典范”的整治目标。为实现整治目标,并确定“第一年示范引领,初见成效,第二年重点塑造,整体提高,第三年整体推进,全面改观”为分期目标,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整治项目,有计划分区域实施整治工作。环境建设将紧紧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出行和市容环境的需求为重点,全面、深入、系统的从市容、设施、生态、秩序环境四方面推进。通过打造重点区域门户形象、改善重点大街街道立面、更新老旧城市家具、规范广告牌匾、设置便捷的市政设施、提升绿化美化水平、维护井然有序的秩序。我们的目标是干净美观、整洁舒适的市容环境;景观秀丽、生态宜人生态环境;高效完备、彰显文化的设施环境和井然有条、和谐有序的秩序环境。
三是不断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7.21”北京特大暴雨再次提醒城市运行保障的重要性。
首先是供气、供热、地下管线等城市生命线的维护和保障。近年来,加快推进供热资源整合,实施了供热管理体制改革,配合区相关单位启动了25万平方米既有节能建筑、70万平方米公共机构建筑供热计量改造项目,开展了既有二步、三步节能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工作。同时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工作,创新应用分布式变频二级泵技术,实现按需供热,降低了能耗,煤、水、电的单位能耗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新铺设燃气管线93.16公里,促进了燃气用户发展,全年新增燃气用户2万余户,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为我区保持良好空气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对城市公共设施应急指挥部现有救援设备进行摸底排查。此外,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周宣传活动,分别组织了燃气应急演练和供暖应急演练。
其次,要事先加大对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大力推进驻车换乘(P+R)停车场建设,加大对停车秩序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停车场经营企业准入机制,引导停车经营企业规范经营。另外,要通过提高信息化城市管理水平,初步建立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网格化“大城管”管理平台。
第三,通过完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回龙观、东小口两地区监督指挥调度分中心建设,新增城市信息化管理范围66.8平方公里、单元网格1767个;整合区内523路公安交通视频图像信息资源,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实现了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我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与市级平台对接,使城市信息化管理走在郊区前列。
到2015年,未来科技城和沙河大学城都将全面建成,北京科技商务区建设将初具规模,形成宜居宜业、体现世界城市最新发展的高端城市形象。昌平新城东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一河两岸、东西联动,旧城复兴、新区腾飞”,形成具有田园特色的现代都市风貌。
(责任编辑:黄荔)
按照新的形势要求,转型升级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昌平发展的主线。而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昌平将通过大范围整合空间资源,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城市建设融合,“提升全区市政市容环境水平,改善城市运行质量”,将是当前和未来区市政市容委的工作重心。任鹏举主任用十六个字总结了区市政市容委的工作目标,“市政市容实现‘整洁优美、和谐有序、服务完善、运行高效’”,全力做好道路建设、环境建设、城市运行保障三方面的工作,为加快建设新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通大动脉,连接小动脉,促进微循环
记者:数据显示,近年来,昌平区道路建设体制日益完善,道路建设速度大幅提升,2011年昌平区共完成各类等级道路建设项目77个,竣工里程169.8公里。请介绍一下建设情况和经验。
任鹏举主任(以下简称任主任):截止到今年3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昌平区道路总里程为2159.98公里,其中轨道34.4公里、高速公路99.3公里、公路1776.36公里、城市道路249.92公里;道路总面积为3435.75万平方米,其中轨道面积34.4万平方米、高速公路993万平方米、公路1722.13万平方米、城市道路689.22万平方米。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59.76公里。这组数据看似普通,却有几代市政人的努力与智慧的付出。
2007年,区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道路建设管理工作意见》,加大城乡道路建设统筹力度,理顺道路建设管理机制,明确了由区市政市容委作为全区道路建设综合协调管理部门,使全区道路建设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道路建设步伐开始逐步加快。“十二五”伊始,我区提出了建设“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实现需要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来保障和支撑,因而对道路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建设必须在“十一五”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模式、加大攻艰克难的决心和力度,以破解长期阻碍道路建设中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推动道路建设更快发展。为此,今年3月26日,我区下发了《2012年昌平区重点道路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2012年我区重点道路建设任务,成立了以常务副区长张燕友任总指挥的昌平区重点道路建设项目指挥部,明确了区市政市容委、区发展和改革委等成员单位的职责,同时明确了指挥部及办公室的工作机制,确立了例会制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等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为道路建设“护航”,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对全区道路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十一五”期间,昌平确定了 “打通大动脉,连接小动脉,促进微循环”的道路建设总体思路。按照昌平新城规划的要求,以“六纵、八横、十一联络”为主线,本着满足新城与城区主干联络的要求,满足新城基础设施及交通出行的要求,满足重点区域,产业园区交通出行要求,循序渐进地抓好道路建设。在区委、区政府支持和领导下,形成了我区“十二五”道路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突出重点,打通路网大动脉;加大投入,提高规划实现率”为原则,加快推进重点道路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为公众出行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为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并据此确定了“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3条重要道路系统。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未来科技城、创新基地等产业园区及巩华城、新城东区等重点功能区路网建设,全面提升路网质量及规划实现率。
今年2月,“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 的召开,让昌平果农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通往主会场的昌金路被当地百姓称为黄金走廊。2007——2011年期间,我区加强了对各道路建设单位协调力度,及时协调、督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在干线路网建设方面,建设总里程75.4公里,通车里程60.5公里,完成投资近30亿元。在重点功能区路网建设方面,累计建设道路项目32个,建设总里程109公里,通车里程18.6公里,完成投资 48.22亿元。
在打通交通瓶颈改造微循环路网方面,完成了路庄桥改造,同城街改造、北环路东延等疏堵工程也将在近期完成,打通了困扰大学城、回龙观、老城区的重要交通瓶颈。市民称之为打通了的“民心路”。
不仅如此,昌平区为民办实事道路工程及县、乡村公路大修项目全部按预计完成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新改建、大修道路近250公里,完成投资4.5亿元。在保障性住房路网建设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周边路网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在建项目达14个,其中2条道路竣工通车,完成投资1.31亿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技术
记者:昌平区最早提出了“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管理模式,现在这个模式已在北京各区开展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昌平在垃圾管理上还有什么新招?
任主任:昌平区现在共建设了15个垃圾密闭化管理示范村,目前全区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1065吨,垃圾定点消纳率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垃圾分类工作完成129个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安装厨余垃圾处理设备133台,涉及居民19.3万户,分类后垃圾平均减量率达到37%,垃圾资源化率20%。2011年全区共清运消纳生活垃圾44.26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1.7%,无害化处理率达95.2%,生活垃圾减量工作成效显著。 昌平区在垃圾处理上肯动脑筋,大胆实践,现在对于难啃的两块硬骨头——“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和“建筑垃圾处理”又有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按照《关于北京市非正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全市非正规垃圾场共有1011处,涉及我区有17处(13处已整治完毕)。南口垃圾消纳场、百善镇原造纸厂、南口龙虎台西北及昌平区南邵镇营坊村西等4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风险等级定为A级,属于地下水污染风险、垃圾污染危害等高风险等级,必须予以彻底治理。为此,2009年至2010年完成了对南口非正规填埋场的治理;2011年,积极对南邵镇营坊村、南口镇龙虎台、百善镇原造纸厂等3处非正规垃圾场进行治理。治理过程中,我们依照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针,积极探索新技术,力争使各填埋场恢复生态平衡,并使筛分垃圾得到零填埋处理。
由于非正规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垃圾成份复杂,科学选择处理工艺成为关键。我们对4处垃圾填埋场均以“垃圾开挖、筛分、处运处置、资源再生、回填绿化工程”为主线,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南邵营坊村非正规填理场,由于垃圾堆体沼气含量高,直接开挖会对施工及现场安全带来困难和隐患,应前期辅以输氧抽气工艺,待有机物进一步降解堆体相对稳定后,后期再进行开挖筛分工程,后期治理工艺与主线工艺相同。对于百善镇原造纸厂非正规填埋场治理工程,由于填埋面积不大,垃圾量相对较少,我们只采取土方(垃圾)开挖工程及外运处置工程(包含消纳),清理后场地由相应镇压政府统筹考虑使用。在处理过程中,我们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自主研发垃圾筛分设备,将陈腐垃圾物料分选出筛上物塑料及轻质物等,经过资源化处理可进行循环再利用,同时对筛下物腐殖土用于园林绿化,剩余筛下物碎石可用做回填处理等。实践证明,自主创新研发的垃圾筛分设备、垃圾筛分施工工艺技术不但改善了周围环境,消除环境污染及安全隐患,同时还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达到了治理目标;另外,研发废旧塑料垃圾再生颗粒利用技术工艺,建设塑料造粒厂。塑料塑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通过环保设备的处理,所排放的废弃均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实现资源再利用。在治理过程中,为保证不再给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在填埋场周边设置围档,确定作业范围,科学施工规划,避免二次污染。
通过对几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有几个成绩:一是大大改善了周边居住及投资环境;二是进一步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据统计,通过对四处非正规垃圾场的治理,共节省土地面积约12万平米;三是变废为宝,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零消纳”。
在建筑垃圾处理上我们创新的使用了新科技产品——“移动式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设备”,这个“庞然大物”也是首次在北京地区运用。它由移动颚式破碎机、移动反击式破碎机、移动式筛分机三台大型机械组成,每小时能消化200多吨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设备可使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达100%,同时,它还有占地小、移动快、运输易的特点。我们称之为移动式就地处理模式,不仅从源头上解决了建筑垃圾问题,还不再出现违规倾倒现象。
京北生态新城 环境文明典范
记者:“十二五”时期,昌平定位于“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昌平未来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要有城市承载力为支撑,未来五年城市管理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任主任:乘着“十二五”的东风,昌平现在处于建设的黄金时期。对于区市政市容委,“提升全区市政市容环境水平,改善城市运行质量”将是长期的工作主线。我们的工作思路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
一是高效有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昌平将加快构筑“两轴两带、三城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而要形成这样的产业带,昌平区内联外通的能力需要大幅提升,要进一步加大道路建设的工作力度,实现“六纵、八横、十一联络”路网建设规划的实施,加快推进全区重点抓好8个重点道路项目的建设,使主干路网实现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推动以旅游观光和生态保护为核心的京密引水渠南侧路、山前旅游休闲路及4条山区路的建设工作,完善山区路网,推动旅游和文化休闲产业发展。
二是努力提高城乡市容环境整体水平。昌平区环境建设确定了利用三年时间达到“京北生态新城,环境文明典范”的整治目标。为实现整治目标,并确定“第一年示范引领,初见成效,第二年重点塑造,整体提高,第三年整体推进,全面改观”为分期目标,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整治项目,有计划分区域实施整治工作。环境建设将紧紧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出行和市容环境的需求为重点,全面、深入、系统的从市容、设施、生态、秩序环境四方面推进。通过打造重点区域门户形象、改善重点大街街道立面、更新老旧城市家具、规范广告牌匾、设置便捷的市政设施、提升绿化美化水平、维护井然有序的秩序。我们的目标是干净美观、整洁舒适的市容环境;景观秀丽、生态宜人生态环境;高效完备、彰显文化的设施环境和井然有条、和谐有序的秩序环境。
三是不断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7.21”北京特大暴雨再次提醒城市运行保障的重要性。
首先是供气、供热、地下管线等城市生命线的维护和保障。近年来,加快推进供热资源整合,实施了供热管理体制改革,配合区相关单位启动了25万平方米既有节能建筑、70万平方米公共机构建筑供热计量改造项目,开展了既有二步、三步节能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工作。同时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工作,创新应用分布式变频二级泵技术,实现按需供热,降低了能耗,煤、水、电的单位能耗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新铺设燃气管线93.16公里,促进了燃气用户发展,全年新增燃气用户2万余户,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为我区保持良好空气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对城市公共设施应急指挥部现有救援设备进行摸底排查。此外,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周宣传活动,分别组织了燃气应急演练和供暖应急演练。
其次,要事先加大对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大力推进驻车换乘(P+R)停车场建设,加大对停车秩序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停车场经营企业准入机制,引导停车经营企业规范经营。另外,要通过提高信息化城市管理水平,初步建立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网格化“大城管”管理平台。
第三,通过完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回龙观、东小口两地区监督指挥调度分中心建设,新增城市信息化管理范围66.8平方公里、单元网格1767个;整合区内523路公安交通视频图像信息资源,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实现了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我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与市级平台对接,使城市信息化管理走在郊区前列。
到2015年,未来科技城和沙河大学城都将全面建成,北京科技商务区建设将初具规模,形成宜居宜业、体现世界城市最新发展的高端城市形象。昌平新城东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一河两岸、东西联动,旧城复兴、新区腾飞”,形成具有田园特色的现代都市风貌。
(责任编辑:黄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