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克拉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把正面情感传达给观众,当人们在欣赏我的作品时露出笑容,我就会觉得很开心。”所以美是一种具体的视觉感受,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满足,让人欣赏、享受、喜爱。教师对审美度的把握应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向往。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调动学生感官,提升感受力
美术谓之视觉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视觉形象性较强。在美术课堂中,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都是教师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好范例,如教学生《色彩的冷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冷暖色的差别,可以将室内的日光灯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皱纹纸包起来。打开红纸包着的灯,在一片红色中感受暖色带来的心理变化;打开蓝色的灯,体会冷色与暖色的不同之处。除了从视觉入手,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进行多感官的体会:用手触摸冰块,联想冷的颜色;听一支喜庆的秧歌曲,为曲子设计欢快、热烈的色彩。通过这众多感官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感受力,使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的色彩美产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二、弱化技能训练 突出学生审美体验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孩子。”孩子的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他们有着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即审美价值的最大特点就是天真、自由、浪漫、极富情趣。我们经常见到:孩子的画中,人比树高,太阳是绿色的……这是不符合常理的,但这恰恰能反映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回归孩子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的画画,画内心的感受和天性,才能显出儿童画的美学特征。
三、多思多想,培养理解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评价
审美培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体验和理解,是对艺术作品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这种理解大大不同于感受,但又以感受作为基础。因此在美术教材中安排有“欣赏评述”这一领域,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环节。但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又是有限的,老师因怎样引导学生去欣赏这些有着复杂绘画理念的作品。比如在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介绍画家凡.高。我们可以从学生普遍很熟悉的油画作品《星空》入手,先和学生一起用水粉进行简单的临摹。通过临摹体会其作品与以往学过的绘画方法有什么不同,接着试着猜想画家的创作动机,也可以畅想画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后,再讲述凡高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从体验入手而进行深入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从画家的角度去体会作品、体会生活,并且对这样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画家产生正确的审美评价。
四、培养学生超然的审美态度,保留儿童独有的个性
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所谓“纯洁”就是很少功利,现实的态
度,天然就是一种超脱审美的态度。我们应有意识的保护儿童的这种心态,不要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是现实的理解)灌输给孩子,不要让孩子学画画有压力,一定要达到某一个目标。当前素质教育应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我们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我们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們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地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尊重学生的审美观,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美术作品
别只看像不像,要看作品有没有童趣;别只看模仿能力,要看作品是否能表现儿童亲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别只看画面形象,要看作品是否有新意;别只看常见的技法是否熟练掌握,要看技法是否多样。
现在仍有很多人评价孩子作品只会拿客观事物去对照,以“像不像”为标准,认为一件作品所描绘、所表达的东西越逼真,与实物越像,就是一件好作品。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儿童就会产生盲从心理,把“像不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从而逐步丧失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也将在无形中消遁。
学生健康的成长需要丰富的事物滋养,在我们为成长准备的各种养分里,美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看见美、感受美、获得美,不一定要提笔作画,拍手作歌,单是眼睛会寻找美,内心能体会美,人生便处处是风景。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也许就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幸福生活。
一、调动学生感官,提升感受力
美术谓之视觉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视觉形象性较强。在美术课堂中,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都是教师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好范例,如教学生《色彩的冷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冷暖色的差别,可以将室内的日光灯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皱纹纸包起来。打开红纸包着的灯,在一片红色中感受暖色带来的心理变化;打开蓝色的灯,体会冷色与暖色的不同之处。除了从视觉入手,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进行多感官的体会:用手触摸冰块,联想冷的颜色;听一支喜庆的秧歌曲,为曲子设计欢快、热烈的色彩。通过这众多感官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感受力,使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的色彩美产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二、弱化技能训练 突出学生审美体验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孩子。”孩子的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他们有着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即审美价值的最大特点就是天真、自由、浪漫、极富情趣。我们经常见到:孩子的画中,人比树高,太阳是绿色的……这是不符合常理的,但这恰恰能反映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回归孩子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的画画,画内心的感受和天性,才能显出儿童画的美学特征。
三、多思多想,培养理解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评价
审美培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体验和理解,是对艺术作品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这种理解大大不同于感受,但又以感受作为基础。因此在美术教材中安排有“欣赏评述”这一领域,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环节。但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又是有限的,老师因怎样引导学生去欣赏这些有着复杂绘画理念的作品。比如在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介绍画家凡.高。我们可以从学生普遍很熟悉的油画作品《星空》入手,先和学生一起用水粉进行简单的临摹。通过临摹体会其作品与以往学过的绘画方法有什么不同,接着试着猜想画家的创作动机,也可以畅想画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后,再讲述凡高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从体验入手而进行深入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从画家的角度去体会作品、体会生活,并且对这样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画家产生正确的审美评价。
四、培养学生超然的审美态度,保留儿童独有的个性
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所谓“纯洁”就是很少功利,现实的态
度,天然就是一种超脱审美的态度。我们应有意识的保护儿童的这种心态,不要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是现实的理解)灌输给孩子,不要让孩子学画画有压力,一定要达到某一个目标。当前素质教育应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我们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我们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們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地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尊重学生的审美观,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美术作品
别只看像不像,要看作品有没有童趣;别只看模仿能力,要看作品是否能表现儿童亲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别只看画面形象,要看作品是否有新意;别只看常见的技法是否熟练掌握,要看技法是否多样。
现在仍有很多人评价孩子作品只会拿客观事物去对照,以“像不像”为标准,认为一件作品所描绘、所表达的东西越逼真,与实物越像,就是一件好作品。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儿童就会产生盲从心理,把“像不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从而逐步丧失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也将在无形中消遁。
学生健康的成长需要丰富的事物滋养,在我们为成长准备的各种养分里,美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看见美、感受美、获得美,不一定要提笔作画,拍手作歌,单是眼睛会寻找美,内心能体会美,人生便处处是风景。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也许就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