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复的同乡会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九月九日,在京台湾同胞召开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成立大会,出席者五百多人。
依在京老台胞何标先生的《北京台湾会馆史话》所述,北京沦陷后,台湾会馆出租给山西正记纸行。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成立后,因所得租金过低,同乡会有意将会馆收回自用,后经双方协商,纸行同意以实物(面粉)折合纸币交付租金。
之后两三年里,台湾省旅平同乡会的主要日常工作就是帮助台湾同胞返回光复后的家乡。他们与台湾省旅津同乡会联手,促成“绝大部分台胞安全返回故乡”。台湾著名的作家钟理和、雕塑家杨英风等也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段亲身经历。
百年后的修復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北平市和平解放。一九五〇年九月十二日,北京市市长聂荣臻签发颁布《北京市会馆财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各种会馆财产应由各该地旅京同乡组织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保管经理。一九五一年四月八日,台湾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筹备会“投票选举产生筹备会委员七人,舖房(会馆)出租每月收入除房地产税外,酌量缓急,救助同乡”。同年十月三十一日,北京市民政局在《调查台湾会馆报告》中指出:“台湾在京会馆仅有一处,座落在前外大蒋家胡同一百二十七号,共有房二十三间。现租与察省财经委会驻京销运处住用,每月租小米七百斤。”
一九五二年十月八日,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简称市房地局)向“北京台湾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发放房屋产权所有证。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文革”期间,在“左”的错误影响下,会馆被视为“封建残余”,北京台湾会馆也不能幸免,房产一度被接管,后交当地房管部门代管。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北京市政协正式恢复工作。台盟等界别的委员开始提案,建议北京台湾会馆归还台湾同胞。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崇文区房地局正式办理撤管手续。将北京台湾会馆交与台盟北京分部。因北京台湾会馆是在京台胞的公产,且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北京市台联)已于一九八一年成立,故台盟北京分部正式将北京台湾会馆产权移交给市台联。由于会馆已变成“大杂院”、房屋被用作企业职工宿舍,在京台胞中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又以提案方式推动腾退工作。整个院落全部腾空后,市政府拨专款支持对已破旧不堪的房屋进行整修。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八日,北京市台联隆重举行台湾会馆修复揭幕典礼。身为在京台胞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为台湾会馆题写馆名。
交流平台的拓展
北京台湾会馆的此次修缮,是在二〇〇六年以来前门地区整体改造下进行,周边荒废日久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一并修缮,作为台湾会馆配馆,使其占地面积从原来的五百平方米扩充达到四千平方米,包括台湾风情街、阿里山广场、台湾老街、主题购物城等,成为展示台湾文化及京台交流的新平台。
北京台湾会馆重张后的一大亮点是“中华魂,京台情”系列展览,内容包括“台湾会馆的变迁”、“在北京的台湾人”、“京台交流新篇章”、“美丽的宝岛台湾”四个单元,共展出照片四百余幅,实物、史料约一百一十件。尝试以丰富的文献、图片和实物来展示百年来台湾同胞在北京的生活历程与近年来京台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以期两岸人民能够更加深切地体味共同的文化渊源、心路和情感。正如连战在致辞中所表达的,“台湾在历史上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北京台湾会馆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论历史如何变化,共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都将烙刻在两岸民众心里。”
此外,依托北京台湾会馆而起的台湾文化商业街,也将在半年后正式开街。台湾文化商业街规划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有“海峡两岸创意产品交流区”、台湾特色餐饮、住宿等,“让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台湾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为两岸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就是我们的初衷”,北京市台联会长苏辉如是说。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九月九日,在京台湾同胞召开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成立大会,出席者五百多人。
依在京老台胞何标先生的《北京台湾会馆史话》所述,北京沦陷后,台湾会馆出租给山西正记纸行。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成立后,因所得租金过低,同乡会有意将会馆收回自用,后经双方协商,纸行同意以实物(面粉)折合纸币交付租金。
之后两三年里,台湾省旅平同乡会的主要日常工作就是帮助台湾同胞返回光复后的家乡。他们与台湾省旅津同乡会联手,促成“绝大部分台胞安全返回故乡”。台湾著名的作家钟理和、雕塑家杨英风等也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段亲身经历。
百年后的修復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北平市和平解放。一九五〇年九月十二日,北京市市长聂荣臻签发颁布《北京市会馆财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各种会馆财产应由各该地旅京同乡组织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保管经理。一九五一年四月八日,台湾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筹备会“投票选举产生筹备会委员七人,舖房(会馆)出租每月收入除房地产税外,酌量缓急,救助同乡”。同年十月三十一日,北京市民政局在《调查台湾会馆报告》中指出:“台湾在京会馆仅有一处,座落在前外大蒋家胡同一百二十七号,共有房二十三间。现租与察省财经委会驻京销运处住用,每月租小米七百斤。”
一九五二年十月八日,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简称市房地局)向“北京台湾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发放房屋产权所有证。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文革”期间,在“左”的错误影响下,会馆被视为“封建残余”,北京台湾会馆也不能幸免,房产一度被接管,后交当地房管部门代管。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北京市政协正式恢复工作。台盟等界别的委员开始提案,建议北京台湾会馆归还台湾同胞。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崇文区房地局正式办理撤管手续。将北京台湾会馆交与台盟北京分部。因北京台湾会馆是在京台胞的公产,且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北京市台联)已于一九八一年成立,故台盟北京分部正式将北京台湾会馆产权移交给市台联。由于会馆已变成“大杂院”、房屋被用作企业职工宿舍,在京台胞中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又以提案方式推动腾退工作。整个院落全部腾空后,市政府拨专款支持对已破旧不堪的房屋进行整修。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八日,北京市台联隆重举行台湾会馆修复揭幕典礼。身为在京台胞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为台湾会馆题写馆名。
交流平台的拓展
北京台湾会馆的此次修缮,是在二〇〇六年以来前门地区整体改造下进行,周边荒废日久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一并修缮,作为台湾会馆配馆,使其占地面积从原来的五百平方米扩充达到四千平方米,包括台湾风情街、阿里山广场、台湾老街、主题购物城等,成为展示台湾文化及京台交流的新平台。
北京台湾会馆重张后的一大亮点是“中华魂,京台情”系列展览,内容包括“台湾会馆的变迁”、“在北京的台湾人”、“京台交流新篇章”、“美丽的宝岛台湾”四个单元,共展出照片四百余幅,实物、史料约一百一十件。尝试以丰富的文献、图片和实物来展示百年来台湾同胞在北京的生活历程与近年来京台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以期两岸人民能够更加深切地体味共同的文化渊源、心路和情感。正如连战在致辞中所表达的,“台湾在历史上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北京台湾会馆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论历史如何变化,共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都将烙刻在两岸民众心里。”
此外,依托北京台湾会馆而起的台湾文化商业街,也将在半年后正式开街。台湾文化商业街规划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有“海峡两岸创意产品交流区”、台湾特色餐饮、住宿等,“让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台湾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为两岸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就是我们的初衷”,北京市台联会长苏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