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族手工艺生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河坡藏刀”,它以独特的手工艺文化内涵和鲜明的造型、装饰特征成为众多工艺品的佼佼者。本文通过对河坡藏刀的历史发展、造型、功能、装饰图案、纹样和方面浅析,试图探讨河坡手工艺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河坡藏刀;造型;功能;装饰;文化内
一、白玉河坡藏刀的历史
白玉县河坡,“坡 ”的藏语音译意思为 “转移的人群”, 而 “河”与 “霍”在四川汉话里正好谐音, 所以, 河坡并非为河边的坡坡的意思, 它实际上指的是 “被转移的霍尔部落” 。近年来河坡民族手工艺名气蜚声中外,被称为中国藏族手工艺之乡,产品多次获奖,多家新闻媒体都有专题报道,被定为四川省和甘孜州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基地。
河坡的传统手工艺历史非常久远,相传从唐朝松赞干布时期,藏王屯兵康区,不断向东南内地扩张起,这里就开始了刀枪、戈矛、弓箭等兵器的铸造。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康区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嘎拖寺在白玉河坡建成。为在教派的激烈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蔡巴.噶德公活佛七次赴内地,聘回了一批又一批汉区名匠,兴佛堂,塑佛像,刻经版,制佛具,这不但为白玉民族工艺注入新的技术内容,也拓宽了原材料门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政府出兵打箭炉(今康定),中央政权势力直接抵达雅砻江以东地区。雍正五年(1727年),清军大败和硕特部,统治范围扩大到整个康区,使康巴长期关闭之门得到了松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产品交换,云南的铜,四川的茶、棉、绸等源源而至,引发了康区农牧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兴趣。此时,已具有扎实基础的白玉民族工艺,为使其制品更多地进入商品交换领域,渐把注意力放在了日益所需的器具上。于是,清美绝伦的佛具,锋利华美的藏刀,结实漂亮的细绒毯子,清雕细刻的饰品,材坚质优的马具与日俱增,并竭力冲破地方性的狭窄市场界限,逐渐成为藏区重要佛具生产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清政府有针对性制定章程,其中强调:“不许禁止德格(时白玉为其所属)商人在清海西宁一带行商贸易”。并对拖欠款项、寄存货物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央政权的支持,为白玉民族工艺制品的流通打开了方便之门。到了岭国格萨尔王兴起时,这里的兵器铸造业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格萨尔王的东征西讨提供精良的武器。从那时起,河坡一带就有了“格萨尔王的兵器库”之称。
二、河坡藏刀的造型和种类
藏刀是藏族人民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藏刀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可以用来防身、分割食物,而且是一种精美的装饰品,一把好的藏刀其实就是一件富有民族风情的手工艺术品。
藏刀的种类式样很多,一般来讲,藏刀可分为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也可以分为男式藏刀和女式藏刀两类,男式藏刀一般粗犷、锋利,包括腰刀、吊刀、刺刀和匕首等;女式藏刀则小巧玲珑,显得比较秀气,仅有吊刀一种。
藏刀是古朴的、凝重的、厚实的,藏刀折射出来的是刀最本质的特性。藏刀基本上是由刀身、刀把和刀鞘三个部分组成的。藏刀的刀身是以好的钢材锻制而成,手工精心打制,磨后刀刃锋利,刀面寒光闪闪,藏刀刀把多用以牛角、牛骨或木材制成,较高档的刀把用银丝、铜丝等缠绕。刀鞘则更为讲究,较简单的有木鞘或皮套外,多数是包黄铜、白铜,甚至包白银、镀金等,上面刻有精美的飞禽走兽及花草等各种图案,有的还镶嵌各种宝石、彩石,显得华丽和富有,展示刀主人财力和品位的地方。刀鞘有吊刀、腰刀、刺刀鞘之分。
三、河坡藏刀的装饰图案与纹样
图案在藏区的广泛运用,人们自然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使用丰富的图案和纹样是河坡藏刀装饰的重要手段。在藏刀装饰图案中,据艺人曲登讲,用最多的是龙、凤、狮子、老虎、鼻兽以及吉祥八宝等。各种图案所表达的象征意义有所区别,但是基本的意义是英勇、吉祥、如意、辟邪、家庭和睦、不生病等等,这些带有美好祝愿的意義。饰有龙凤纹的藏刀、不仅是武器也是生活用具,所以藏族男女人人佩刀,不受等级观念的束缚。这些图案既来自于藏传佛教内容,也来自于民间文化;既有本民族独创的图案,也有来自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元素。
龙、凤是藏刀装饰中最主要的图案之一。藏族的龙既与疾病相关也是财富的象征。凤鸟,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凤“有相似性。它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鸟,而是神话思维的产物,是人类的想象。在藏族凤鸟创世神话中,凤鸟是天地的开辟者。它在藏族文化中是火与风的象征。
藏刀的刀鞘通体饰以各种各样纹样,几乎没有空白。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回旋纹、长城纹、点纹和绳纹。狗鼻子纹这种图案纹样,在藏区被称为“齐纳日莫”,意思是装饰之王,应用极其广泛。在藏区它是一个纯装饰,不带任何意义的图案。它变化较丰富,在藏刀中应用也很灵活多变,可以做图案的地纹,也可以单独装饰一面。
四、河坡藏刀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一个民族的物质特征与精神特征,是一个民族生产与社会的方式的统一体,也是一个民族与它民族区别的标志。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特征会逐渐弱化,而精神特征会逐渐强化。藏刀堪称物质与信仰的完美结合,离不开藏刀的藏族人因此把自己的宗教信仰也融入了其中,这种独特的信仰和深层的价值观念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
白玉县大多数藏族老百姓以信仰宁玛派为主。河坡之所以成为白玉县乃至整个藏区的手工业中心,溯本探源,无疑是与康巴第一座佛教寺庙--噶陀寺在河坡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关系。噶陀寺不仅促进了手工艺生产的发展,他们把佛教中的图案用于手工艺品装饰中,如藏刀刀鞘上八宝图。藏刀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物,它融入了藏族的传统精神文化。每当藏历年六月十号噶陀寺迎来莲花生大师节日的时候,以跳金刚舞来庆祝,其中有一节目叫正羌也就是刀舞,这里的刀象征着坚固锋利之智,可断除烦恼,除恶魔。把它作为一种降妖除妖的象征。
文化整合是民族文化变迁中的一种内在需要,它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通过文化整合来促使变迁的发生。在文化整合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异质文化在经过文化接触后能否产生一种同质的关系,即经过相互移入、吸收、渗透之后,达到一种适应状态。所以,这种整合必然最终朝着文化适应的方面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变迁,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刀具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藏刀的,因此藏刀作为艺术品的商品属性越来越突出,而其传统的实用价值却逐渐被人们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这门古老的手工渐渐流失,,有些精湛的技艺迄今已经无法再现。
结语
藏刀是藏族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文化功能的变迁从最初的割食和防身功能,到后来的装饰功能,最后突出发展为现代的工艺礼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藏刀在适应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演变。河坡藏刀的手工艺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手工艺文化内涵。无论是在文化展示上,抑或手工艺价值上都代表了藏民族特有的文化。
参考文献 :
[1] 《白玉县志》
[2]多加.藏刀金银器藏毯---特殊浓郁的民族手工艺品[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3,
[3] 王万宏.白玉藏刀手工艺文化研究.文艺争鸣[J].2009,(11)
[4]孙红岩.藏刀的文化功能研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
[5]杰当西饶嘉措,文群太。拉则、吉郭与臃肿--藏族的图案与标志之六[J].中国西藏,1983(3).
[6]岗钦.《雪域藏刀》.中国西藏,2004(3).
【关键词】:河坡藏刀;造型;功能;装饰;文化内
一、白玉河坡藏刀的历史
白玉县河坡,“坡 ”的藏语音译意思为 “转移的人群”, 而 “河”与 “霍”在四川汉话里正好谐音, 所以, 河坡并非为河边的坡坡的意思, 它实际上指的是 “被转移的霍尔部落” 。近年来河坡民族手工艺名气蜚声中外,被称为中国藏族手工艺之乡,产品多次获奖,多家新闻媒体都有专题报道,被定为四川省和甘孜州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基地。
河坡的传统手工艺历史非常久远,相传从唐朝松赞干布时期,藏王屯兵康区,不断向东南内地扩张起,这里就开始了刀枪、戈矛、弓箭等兵器的铸造。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康区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嘎拖寺在白玉河坡建成。为在教派的激烈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蔡巴.噶德公活佛七次赴内地,聘回了一批又一批汉区名匠,兴佛堂,塑佛像,刻经版,制佛具,这不但为白玉民族工艺注入新的技术内容,也拓宽了原材料门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政府出兵打箭炉(今康定),中央政权势力直接抵达雅砻江以东地区。雍正五年(1727年),清军大败和硕特部,统治范围扩大到整个康区,使康巴长期关闭之门得到了松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产品交换,云南的铜,四川的茶、棉、绸等源源而至,引发了康区农牧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兴趣。此时,已具有扎实基础的白玉民族工艺,为使其制品更多地进入商品交换领域,渐把注意力放在了日益所需的器具上。于是,清美绝伦的佛具,锋利华美的藏刀,结实漂亮的细绒毯子,清雕细刻的饰品,材坚质优的马具与日俱增,并竭力冲破地方性的狭窄市场界限,逐渐成为藏区重要佛具生产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清政府有针对性制定章程,其中强调:“不许禁止德格(时白玉为其所属)商人在清海西宁一带行商贸易”。并对拖欠款项、寄存货物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央政权的支持,为白玉民族工艺制品的流通打开了方便之门。到了岭国格萨尔王兴起时,这里的兵器铸造业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格萨尔王的东征西讨提供精良的武器。从那时起,河坡一带就有了“格萨尔王的兵器库”之称。
二、河坡藏刀的造型和种类
藏刀是藏族人民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藏刀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可以用来防身、分割食物,而且是一种精美的装饰品,一把好的藏刀其实就是一件富有民族风情的手工艺术品。
藏刀的种类式样很多,一般来讲,藏刀可分为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也可以分为男式藏刀和女式藏刀两类,男式藏刀一般粗犷、锋利,包括腰刀、吊刀、刺刀和匕首等;女式藏刀则小巧玲珑,显得比较秀气,仅有吊刀一种。
藏刀是古朴的、凝重的、厚实的,藏刀折射出来的是刀最本质的特性。藏刀基本上是由刀身、刀把和刀鞘三个部分组成的。藏刀的刀身是以好的钢材锻制而成,手工精心打制,磨后刀刃锋利,刀面寒光闪闪,藏刀刀把多用以牛角、牛骨或木材制成,较高档的刀把用银丝、铜丝等缠绕。刀鞘则更为讲究,较简单的有木鞘或皮套外,多数是包黄铜、白铜,甚至包白银、镀金等,上面刻有精美的飞禽走兽及花草等各种图案,有的还镶嵌各种宝石、彩石,显得华丽和富有,展示刀主人财力和品位的地方。刀鞘有吊刀、腰刀、刺刀鞘之分。
三、河坡藏刀的装饰图案与纹样
图案在藏区的广泛运用,人们自然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使用丰富的图案和纹样是河坡藏刀装饰的重要手段。在藏刀装饰图案中,据艺人曲登讲,用最多的是龙、凤、狮子、老虎、鼻兽以及吉祥八宝等。各种图案所表达的象征意义有所区别,但是基本的意义是英勇、吉祥、如意、辟邪、家庭和睦、不生病等等,这些带有美好祝愿的意義。饰有龙凤纹的藏刀、不仅是武器也是生活用具,所以藏族男女人人佩刀,不受等级观念的束缚。这些图案既来自于藏传佛教内容,也来自于民间文化;既有本民族独创的图案,也有来自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元素。
龙、凤是藏刀装饰中最主要的图案之一。藏族的龙既与疾病相关也是财富的象征。凤鸟,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凤“有相似性。它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鸟,而是神话思维的产物,是人类的想象。在藏族凤鸟创世神话中,凤鸟是天地的开辟者。它在藏族文化中是火与风的象征。
藏刀的刀鞘通体饰以各种各样纹样,几乎没有空白。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回旋纹、长城纹、点纹和绳纹。狗鼻子纹这种图案纹样,在藏区被称为“齐纳日莫”,意思是装饰之王,应用极其广泛。在藏区它是一个纯装饰,不带任何意义的图案。它变化较丰富,在藏刀中应用也很灵活多变,可以做图案的地纹,也可以单独装饰一面。
四、河坡藏刀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一个民族的物质特征与精神特征,是一个民族生产与社会的方式的统一体,也是一个民族与它民族区别的标志。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特征会逐渐弱化,而精神特征会逐渐强化。藏刀堪称物质与信仰的完美结合,离不开藏刀的藏族人因此把自己的宗教信仰也融入了其中,这种独特的信仰和深层的价值观念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
白玉县大多数藏族老百姓以信仰宁玛派为主。河坡之所以成为白玉县乃至整个藏区的手工业中心,溯本探源,无疑是与康巴第一座佛教寺庙--噶陀寺在河坡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关系。噶陀寺不仅促进了手工艺生产的发展,他们把佛教中的图案用于手工艺品装饰中,如藏刀刀鞘上八宝图。藏刀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物,它融入了藏族的传统精神文化。每当藏历年六月十号噶陀寺迎来莲花生大师节日的时候,以跳金刚舞来庆祝,其中有一节目叫正羌也就是刀舞,这里的刀象征着坚固锋利之智,可断除烦恼,除恶魔。把它作为一种降妖除妖的象征。
文化整合是民族文化变迁中的一种内在需要,它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通过文化整合来促使变迁的发生。在文化整合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异质文化在经过文化接触后能否产生一种同质的关系,即经过相互移入、吸收、渗透之后,达到一种适应状态。所以,这种整合必然最终朝着文化适应的方面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变迁,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刀具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藏刀的,因此藏刀作为艺术品的商品属性越来越突出,而其传统的实用价值却逐渐被人们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这门古老的手工渐渐流失,,有些精湛的技艺迄今已经无法再现。
结语
藏刀是藏族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文化功能的变迁从最初的割食和防身功能,到后来的装饰功能,最后突出发展为现代的工艺礼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藏刀在适应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演变。河坡藏刀的手工艺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手工艺文化内涵。无论是在文化展示上,抑或手工艺价值上都代表了藏民族特有的文化。
参考文献 :
[1] 《白玉县志》
[2]多加.藏刀金银器藏毯---特殊浓郁的民族手工艺品[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3,
[3] 王万宏.白玉藏刀手工艺文化研究.文艺争鸣[J].2009,(11)
[4]孙红岩.藏刀的文化功能研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
[5]杰当西饶嘉措,文群太。拉则、吉郭与臃肿--藏族的图案与标志之六[J].中国西藏,1983(3).
[6]岗钦.《雪域藏刀》.中国西藏,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