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目前养老服务的社会化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仍然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传统家庭养老在如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形势下的社区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未来养老问题的关键。本文以英国的社区照顾基本模式为参照,在对其全面系统的梳理后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借鉴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借鉴
一、英国社区照顾的发展历程
英国的社区照顾首先产生于“院舍照顾”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二战以后出现的“反院舍化”运动正是是社区照顾产生的导火线。“院舍照顾”通常以方便管理为主,将需要得到社会照顾的对象进行集中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孤儿院、敬老院、精神病院等。在这种照顾模式下被照顾者长久地被集中在院舍里,失去了同外界交流沟通的一个机会,而长期生活在这种不正常的氛围里,会让他们过分依赖他人,并慢慢地丢掉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通常情况下院舍照顾的对象众多,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又存在着严重的主观性,所以很难对每一位受助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照顾,因此也就很难做到使被照顾对象重新学习生活技能并积极的再次融入社会,正是“院舍照顾”在运行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弊端,使人们不得不再次积极探求用一种新的方法对社会中需要救助的对象进行救助。
在这之后便是“正常化”运动和公民权利的兴起。“正常化”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尔芬伯格提出的,之后英国学者沃克等人在对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后发现,这个概念可以被用于所有被照顾对象的身上,因为它规定了个体在被照顾过程中的权利:根据具体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尽量过上常人的生活。“正常化”运动的兴起使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组织开始积极转变在社会救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遵从的救助理论,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的福利院舍与被照料者的生活脱离,脱离受助者所生活的社区而把他们置于一种非正常的环境中,使他们失去了与正常人进行交往并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从而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严重社会后果,崇尚人权的英国社会便发出了“让住院者回归社区”的呼声,让服务对象尽量在家里或者社区中进行正常的生活,并且积极维护他们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
在随后的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社会福利主义的兴起,西方国家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而英国政府当初更是提供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计划,并且积极从一些法律和制度方面保障这些计划的实施。如英国在1965年对1946年的社会保障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通过了新的《社会保障法》,在1975年又对社会保障金的缴纳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特别是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进一步采取新经济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减少了对家庭和失业的补贴,从而集中优势社会资源真正去解决一些有需求的救助对象,并使救助者在受助过程中积极融入社会。
二、英国社区照顾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的启示
(一)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发展
社区照顾主要是照顾老年人的生理和一些精神上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老人的生活需求应提供不同的服务类型,只有立足于不同老人的特殊需要提供有针对化的服务,才能更好的节约社区资源,促进居家养老模式的顺利建设和健康发展,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过程中,首先便是对服务对象做出明确划分,确保资源的集中利用。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力量参与制度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拥有不少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通过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科学利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了解社区养老服务在供求方面的变化,从而合理应对供求冲突,做到供求彼此协调。同时应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居家养老服务团体,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社工和服务者,提高居家养老专业工作者的数量。社区应该将主修社会工作专业、老年护理专业、管理管理专业的学生纳入其中,科学安排居家养老的岗位,从具体需要出发根据一定的比重来安排专业工作者。
(三)充分有效的调动社区力量的参与
家庭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最主要的一个平台,势必会发挥重大作用,而家庭职能的发挥也必然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参与。家庭应首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社区建立动态联系机制,例如对于目前家中尚无年龄较大的老人,家中成员可以通过社区服务这一平台给那些有多个老人或者特殊情况的老人以物质上或者生活服务上的帮助;而对于家中有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家庭成员可以寻求社区工作者的协助,通过定期探访定期检查或者提供特殊陪护等,帮助这类家庭缓解在赡养特殊老人方面的困难等。
(四)整合现有社区医疗资源
对于社区医疗资源的提供,应充分建立一种家庭档案,将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统一登记造册,清楚了解各个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对于那些有慢性疾病并且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应提供一种上门诊疗服务,而对于普通的没有重大疾病的老人应该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确保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并将社区内各个医疗点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累及跟进制度和定区域负责机制,使每一个医疗点都可以最有效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并且通过将社区的基础医疗资源与专业大型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在社区医院无法提供专业诊疗时就送往大医院进行治疗,在大医院完成主要治疗需要进行一些康复新治疗时再转入社区进行治疗,从而真正提高我们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居民生活的质量。
三、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到以社区居家养老为重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它是区别于传统家庭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方式。要想解决国内日益明显的养老服务问题,从根本上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就要全面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根据政府为主导、政策为支持、社会投入、市场带动的理念,慢慢形成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持、社区为主导的养老服务结构。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出台和落实各种政策促进其发展,吸引个人和组织进行投资,给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核心,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全方位养老体系,满足多数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Lester PaHDtt.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M].London:Routledge,2003:90—92.
[2]张萍.塘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A.Pavey,D.Pstsios.Formal and informal Community Care to Older Adul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1999,20(3):271-299.
[4]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一“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J].人口与经济,1999(2):58—64,17.
[5]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论坛,2000(3):59—60,68.
[6]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蘇商论,2007(12):146—148.
作者简介
孙乔(1994-),女,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研究生。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
关键词: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借鉴
一、英国社区照顾的发展历程
英国的社区照顾首先产生于“院舍照顾”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二战以后出现的“反院舍化”运动正是是社区照顾产生的导火线。“院舍照顾”通常以方便管理为主,将需要得到社会照顾的对象进行集中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孤儿院、敬老院、精神病院等。在这种照顾模式下被照顾者长久地被集中在院舍里,失去了同外界交流沟通的一个机会,而长期生活在这种不正常的氛围里,会让他们过分依赖他人,并慢慢地丢掉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通常情况下院舍照顾的对象众多,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又存在着严重的主观性,所以很难对每一位受助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照顾,因此也就很难做到使被照顾对象重新学习生活技能并积极的再次融入社会,正是“院舍照顾”在运行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弊端,使人们不得不再次积极探求用一种新的方法对社会中需要救助的对象进行救助。
在这之后便是“正常化”运动和公民权利的兴起。“正常化”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尔芬伯格提出的,之后英国学者沃克等人在对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后发现,这个概念可以被用于所有被照顾对象的身上,因为它规定了个体在被照顾过程中的权利:根据具体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尽量过上常人的生活。“正常化”运动的兴起使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组织开始积极转变在社会救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遵从的救助理论,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的福利院舍与被照料者的生活脱离,脱离受助者所生活的社区而把他们置于一种非正常的环境中,使他们失去了与正常人进行交往并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从而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严重社会后果,崇尚人权的英国社会便发出了“让住院者回归社区”的呼声,让服务对象尽量在家里或者社区中进行正常的生活,并且积极维护他们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
在随后的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社会福利主义的兴起,西方国家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而英国政府当初更是提供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计划,并且积极从一些法律和制度方面保障这些计划的实施。如英国在1965年对1946年的社会保障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通过了新的《社会保障法》,在1975年又对社会保障金的缴纳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特别是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进一步采取新经济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减少了对家庭和失业的补贴,从而集中优势社会资源真正去解决一些有需求的救助对象,并使救助者在受助过程中积极融入社会。
二、英国社区照顾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的启示
(一)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发展
社区照顾主要是照顾老年人的生理和一些精神上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老人的生活需求应提供不同的服务类型,只有立足于不同老人的特殊需要提供有针对化的服务,才能更好的节约社区资源,促进居家养老模式的顺利建设和健康发展,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过程中,首先便是对服务对象做出明确划分,确保资源的集中利用。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力量参与制度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拥有不少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通过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科学利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了解社区养老服务在供求方面的变化,从而合理应对供求冲突,做到供求彼此协调。同时应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居家养老服务团体,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社工和服务者,提高居家养老专业工作者的数量。社区应该将主修社会工作专业、老年护理专业、管理管理专业的学生纳入其中,科学安排居家养老的岗位,从具体需要出发根据一定的比重来安排专业工作者。
(三)充分有效的调动社区力量的参与
家庭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最主要的一个平台,势必会发挥重大作用,而家庭职能的发挥也必然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参与。家庭应首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社区建立动态联系机制,例如对于目前家中尚无年龄较大的老人,家中成员可以通过社区服务这一平台给那些有多个老人或者特殊情况的老人以物质上或者生活服务上的帮助;而对于家中有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家庭成员可以寻求社区工作者的协助,通过定期探访定期检查或者提供特殊陪护等,帮助这类家庭缓解在赡养特殊老人方面的困难等。
(四)整合现有社区医疗资源
对于社区医疗资源的提供,应充分建立一种家庭档案,将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统一登记造册,清楚了解各个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对于那些有慢性疾病并且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应提供一种上门诊疗服务,而对于普通的没有重大疾病的老人应该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确保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并将社区内各个医疗点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累及跟进制度和定区域负责机制,使每一个医疗点都可以最有效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并且通过将社区的基础医疗资源与专业大型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在社区医院无法提供专业诊疗时就送往大医院进行治疗,在大医院完成主要治疗需要进行一些康复新治疗时再转入社区进行治疗,从而真正提高我们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居民生活的质量。
三、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到以社区居家养老为重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它是区别于传统家庭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方式。要想解决国内日益明显的养老服务问题,从根本上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就要全面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根据政府为主导、政策为支持、社会投入、市场带动的理念,慢慢形成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持、社区为主导的养老服务结构。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出台和落实各种政策促进其发展,吸引个人和组织进行投资,给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核心,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全方位养老体系,满足多数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Lester PaHDtt.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M].London:Routledge,2003:90—92.
[2]张萍.塘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A.Pavey,D.Pstsios.Formal and informal Community Care to Older Adul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1999,20(3):271-299.
[4]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一“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J].人口与经济,1999(2):58—64,17.
[5]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论坛,2000(3):59—60,68.
[6]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蘇商论,2007(12):146—148.
作者简介
孙乔(1994-),女,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研究生。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