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代人类应用原始的生物技术进行酿酒、造醋以及发酵食品,到现在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医疗制药、营养保健、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生物与人们的生活正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要将教学生活化。在各个版本的新教材编写中,编者都努力体现了这一理念,因此一线教师更应该将教学生活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现联系笔者近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如何实现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 走进生活,重视教学素材的积累
过去很多教师认为教学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够了,但是想做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就要求教师要真正走进生活,同时注意做好教学素材的积累。在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图书馆、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将看到的与教学相关的素材及时记录下来,并根据使用的目的经常整理。例如,在电脑中建立专门的教学素材库,按模块、章、节的层次对收集到的教学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以便在备课时可以信手拈来,方便使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教师只有在平时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才能把一堂课上得更加生动精彩、贴近生活。
2 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
2.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反馈,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因此,教师如果能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入到课堂上,将学生生活与生物学习之间联系起来,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知不觉地进入生物学习的世界。
例如,在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带盐味的瓜子等的时候,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为什么会感觉干涩?在做凉拌黄瓜的时候,只是加入糖、盐等调味品,并没有加入水,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为什么碗里会出现很多水?为什么把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后会变硬挺?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兴趣和主动性。
2.2 用来源于生活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变具体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高中生物知识有许多比较抽象、深奥,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适当的已知生活体验,形成巧妙的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上“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别ATP、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能源物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ATP比喻为货币,因为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能被直接利用,就像货币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流通使用;糖类和脂肪储存着大量能量,又不能被直接利用,可将其比喻为存折,在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将蛋白质比作房子、汽车等固定资产,—般情况下不兑换成货币使用。通过这些比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区别出这些不同的能源物质,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2.3 学以致用,让理论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教学大都侧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应用于生活实践,那么教学明显是失败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完“细胞呼吸”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问题:制作创可贴的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为什么要及时松土?为什么要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而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何经常会出现肌肉酸胀乏力?学生对这些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很感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4 融入社会,重视与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
在现代社会中,生物学已经渗入到社会的许多领域,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也越来越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而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中也专门设计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介绍了医院里的检验师、育种工作者、景观设计师等各种职业的具体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明确所学知识在该职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各种职业,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所学育种知识对“育种工作者”这一职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式等进行介绍,既让学生对该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
3 拓展兴趣,开发贴近生活的生物校本课程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教师应该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习一些在生活中有实用价值而在教材中未提及的知识,并了解目前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各领域发挥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笔者开发的《生物·生活》校本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营养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二部分介绍了常见疾病的防治,使学生能够远离疾病,保持健康;第三部分介绍了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为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第四部分则带领学生走近自然界,了解奇妙的生物世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和价值,让生物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要将教学生活化。在各个版本的新教材编写中,编者都努力体现了这一理念,因此一线教师更应该将教学生活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现联系笔者近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如何实现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 走进生活,重视教学素材的积累
过去很多教师认为教学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够了,但是想做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就要求教师要真正走进生活,同时注意做好教学素材的积累。在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图书馆、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将看到的与教学相关的素材及时记录下来,并根据使用的目的经常整理。例如,在电脑中建立专门的教学素材库,按模块、章、节的层次对收集到的教学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以便在备课时可以信手拈来,方便使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教师只有在平时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才能把一堂课上得更加生动精彩、贴近生活。
2 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
2.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反馈,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因此,教师如果能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入到课堂上,将学生生活与生物学习之间联系起来,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知不觉地进入生物学习的世界。
例如,在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带盐味的瓜子等的时候,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为什么会感觉干涩?在做凉拌黄瓜的时候,只是加入糖、盐等调味品,并没有加入水,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为什么碗里会出现很多水?为什么把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后会变硬挺?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兴趣和主动性。
2.2 用来源于生活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变具体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高中生物知识有许多比较抽象、深奥,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适当的已知生活体验,形成巧妙的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上“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别ATP、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能源物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ATP比喻为货币,因为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能被直接利用,就像货币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流通使用;糖类和脂肪储存着大量能量,又不能被直接利用,可将其比喻为存折,在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将蛋白质比作房子、汽车等固定资产,—般情况下不兑换成货币使用。通过这些比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区别出这些不同的能源物质,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2.3 学以致用,让理论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教学大都侧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应用于生活实践,那么教学明显是失败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完“细胞呼吸”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问题:制作创可贴的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为什么要及时松土?为什么要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而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何经常会出现肌肉酸胀乏力?学生对这些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很感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4 融入社会,重视与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
在现代社会中,生物学已经渗入到社会的许多领域,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也越来越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而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中也专门设计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介绍了医院里的检验师、育种工作者、景观设计师等各种职业的具体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明确所学知识在该职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各种职业,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所学育种知识对“育种工作者”这一职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式等进行介绍,既让学生对该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
3 拓展兴趣,开发贴近生活的生物校本课程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教师应该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习一些在生活中有实用价值而在教材中未提及的知识,并了解目前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各领域发挥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笔者开发的《生物·生活》校本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营养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二部分介绍了常见疾病的防治,使学生能够远离疾病,保持健康;第三部分介绍了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为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第四部分则带领学生走近自然界,了解奇妙的生物世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和价值,让生物教学真正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