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连续16年持续发展的英国经济,噩梦般的“英国病”正在伦敦上空徘徊
如今英国伦敦街头叫卖得最热火的午餐,莫过于取名为“信用危机午餐”的份饭了。急剧的信用收缩,让这份午餐价格相对便宜,于是博得人气,购者如云。但说句实在话,现在还真不是拿英国经济开玩笑的时候,现实已经非常的恐怖。
在今天的伦敦街头,我们已经找不到引进外资的势头,看不到积极的松绑政策,更看不到能高达33倍的金融杠杆发挥出威力,那金光灿烂的金融帝国形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妙英国”的赞词,那种重新让大英帝国复活的陶醉感,也已经飞到九霄云外。
巨额的财政负担,带来对英镑的不信,接着便是猛抛英镑。从汇率上看,英镑兑美元已经回到23年前的水平,处于极度低廉的状况。英格兰银行(BOE)自1694年创立以来,实施过的最低利率是1.0%,现在英国的利率就固定在这个水平上。国家希望进一步放松货币投放量。英国的GDP增长率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深深地沉在水面下,经济收缩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如果按年率换算的话,其增长率要低于欧元经济圈。
从平均股价指数上看,英国已经回落到1年前的6成左右的水平。对比一下英国FTSE100与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会发现两者惊人地相似,这并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资本市场,归结于过剩流动伴随的金融信用的扩张与收缩,把问题全部推给资金过剩招致住宅泡沫发生与崩溃,结构上的原因让金融危机更加深刻。从这里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是美英两国共同作为“主犯”造成的恶果。
投资资金能够全部流淌到美国,由产油国、新兴国及基金等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来支撑美国极端的经常赤字,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金融循环系统。让这个全球化的金融系统能够运动起来、发挥作用的,不是别人,正是英国。伦敦城具有长年的历史背景,在这里汇集的巨额石油货币、欧洲对冲资金,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纽约华尔街,这个资金流在现今的金融危机中,开始因为信用收缩而开始向投资国反方向流动了。
并购带来巨额损失
在英国金融机关中受损失最大的就是RBS(苏格兰皇家银行),其2008年的全年决算结果为损失280亿英镑,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赤字。该银行的赤字致使英国国家两次投入200亿英镑的国家资金,让国家持有的RBS股份从58%上升到70%。RBS成为实质上的国有银行的重要原因,在于该行实施的并购战略出了问题。
引爆的原因在于对荷兰银行ABN阿姆罗的并购。由于这次并购让苏格兰皇家银行背上了比英国GDP(2.5万亿美元)还要高的2.8万亿美元问题资产及负债,当然其中包含有美国的不良资产。
汤姆·玛奇洛布——前苏格兰皇家银行行长在2月10日说:“(2007年)我们在股价最高的时候,花100亿英镑购买了ABN阿姆罗。这个选择是个巨大错误。我们花钱购买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结果要接受国家的救济,我们应该向国家道歉。”他在英国下院财务委员会上谢罪说。
今年英格兰皇家银行不能回收的债权比想象的又多出了50%,英国经济所面临的危机,比美国政府住宅金融机关(GSE)的房地美和房利美要更加深刻。
英格兰皇家银行(RBS)及罗伊斯TSB在讨要国家资金时候,巴克莱银行一直拒绝使用国税。他们没有为了强化自己的收支表而去唐宁街讨要国家投资,而是去中东寻找新的投资家。在其他银行尽可能远离投资银行业务的时候,他们去购买了美国雷曼兄弟的北美投资银行部门。
巴克莱银行CEO约翰·巴利在强调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去海外开展业务的优点时,没有任何顾忌。他能这样说有他的道理。2月9日在发表2008年全年决算结果时,该银行在市场交易部门的损失很大,但通过并购带来的利润基本上弥补了亏损,最终的利润减少额和上一年相比只有1%。
巴利CEO虽然能强调该银行“在收益方面的稳健”,但潜在的损失在扩大,要填补这个损失,该行并没有足够的资本。他强调的收益能力随着今后风险负担的增加,并不能太多地抵消其他方面的损失。巴克莱银行想要走出一条与其他银行不一样的路来,并非易事。
期待住宅市场的恢复尚路途遥远。战后发生了4次住宅泡沫,但本次受到的打击最大。英国本来就与美国不一样,这里的新住宅市场较小,代表性的住宅价格指数已经比名义上的GDP增长率高出了许多。
另一方面,英国与美国一样,为了搞活住宅金融,同时也为了让住宅资产价格上升,使用了通过抵押住宅来向银行贷款,又通过提升住宅租赁价格,来偿还银行贷款。英国使用这个制度的人相当的多,曾几何时投资资金开始向住宅贷款市场大量流入,将住宅价格提升了起来。
资金回收银行的设立增加了财政负担
英格兰皇家银行在1月19日发表了第二份金融稳定化对策。①向金融机关缴纳一定保证费以后,如果损失继续膨胀,英国财务部将提供9成的风险保证(APS);②英格兰皇家银行建立能够收购公司债、CP、信用贷款、一部分资产担保证券(ABS)等价值500亿英镑的制度(APF);③对ABS提供保证。
此次对策没有像去年10月实施的第一份金融对策(国家提供370亿英镑的公共资金)那样,而是准备出了对不良债权的处理方法,从这点上说可以认为是意义重大。但有多少时效性,市场上持疑问的人很多。特别是第一项中谈到的APS,到底保证金是多少这点并不清楚。过去曾经设想过组建专门收购不良资产的专业银行,但和美国一样,因为财政负担过大,计划未能进入制定状态。
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影响着实体经济,由于市场信用出现了收缩,金融机关不愿意将贷款发放出去,企业投资愿望减退,雇佣开始缩小,这些带来的是失业率的上升及消费市场的冷却。如果有效需求下降,企业倒产增多,信用将会进一步收缩,英国经济陷入到恶化的螺旋之中,而更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及减税、出动国家财政等愈发不可或缺。去年12月,英国就限时将附加价值税从17.5%调整到了15%。
这一系列措施所需的财政,是通过增加发行英国债来解决的,据大通摩根银行的测算,09年英国债的发行额为1460亿英镑,是前年的2.5倍。英国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在2009年上升到了8.8%,比前一年(2008年为4.6%)增加了将近一倍。在全世界国债发行进入热潮时,消化如此多的英国债实在困难。
而在整个英国债中,1/3属于外国投资家保有,他们在长期利率上升(额面价值下跌)的时候,很有可能卖掉英国债。
最大的悬案可能是AAA级别的英国评级机关有可能被降级。BOE总裁马文·金就谈到有可能由于国债消化不良,需要用非传统手段来推销国债。此时不仅对发行量要有所限制,在发行的体制上不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会加速财政的恶化。
市场上的相关人员认为,如果把英国债的级别向下调整,这将给世界金融带来极大的影响,后果难以想象。英国的“最后一张王牌”便是那里的金融中心地位。金融占了该国GDP的3成,而在这方面的问题,最让英国头痛。如果财政恶化、利率下调、英镑贬值,英国只能放弃印有女王陛下头像的英镑,成为已经有16国参加的欧元集团中的一员。看看英镑汇率,现在无论是兑美元还是欧元、兑日元都属于史无前例的贬值状态。
美国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在1月说:“英国金融已经混沌不堪,北海石油今后也会进入枯竭。英国已经没有能够推销的东西,不是个可以投资的国家。”他准备销售手中的英国的资产。1992年引发英镑危机的正是罗杰斯的同僚乔治·索罗斯。抛售英镑已经迫在眉睫。
唯一还能给人以希望的便是3年后的伦敦奥运会了。其经济效果大概为210亿英镑(罗伊斯TSB测算),但这连补偿英格兰皇家银行的最终损失中的零头都不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多数英国人体验过的“英国病”,其脚步声又一次回到了英国人耳旁。
(原载2009年2月21日《东洋经济周刊》,陈言翻译)
如今英国伦敦街头叫卖得最热火的午餐,莫过于取名为“信用危机午餐”的份饭了。急剧的信用收缩,让这份午餐价格相对便宜,于是博得人气,购者如云。但说句实在话,现在还真不是拿英国经济开玩笑的时候,现实已经非常的恐怖。
在今天的伦敦街头,我们已经找不到引进外资的势头,看不到积极的松绑政策,更看不到能高达33倍的金融杠杆发挥出威力,那金光灿烂的金融帝国形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妙英国”的赞词,那种重新让大英帝国复活的陶醉感,也已经飞到九霄云外。
巨额的财政负担,带来对英镑的不信,接着便是猛抛英镑。从汇率上看,英镑兑美元已经回到23年前的水平,处于极度低廉的状况。英格兰银行(BOE)自1694年创立以来,实施过的最低利率是1.0%,现在英国的利率就固定在这个水平上。国家希望进一步放松货币投放量。英国的GDP增长率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深深地沉在水面下,经济收缩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如果按年率换算的话,其增长率要低于欧元经济圈。
从平均股价指数上看,英国已经回落到1年前的6成左右的水平。对比一下英国FTSE100与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会发现两者惊人地相似,这并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资本市场,归结于过剩流动伴随的金融信用的扩张与收缩,把问题全部推给资金过剩招致住宅泡沫发生与崩溃,结构上的原因让金融危机更加深刻。从这里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是美英两国共同作为“主犯”造成的恶果。
投资资金能够全部流淌到美国,由产油国、新兴国及基金等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来支撑美国极端的经常赤字,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金融循环系统。让这个全球化的金融系统能够运动起来、发挥作用的,不是别人,正是英国。伦敦城具有长年的历史背景,在这里汇集的巨额石油货币、欧洲对冲资金,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纽约华尔街,这个资金流在现今的金融危机中,开始因为信用收缩而开始向投资国反方向流动了。
并购带来巨额损失
在英国金融机关中受损失最大的就是RBS(苏格兰皇家银行),其2008年的全年决算结果为损失280亿英镑,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赤字。该银行的赤字致使英国国家两次投入200亿英镑的国家资金,让国家持有的RBS股份从58%上升到70%。RBS成为实质上的国有银行的重要原因,在于该行实施的并购战略出了问题。
引爆的原因在于对荷兰银行ABN阿姆罗的并购。由于这次并购让苏格兰皇家银行背上了比英国GDP(2.5万亿美元)还要高的2.8万亿美元问题资产及负债,当然其中包含有美国的不良资产。
汤姆·玛奇洛布——前苏格兰皇家银行行长在2月10日说:“(2007年)我们在股价最高的时候,花100亿英镑购买了ABN阿姆罗。这个选择是个巨大错误。我们花钱购买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结果要接受国家的救济,我们应该向国家道歉。”他在英国下院财务委员会上谢罪说。
今年英格兰皇家银行不能回收的债权比想象的又多出了50%,英国经济所面临的危机,比美国政府住宅金融机关(GSE)的房地美和房利美要更加深刻。
英格兰皇家银行(RBS)及罗伊斯TSB在讨要国家资金时候,巴克莱银行一直拒绝使用国税。他们没有为了强化自己的收支表而去唐宁街讨要国家投资,而是去中东寻找新的投资家。在其他银行尽可能远离投资银行业务的时候,他们去购买了美国雷曼兄弟的北美投资银行部门。
巴克莱银行CEO约翰·巴利在强调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去海外开展业务的优点时,没有任何顾忌。他能这样说有他的道理。2月9日在发表2008年全年决算结果时,该银行在市场交易部门的损失很大,但通过并购带来的利润基本上弥补了亏损,最终的利润减少额和上一年相比只有1%。
巴利CEO虽然能强调该银行“在收益方面的稳健”,但潜在的损失在扩大,要填补这个损失,该行并没有足够的资本。他强调的收益能力随着今后风险负担的增加,并不能太多地抵消其他方面的损失。巴克莱银行想要走出一条与其他银行不一样的路来,并非易事。
期待住宅市场的恢复尚路途遥远。战后发生了4次住宅泡沫,但本次受到的打击最大。英国本来就与美国不一样,这里的新住宅市场较小,代表性的住宅价格指数已经比名义上的GDP增长率高出了许多。
另一方面,英国与美国一样,为了搞活住宅金融,同时也为了让住宅资产价格上升,使用了通过抵押住宅来向银行贷款,又通过提升住宅租赁价格,来偿还银行贷款。英国使用这个制度的人相当的多,曾几何时投资资金开始向住宅贷款市场大量流入,将住宅价格提升了起来。
资金回收银行的设立增加了财政负担
英格兰皇家银行在1月19日发表了第二份金融稳定化对策。①向金融机关缴纳一定保证费以后,如果损失继续膨胀,英国财务部将提供9成的风险保证(APS);②英格兰皇家银行建立能够收购公司债、CP、信用贷款、一部分资产担保证券(ABS)等价值500亿英镑的制度(APF);③对ABS提供保证。
此次对策没有像去年10月实施的第一份金融对策(国家提供370亿英镑的公共资金)那样,而是准备出了对不良债权的处理方法,从这点上说可以认为是意义重大。但有多少时效性,市场上持疑问的人很多。特别是第一项中谈到的APS,到底保证金是多少这点并不清楚。过去曾经设想过组建专门收购不良资产的专业银行,但和美国一样,因为财政负担过大,计划未能进入制定状态。
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影响着实体经济,由于市场信用出现了收缩,金融机关不愿意将贷款发放出去,企业投资愿望减退,雇佣开始缩小,这些带来的是失业率的上升及消费市场的冷却。如果有效需求下降,企业倒产增多,信用将会进一步收缩,英国经济陷入到恶化的螺旋之中,而更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及减税、出动国家财政等愈发不可或缺。去年12月,英国就限时将附加价值税从17.5%调整到了15%。
这一系列措施所需的财政,是通过增加发行英国债来解决的,据大通摩根银行的测算,09年英国债的发行额为1460亿英镑,是前年的2.5倍。英国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在2009年上升到了8.8%,比前一年(2008年为4.6%)增加了将近一倍。在全世界国债发行进入热潮时,消化如此多的英国债实在困难。
而在整个英国债中,1/3属于外国投资家保有,他们在长期利率上升(额面价值下跌)的时候,很有可能卖掉英国债。
最大的悬案可能是AAA级别的英国评级机关有可能被降级。BOE总裁马文·金就谈到有可能由于国债消化不良,需要用非传统手段来推销国债。此时不仅对发行量要有所限制,在发行的体制上不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会加速财政的恶化。
市场上的相关人员认为,如果把英国债的级别向下调整,这将给世界金融带来极大的影响,后果难以想象。英国的“最后一张王牌”便是那里的金融中心地位。金融占了该国GDP的3成,而在这方面的问题,最让英国头痛。如果财政恶化、利率下调、英镑贬值,英国只能放弃印有女王陛下头像的英镑,成为已经有16国参加的欧元集团中的一员。看看英镑汇率,现在无论是兑美元还是欧元、兑日元都属于史无前例的贬值状态。
美国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在1月说:“英国金融已经混沌不堪,北海石油今后也会进入枯竭。英国已经没有能够推销的东西,不是个可以投资的国家。”他准备销售手中的英国的资产。1992年引发英镑危机的正是罗杰斯的同僚乔治·索罗斯。抛售英镑已经迫在眉睫。
唯一还能给人以希望的便是3年后的伦敦奥运会了。其经济效果大概为210亿英镑(罗伊斯TSB测算),但这连补偿英格兰皇家银行的最终损失中的零头都不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多数英国人体验过的“英国病”,其脚步声又一次回到了英国人耳旁。
(原载2009年2月21日《东洋经济周刊》,陈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