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子有着特殊的音腔结构和发声原理。笛子演奏中存在力量调配和气息控制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演奏技术。
作为边棱振动发声的管乐器,以弹拨乐和弦乐作比较,笛子发音不易。其根本原因是演奏者能否协调自己的力量与气息,若运用不当,出现气息俯角角度偏移,会产生外摩擦力大于内摩擦力,导致噪音大于乐音及音准偏差等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随着专业音乐院校与职业演奏团体的成立,笛子演奏学科得以迅速发展,从民间走向课堂,从闹市步入音乐厅,从业余转型科班。南、北、长安、草原、中原、田园等众多笛乐艺术流派在七十年内形成;各大艺术院校笛子演奏的教学工作也逐渐成熟。由于缺乏成系统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理念,当今仍存在单一口传心授教学模式,对乐谱中力度标记和气速缓急过于感性且无固定标准,导致演奏者气息运用不够准确,演奏力量概念模糊,从而阻碍教学进度。笔者认为笛子演奏中,力贯穿始终,可大可小;气可断可连,可急可缓。并试图探索笛子演奏中气息控制与力量调配的规律。
笛子演奏非弹、拉、打,而是以吹为主,其发出声响的源头是气息。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气息控制在笛子演奏中有着同样的核心地位,控制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笛子音色、调高、音量的大小优劣。因此,笛子演奏中气息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笛子演奏中气息控制即是控制呼吸。作为竹制横吹边棱振动的吹管乐器,笛子需要演奏者以气为动力,呼气入吹孔后在笛管内产生气旋并震动发音,吹奏时将下唇放置吹孔边缘顶住,气息进入吹孔时被孔壁分隔成两股气流,并与吹孔边缘产生摩擦发声。吹笛前吸气,吹笛时呼气,吹笛结束后收气,这就是笛子演奏中运用气息的过程。气是流动的,是抽象的,它更与演奏者运气的身体部位息息相关。有章可循的聚气与呼气,不仅能美化听感,而且对笛音长短、强弱,乃至旋律中包含的情感表达亦能起到良好推动作用。笛子演奏中气息控制共分三个步骤:吸气、呼气、收气。
吸 气
横膈肌下压增加胸廓长度便是吸气,此时,胸部、腰部、肋部及腹部的肌肉同步协调的参与扩张。与生活中吸气有所不同的是,笛子演奏中的吸气需要加大吸气量,从而保证气的延续性与爆发力,达到自然,放松,通畅的控制气息。
笛子演奏中的吸气通常分两种方式:深而慢地吸与浅而快地吸。它们通常被称作是深吸气与抢气。
诸多低音笛乐曲的引子和慢板乐句间采用深而慢地吸气方式,以深吸气来连接乐句,其旋律稳重从容、温润典雅。梆笛乐曲的三吐技巧间与垛音技巧后多使用浅而快地吸气,以曲笛表现南方音乐风格的赠音技巧时也多用快速吸气。采用浅而快的吸气方式可以巧妙地衔接乐句及音符,演奏出来的旋律节奏感强,音乐生动活泼。
呼 气
笛子演奏中呼气要掌握呼出瞬间的状态与时值。讲究呼气的分寸对于演奏笛子尤为关键。我们与其说是吹笛子,不如说是控制笛子。
就奏响乐器而言,与钢琴、琵琶、筝等乐器相比较,笛子以同一呼气力度却不能吹奏出所有音区的音。笛子演奏中的高、中、低音区分别对呼气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先吸气,后存气,再略带憋气感的呼出,这是吹笛呼气的正确方式。吸九分气,吐八分气的良好习惯,也能令演奏舒适自然。
收 气
笛子演奏中的收气,是将气停住,阻断发音的方式。在运用单吐技巧时,作为结束音的收气要短促果断、干净利落;用作乐句中描写渐渐远去的旋律或弱音收尾处时的收气却不动声色,忍稳并重。
笛子演奏中吸气是准备动作,其幅度与速度,决定吹奏时气息是否足够用。吹笛时若想发力,须准备动作充分,即吸气幅度大。呼气属于笛子演奏过程间的动作,气速快慢决定着音区高低、音量强弱。笛子演奏中的收气是结束动作,须把握收的分寸及松紧度。演奏前,应针对这三个步骤进行力量大小的预先判断,加以实践才能做到完善。
笛子演奏气息控制过程中,力量调配贯穿始终。力量调配可使笛子的音量与音域产生强弱与高低的变化。手指、舌头、腹部等环节的力量增减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气息速度、压力、角度及形状。
手指力量
笛子演奏中运动手指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手指起落的高度、方向及力度等方面。演奏江南丝竹风格笛曲时,手指快速有力地击打指孔,达到增强线性旋律的骨架感;演奏二人台风格笛曲时,手指慢速更有力地按向指孔,达到增强点状旋律的细腻感。
仅仅训练指孔上方手指的力量是不够的。以正手持传统六孔笛为例,左手大拇指将笛管向内上侧顶紧的力量需增大,此时大拇指同时具备支撑笛管、调节口风和降杂音功能。
腹部力量
笛子演奏中腹部力量有吸气时向外扩张和呼气时向内收缩两种。扩张与收缩的力度大小与速度快慢受腹部肌肉力量控制的影响,横膈膜的积极参与是关键。科学运用腹部力量牵动横膈膜一起运动有益于吹笛。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放射性呼吸肌肉组织,横膈膜在吸气时会由向上的凸顶状收缩为扁平状,从而扩大胸腔容量,保证吸气的总量和速度,气的流速和力度都能得到很好地支配与控制。
口风力量
笛子演奏中的口风力量是演奏者上、下唇前后交替改变风门大小时所用的纵向力量,属于口轮匝肌控制。口风力量的大或小,決定音质的宽与窄。上、下唇的前推与后拉,会对气息的呼出产生或大或小的阻力。笛音的粗细因阻力而产生变化,音色的散杂与纯净也取决于抿嘴唇时口风力量紧与松的控制。
舌头力量
演奏者吹奏音头、长音、花舌时会用到舌头,而舌头力量大小的调节影响着技巧的使用。吹奏音头时,即吐奏的一瞬间,舌头下沉离开上颚是需要发力的,因乐曲风格不同,发力有大小、刚柔之分。吹奏长音的过程中,舌头悬浮于上、下颚之间需要力量支撑,因谱面力度标记不同,此支撑可紧可松。演奏花舌时,气冲舌头在上牙内侧循环轻声念“特”、“噜”、“呜”需要力量持续增加,因技巧的需要,此力量应循环递增。 舌头大力度地迅速离开上颚,吐音短促有力;舌头悬空于口腔时耐力足,长音平稳;舌头弹动时力量均匀递增,花舌连贯清晰。
口劲力量
笛子演奏中口劲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发音的结实或虚散。口劲,即是演奏者嘴角捏力的横向力量,以面部的笑肌控制。口劲力量大,笑肌与口轮匝肌两处合力,对气息的约束力加强,从而发音集中、结实。反之,发音偏散、虚弱。
口腔力量
笛子演奏中口腔力量,指演奏者抬起或下压软腭保持力量,借助腭咽肌与腭舌肌来控制口腔的有效容量。此时,口腔空间大小和软腭抬压的松紧共同决定笛音的厚薄。口腔力量的控制关键在于调配发音点的位置。
力量調配在笛子演奏中,决定着音域高低、音量强弱、音色明暗、音质宽窄的准确度,也体现演奏者对笛子的控制能力。
在探寻与总结笛子演奏规律与方法的过程中,仅仅注重气息控制或力量调配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笛子演奏中,气息是发音的动力,力量是控制发出何种音色的因素;力量调配可以改变气息的缓急、粗细、厚薄、深浅;气息控制可以改变力量的大小、强弱、巧拙、虚实。由此看来,二者相互依托并互相影响。
气息控制与力量调配使用不当,会导致技巧运用的一系列问题,如:吐音颗粒感不足、垛音时值过长、赠音噪声过大、花舌音发虚、叠音模糊不清等。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气息与力量相结合的训练须严格,并准确区别力量的刚柔、强弱,仔细把握气息的急缓、虚实,边思考边进行多层次的练习,应以文曲武吹、武曲文吹的方式来表现。
笛子演奏中的快速技巧乐段以点为主,气息控制急促不失轻巧,力度调配自如多变。反之,慢速乐段的演奏以线为主,气息控制舒缓流畅,力度调配略带耐力与紧张度。
综上所述,笛子演奏气息控制中的吸气、呼气、收气,对演奏质量起关键作用。大幅度深吸气或小幅度抢气决定演奏状态,呼气平稳或急促决定旋律音量起伏,收气快速有力或慢速柔和决定旋律风格。
笛子演奏力量调配中的手指、腹部、口风、舌头、口劲、口腔,对演奏松紧度起支配功能。力量增减的合理调节,爆发力和耐力的科学使用,可丰富笛音的表现力,从而达到准确表达作品风格的良好效果。
在关注笛子演奏气息控制三步骤时,要兼顾其力量调配的六环节,练气时想力,用力时观气,探寻笛子演奏气息与力量的运用原理,总结其使用规律,将气息控制和力量调配更好地融合。
(武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宝山《笛子演奏中的呼吸问题》,《中国音乐》1989年第1期;
[2]张维良《吹奏笛、箫呼吸的理论及其实践》,《中国音乐》1992年第4期;
[3]张维良《竹笛教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
作为边棱振动发声的管乐器,以弹拨乐和弦乐作比较,笛子发音不易。其根本原因是演奏者能否协调自己的力量与气息,若运用不当,出现气息俯角角度偏移,会产生外摩擦力大于内摩擦力,导致噪音大于乐音及音准偏差等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随着专业音乐院校与职业演奏团体的成立,笛子演奏学科得以迅速发展,从民间走向课堂,从闹市步入音乐厅,从业余转型科班。南、北、长安、草原、中原、田园等众多笛乐艺术流派在七十年内形成;各大艺术院校笛子演奏的教学工作也逐渐成熟。由于缺乏成系统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理念,当今仍存在单一口传心授教学模式,对乐谱中力度标记和气速缓急过于感性且无固定标准,导致演奏者气息运用不够准确,演奏力量概念模糊,从而阻碍教学进度。笔者认为笛子演奏中,力贯穿始终,可大可小;气可断可连,可急可缓。并试图探索笛子演奏中气息控制与力量调配的规律。
气息控制
笛子演奏非弹、拉、打,而是以吹为主,其发出声响的源头是气息。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气息控制在笛子演奏中有着同样的核心地位,控制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笛子音色、调高、音量的大小优劣。因此,笛子演奏中气息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笛子演奏中气息控制即是控制呼吸。作为竹制横吹边棱振动的吹管乐器,笛子需要演奏者以气为动力,呼气入吹孔后在笛管内产生气旋并震动发音,吹奏时将下唇放置吹孔边缘顶住,气息进入吹孔时被孔壁分隔成两股气流,并与吹孔边缘产生摩擦发声。吹笛前吸气,吹笛时呼气,吹笛结束后收气,这就是笛子演奏中运用气息的过程。气是流动的,是抽象的,它更与演奏者运气的身体部位息息相关。有章可循的聚气与呼气,不仅能美化听感,而且对笛音长短、强弱,乃至旋律中包含的情感表达亦能起到良好推动作用。笛子演奏中气息控制共分三个步骤:吸气、呼气、收气。
吸 气
横膈肌下压增加胸廓长度便是吸气,此时,胸部、腰部、肋部及腹部的肌肉同步协调的参与扩张。与生活中吸气有所不同的是,笛子演奏中的吸气需要加大吸气量,从而保证气的延续性与爆发力,达到自然,放松,通畅的控制气息。
笛子演奏中的吸气通常分两种方式:深而慢地吸与浅而快地吸。它们通常被称作是深吸气与抢气。
诸多低音笛乐曲的引子和慢板乐句间采用深而慢地吸气方式,以深吸气来连接乐句,其旋律稳重从容、温润典雅。梆笛乐曲的三吐技巧间与垛音技巧后多使用浅而快地吸气,以曲笛表现南方音乐风格的赠音技巧时也多用快速吸气。采用浅而快的吸气方式可以巧妙地衔接乐句及音符,演奏出来的旋律节奏感强,音乐生动活泼。
呼 气
笛子演奏中呼气要掌握呼出瞬间的状态与时值。讲究呼气的分寸对于演奏笛子尤为关键。我们与其说是吹笛子,不如说是控制笛子。
就奏响乐器而言,与钢琴、琵琶、筝等乐器相比较,笛子以同一呼气力度却不能吹奏出所有音区的音。笛子演奏中的高、中、低音区分别对呼气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先吸气,后存气,再略带憋气感的呼出,这是吹笛呼气的正确方式。吸九分气,吐八分气的良好习惯,也能令演奏舒适自然。
收 气
笛子演奏中的收气,是将气停住,阻断发音的方式。在运用单吐技巧时,作为结束音的收气要短促果断、干净利落;用作乐句中描写渐渐远去的旋律或弱音收尾处时的收气却不动声色,忍稳并重。
笛子演奏中吸气是准备动作,其幅度与速度,决定吹奏时气息是否足够用。吹笛时若想发力,须准备动作充分,即吸气幅度大。呼气属于笛子演奏过程间的动作,气速快慢决定着音区高低、音量强弱。笛子演奏中的收气是结束动作,须把握收的分寸及松紧度。演奏前,应针对这三个步骤进行力量大小的预先判断,加以实践才能做到完善。
力量调配
笛子演奏气息控制过程中,力量调配贯穿始终。力量调配可使笛子的音量与音域产生强弱与高低的变化。手指、舌头、腹部等环节的力量增减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气息速度、压力、角度及形状。
手指力量
笛子演奏中运动手指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手指起落的高度、方向及力度等方面。演奏江南丝竹风格笛曲时,手指快速有力地击打指孔,达到增强线性旋律的骨架感;演奏二人台风格笛曲时,手指慢速更有力地按向指孔,达到增强点状旋律的细腻感。
仅仅训练指孔上方手指的力量是不够的。以正手持传统六孔笛为例,左手大拇指将笛管向内上侧顶紧的力量需增大,此时大拇指同时具备支撑笛管、调节口风和降杂音功能。
腹部力量
笛子演奏中腹部力量有吸气时向外扩张和呼气时向内收缩两种。扩张与收缩的力度大小与速度快慢受腹部肌肉力量控制的影响,横膈膜的积极参与是关键。科学运用腹部力量牵动横膈膜一起运动有益于吹笛。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放射性呼吸肌肉组织,横膈膜在吸气时会由向上的凸顶状收缩为扁平状,从而扩大胸腔容量,保证吸气的总量和速度,气的流速和力度都能得到很好地支配与控制。
口风力量
笛子演奏中的口风力量是演奏者上、下唇前后交替改变风门大小时所用的纵向力量,属于口轮匝肌控制。口风力量的大或小,決定音质的宽与窄。上、下唇的前推与后拉,会对气息的呼出产生或大或小的阻力。笛音的粗细因阻力而产生变化,音色的散杂与纯净也取决于抿嘴唇时口风力量紧与松的控制。
舌头力量
演奏者吹奏音头、长音、花舌时会用到舌头,而舌头力量大小的调节影响着技巧的使用。吹奏音头时,即吐奏的一瞬间,舌头下沉离开上颚是需要发力的,因乐曲风格不同,发力有大小、刚柔之分。吹奏长音的过程中,舌头悬浮于上、下颚之间需要力量支撑,因谱面力度标记不同,此支撑可紧可松。演奏花舌时,气冲舌头在上牙内侧循环轻声念“特”、“噜”、“呜”需要力量持续增加,因技巧的需要,此力量应循环递增。 舌头大力度地迅速离开上颚,吐音短促有力;舌头悬空于口腔时耐力足,长音平稳;舌头弹动时力量均匀递增,花舌连贯清晰。
口劲力量
笛子演奏中口劲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发音的结实或虚散。口劲,即是演奏者嘴角捏力的横向力量,以面部的笑肌控制。口劲力量大,笑肌与口轮匝肌两处合力,对气息的约束力加强,从而发音集中、结实。反之,发音偏散、虚弱。
口腔力量
笛子演奏中口腔力量,指演奏者抬起或下压软腭保持力量,借助腭咽肌与腭舌肌来控制口腔的有效容量。此时,口腔空间大小和软腭抬压的松紧共同决定笛音的厚薄。口腔力量的控制关键在于调配发音点的位置。
力量調配在笛子演奏中,决定着音域高低、音量强弱、音色明暗、音质宽窄的准确度,也体现演奏者对笛子的控制能力。
气息控制与力量调配相结合
在探寻与总结笛子演奏规律与方法的过程中,仅仅注重气息控制或力量调配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笛子演奏中,气息是发音的动力,力量是控制发出何种音色的因素;力量调配可以改变气息的缓急、粗细、厚薄、深浅;气息控制可以改变力量的大小、强弱、巧拙、虚实。由此看来,二者相互依托并互相影响。
气息控制与力量调配使用不当,会导致技巧运用的一系列问题,如:吐音颗粒感不足、垛音时值过长、赠音噪声过大、花舌音发虚、叠音模糊不清等。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气息与力量相结合的训练须严格,并准确区别力量的刚柔、强弱,仔细把握气息的急缓、虚实,边思考边进行多层次的练习,应以文曲武吹、武曲文吹的方式来表现。
笛子演奏中的快速技巧乐段以点为主,气息控制急促不失轻巧,力度调配自如多变。反之,慢速乐段的演奏以线为主,气息控制舒缓流畅,力度调配略带耐力与紧张度。
结 语
综上所述,笛子演奏气息控制中的吸气、呼气、收气,对演奏质量起关键作用。大幅度深吸气或小幅度抢气决定演奏状态,呼气平稳或急促决定旋律音量起伏,收气快速有力或慢速柔和决定旋律风格。
笛子演奏力量调配中的手指、腹部、口风、舌头、口劲、口腔,对演奏松紧度起支配功能。力量增减的合理调节,爆发力和耐力的科学使用,可丰富笛音的表现力,从而达到准确表达作品风格的良好效果。
在关注笛子演奏气息控制三步骤时,要兼顾其力量调配的六环节,练气时想力,用力时观气,探寻笛子演奏气息与力量的运用原理,总结其使用规律,将气息控制和力量调配更好地融合。
(武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宝山《笛子演奏中的呼吸问题》,《中国音乐》1989年第1期;
[2]张维良《吹奏笛、箫呼吸的理论及其实践》,《中国音乐》1992年第4期;
[3]张维良《竹笛教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