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抛弃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模式,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总体效果。如“导入”工作做的好,可以引导他们逐步调整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导入”工作做的好,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节语文课,要想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获得理想效果,就要深入研究每一节课的每一环节,而对于“导入新课”这一首要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
2005年我在南昌市百花洲小学做了一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题目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当时我还是一位刚刚从事语文教学五年的年轻老师,这样大规模的做课是第一次而且用的还不是自己的学生,紧张是难免的,在台下我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那天,我教授的是该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导入环节是由标题突破,我的开课思路是: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3.让学生完成填充“(雄日)=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国王继承人)”,并就这个题目进行质疑。
从设计上我认为无懈可击,利用课题作为中介不只拎出了主人公“雄日”,而且揭示了他“国王继承人”的特殊身份,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把握故事梗概和内在联系,估计应该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也体现了朴实的教风,不摆花架子。
开始上课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生字词,课堂气氛活跃,接着我让同桌之间边看图边练习说这个故事,最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了事先预设好的这道题:
填空题:(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
师:该填什么呢?
(课堂上议论纷纷)
师:只填两个字。(话音刚落,举手如林)
生:雄日。
师:看来大家都赞成填雄日了,(师在括号内写上“雄日”)
师:(指后面的括号)这里该填什么?
(大家又一次议论起来)
生:国王的继承人。
师;前后连起来读一读。
生:(雄日)=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国王继承人)
师:看到这个(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继承人是干什么的?
生2:国王的继承人不都是他儿子吗,干吗还选继承人呀!
……
原本以为学生会顺着我的思路质疑:雄日为什么会捧着一个空花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又是怎样成为国王的继承人的呢?进而把课文的思路,学生的学路和教师的教路,形成三路合一的有机整体,可是学生的回答却让我乱了阵脚,好不容易把学生的问题解释清楚,开课的时间却已经延误了整整5分钟,学生质疑不到点子上,课文的脉络没法理顺,我只好自己把这两个问题抛了出来,“引导比较,促成自悟”没有体现,反而成了老师的一味灌输,整节课上下来比较拖沓,该出彩的地方由于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疑惑:
这个设计可以说处处是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想的,为什么在课堂实施起来就那么费劲呢?为什么本应落得个头彩的导入就这么皮塌塌地过去了呢?是老师没尊重教材吗?是老师没尊重学生吗?
反思:
一、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我认为在备课时只考虑到怎样在导入时把文章主线拎出来,这本身没什么错,错就错在没考虑质疑这种开课的方式适不适合低段的学生。我们应该从低段开始就努力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同样要考虑孩子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的发展状况,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应该就一些浅显的问题进行自主质疑,而开课就应该用最直接的方式进入,让学生进入主题。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趣味性的童话故事,开课伊使,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笔画,或者制作一面是花盆,一面是生字的卡片,贴作板书使用,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
二、授课经验不足,讲课前只备了教案而忽略了备学生,只想一切会按着设计好的走,而对会出现的问题考虑不足。
虽然这是一个有些失误的导入环节,但给我们的启示却很多,往往失败所积累的经验远比成功得来的深刻得多,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尊重,是对教师成长的尊重,试想如果教研员、学校领导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得那么周全,嘱咐得细致入微,讲课老师哪儿还有什么自我提升的空间呢?从这个侧面来讲这节课是对讲课老师成长的尊重,是对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尊重。
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们教者应该因势利导,抓住闪光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我们不能死守教案,照本宣科,应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以求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有质量的、鲜活的真课堂。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
2005年我在南昌市百花洲小学做了一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题目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当时我还是一位刚刚从事语文教学五年的年轻老师,这样大规模的做课是第一次而且用的还不是自己的学生,紧张是难免的,在台下我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那天,我教授的是该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导入环节是由标题突破,我的开课思路是: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3.让学生完成填充“(雄日)=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国王继承人)”,并就这个题目进行质疑。
从设计上我认为无懈可击,利用课题作为中介不只拎出了主人公“雄日”,而且揭示了他“国王继承人”的特殊身份,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把握故事梗概和内在联系,估计应该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也体现了朴实的教风,不摆花架子。
开始上课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生字词,课堂气氛活跃,接着我让同桌之间边看图边练习说这个故事,最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了事先预设好的这道题:
填空题:(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
师:该填什么呢?
(课堂上议论纷纷)
师:只填两个字。(话音刚落,举手如林)
生:雄日。
师:看来大家都赞成填雄日了,(师在括号内写上“雄日”)
师:(指后面的括号)这里该填什么?
(大家又一次议论起来)
生:国王的继承人。
师;前后连起来读一读。
生:(雄日)=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国王继承人)
师:看到这个(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继承人是干什么的?
生2:国王的继承人不都是他儿子吗,干吗还选继承人呀!
……
原本以为学生会顺着我的思路质疑:雄日为什么会捧着一个空花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又是怎样成为国王的继承人的呢?进而把课文的思路,学生的学路和教师的教路,形成三路合一的有机整体,可是学生的回答却让我乱了阵脚,好不容易把学生的问题解释清楚,开课的时间却已经延误了整整5分钟,学生质疑不到点子上,课文的脉络没法理顺,我只好自己把这两个问题抛了出来,“引导比较,促成自悟”没有体现,反而成了老师的一味灌输,整节课上下来比较拖沓,该出彩的地方由于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疑惑:
这个设计可以说处处是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想的,为什么在课堂实施起来就那么费劲呢?为什么本应落得个头彩的导入就这么皮塌塌地过去了呢?是老师没尊重教材吗?是老师没尊重学生吗?
反思:
一、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我认为在备课时只考虑到怎样在导入时把文章主线拎出来,这本身没什么错,错就错在没考虑质疑这种开课的方式适不适合低段的学生。我们应该从低段开始就努力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同样要考虑孩子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的发展状况,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应该就一些浅显的问题进行自主质疑,而开课就应该用最直接的方式进入,让学生进入主题。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趣味性的童话故事,开课伊使,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笔画,或者制作一面是花盆,一面是生字的卡片,贴作板书使用,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
二、授课经验不足,讲课前只备了教案而忽略了备学生,只想一切会按着设计好的走,而对会出现的问题考虑不足。
虽然这是一个有些失误的导入环节,但给我们的启示却很多,往往失败所积累的经验远比成功得来的深刻得多,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尊重,是对教师成长的尊重,试想如果教研员、学校领导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得那么周全,嘱咐得细致入微,讲课老师哪儿还有什么自我提升的空间呢?从这个侧面来讲这节课是对讲课老师成长的尊重,是对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尊重。
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们教者应该因势利导,抓住闪光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我们不能死守教案,照本宣科,应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以求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有质量的、鲜活的真课堂。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