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行道作为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市民日常出行交通转换、散步休闲等功能,但在人行道路面结构破损之后,维修不及时,导致“地雷”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響市民出行品质。文章从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治理意见。
【关键词】人行道; “地雷”; 道路设计
【中国分类号】U412.37+8【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行道是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市民日常出行交通转换、散步休闲等功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它却暗藏着隐患,每到雨后,破碎、松动的人行道踩上去泥水四溅,这种现象几乎每个城市都存在,每个市民都遇到过,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地雷”(图1),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品质。2020年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城[2020]3号),意见要求确保人行道连续畅通、通行安全舒适。《“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称《规划》)提出的重大行动包含了“开展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品质提升行动”,《规划》提出要及时排查和消除人行道设施破损、路面坑洼、井盖缺失沉陷等安全隐患,确保人行道通行安全,合理选择道路铺装材料,确保路面平整。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对人行道“地雷”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政策支持下如何去治理这种城市顽疾,本文做了一些思考。
1 “地雷”的成因分析
1.1 设计方面
目前我国城镇人行道常见的结构形式为“混凝土方砖\\透水砖\\青石板\\花岗石等刚性材质面层+中砂\\水泥砂浆找平层+水泥混凝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图2),这种结构形式面层单块面砖体积小,便于运输和铺装,除花岗石外,其他材质价格相对较经济。因此,在城镇人行道中被广泛使用。但这种结构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刚性小块状面砖自稳性能差,易放大下部结构病害影响。在基层发生较小坑槽、沉降时,面层随之失稳、松动或脱落,局部结构发生破坏,这是“地雷”的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2)基层不透水。在面层松动、脱落或基层出现坑槽、沉降时,病害处形成积水,因基层不透水或透水性差,积水无法及时下渗排除,延长了“地雷”寿命。
(3)刚性材质面层受力后不产生形变,应力难以消散。行人踩踏后易发生“翘板”现象,受力传递到最低点,冲击积水而引爆“地雷”。
除以上三方面常见人行道结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外,其他人行道设计因素对“地雷”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行道树采用浅根系树种。设计单位在选择行道树时,常常仅考虑景观效果、成活率、成本等因素,选择了浅根系树种,随着根系不断生长,逐渐向人行道蔓延,撑破人行道路面结构(图3),加速了“地雷”的形成。
(2)人行道各类设施过多。以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为方便检测及提高行车舒适性,将各类管线集中布设于人行道,人行道上各类杆体、箱体、地下管线密集,施工时反开挖交安、照明、给排水、电力通信等沟槽后,回填土难以压实,是后期基层沉降,引发人行道路面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3)道路横断面设计未实现人机隔离。目前我国城镇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多采用15 cm路缘石来隔离车行道与人行道,此高度并不能有效阻止机动车驶入人行道,人行道违规停车时有发生,人行道路面结构被严重破坏。
1.2 施工方面
施工工艺不规范,管理不严格也是“地雷”形成的原因之一。
(1)施工工艺不规范。施工过程中路基填筑、基层拌和、运输、摊铺及压实等工艺未严格按规范要求,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赶工期现象普遍存在,在路基沉降不到位的情况下铺装面层,后期路基在自然沉降过程中,导致面层应力不平衡,产生结构性破坏。
(2)施工管理不严格。个别施工单位存在材料不合格或偷工减料现象,面砖强度不够,基层厚度不足等质量问题突出,人行道耐久性差,“地雷”病害频发。
1.3 运营管理方面
(1)人行道违规停车。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小汽车保有量井喷式增长,城市停车设施远不能满足需求。人行道违规停车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多人行道设计时,并未考虑汽车荷载,人行道在超载作用下,路基发生沉降,面层被压碎。
(2)人行道病害维修不及时。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从增量思维转向存量思维的阶段,之前城市建设中相比质量更重数量,对城市更新治理的资金支持有限,人行道破损之后,维修不及时,导致“地雷”大量存在。
2 “地雷”的治理探索
2.1 优化设计方案
(1)采用柔性结构面层。柔性面层相比刚性人行道面砖的优点在于,一是柔性面层与基层粘结性强,不易发生脱落、松动,可以有效防止层间积水。二是柔性面层抵抗变形能力强,在基础沉降或者汽车荷载等作用下受损程度小。三是柔性面层破坏类型多为裂隙、坑槽,病害直观,不易形成“地雷”。
(2)采用现浇混凝土面层。现浇混凝土面层(图4)即使在基层发生不均匀沉降,脱落的情况下,因其面积大,支撑点多,且自重大,行人踩踏后,不会发生翘动而引发“地雷”。
(3)采用透水材料。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设计透水性人行道结构,即使在面层与基层之间空隙里有积水,也会通过海绵化结构下渗,消除或减小“地雷”的威力。
(4)行道树采用深根系树种。采用深根系行道树,避免行道树对人行道结构的破坏。
(5)推行集约型人行道建设。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行“多杆合一”(图5)“多箱合一”“多井合一”,集约设置人行道上各类杆体、箱体、地下管线等,逐步将人行道上各类设施有序布置在设施带中,优化施工条件,同时提升人行道的通畅性。
(6)优化道路横断面设计。可采用绿化带来隔离车行道与人行道(图6),既可有效阻止机动车驶入人行道,对行人横穿马路也有防范作用。
(7)提高设计标准。城市道路设计时,在公共服务机构、商业集中区及夜市等违规停车高发区域,人行道路面结构按停车结构设计。
2.2 加强施工管理
(1)保证合理工期。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工期,抵制赶工期现象,在路基沉降达到规范要求后再施工人行道面层结构。
(2)加强施工监管。业主、监理应加强对建筑材料及每道施工工序的验收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2.3 加强运营管理
(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部门加强对机动车乱停乱放的治理,城市规划适当超前,确保停车设施满足基本需求。
(2)加强城市维护管理力度。城市管理者应提高存量思维,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加大维修资金支持力度,确保人行道破损后能够及时维修。
3 结语
建设高品质的人行道是对促进绿色出行、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有力支撑。为提升人行道品质、改善行人出行体验、提高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本文从优化设计,加强施工及城市管理角度对治理人行道“地雷”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供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城[2020]3号《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R]. 2020.
[2] 奚龙飞. 人行道精细化设计浅述[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 259(11):9+38-40+47.
[3] 李旭彪, 谷军. 城市快速路主辅路间出入口设置的探讨[J]. 四川建筑, 2020, 40(1):285-286+288.
[4] 邓雪峰, 马志刚. 成新大件路—三环路立交工程设计[J]. 四川建筑, 2020, 40(1):287-288.
【关键词】人行道; “地雷”; 道路设计
【中国分类号】U412.37+8【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行道是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市民日常出行交通转换、散步休闲等功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它却暗藏着隐患,每到雨后,破碎、松动的人行道踩上去泥水四溅,这种现象几乎每个城市都存在,每个市民都遇到过,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地雷”(图1),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品质。2020年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城[2020]3号),意见要求确保人行道连续畅通、通行安全舒适。《“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称《规划》)提出的重大行动包含了“开展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品质提升行动”,《规划》提出要及时排查和消除人行道设施破损、路面坑洼、井盖缺失沉陷等安全隐患,确保人行道通行安全,合理选择道路铺装材料,确保路面平整。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对人行道“地雷”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政策支持下如何去治理这种城市顽疾,本文做了一些思考。
1 “地雷”的成因分析
1.1 设计方面
目前我国城镇人行道常见的结构形式为“混凝土方砖\\透水砖\\青石板\\花岗石等刚性材质面层+中砂\\水泥砂浆找平层+水泥混凝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图2),这种结构形式面层单块面砖体积小,便于运输和铺装,除花岗石外,其他材质价格相对较经济。因此,在城镇人行道中被广泛使用。但这种结构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刚性小块状面砖自稳性能差,易放大下部结构病害影响。在基层发生较小坑槽、沉降时,面层随之失稳、松动或脱落,局部结构发生破坏,这是“地雷”的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2)基层不透水。在面层松动、脱落或基层出现坑槽、沉降时,病害处形成积水,因基层不透水或透水性差,积水无法及时下渗排除,延长了“地雷”寿命。
(3)刚性材质面层受力后不产生形变,应力难以消散。行人踩踏后易发生“翘板”现象,受力传递到最低点,冲击积水而引爆“地雷”。
除以上三方面常见人行道结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外,其他人行道设计因素对“地雷”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行道树采用浅根系树种。设计单位在选择行道树时,常常仅考虑景观效果、成活率、成本等因素,选择了浅根系树种,随着根系不断生长,逐渐向人行道蔓延,撑破人行道路面结构(图3),加速了“地雷”的形成。
(2)人行道各类设施过多。以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为方便检测及提高行车舒适性,将各类管线集中布设于人行道,人行道上各类杆体、箱体、地下管线密集,施工时反开挖交安、照明、给排水、电力通信等沟槽后,回填土难以压实,是后期基层沉降,引发人行道路面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3)道路横断面设计未实现人机隔离。目前我国城镇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多采用15 cm路缘石来隔离车行道与人行道,此高度并不能有效阻止机动车驶入人行道,人行道违规停车时有发生,人行道路面结构被严重破坏。
1.2 施工方面
施工工艺不规范,管理不严格也是“地雷”形成的原因之一。
(1)施工工艺不规范。施工过程中路基填筑、基层拌和、运输、摊铺及压实等工艺未严格按规范要求,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赶工期现象普遍存在,在路基沉降不到位的情况下铺装面层,后期路基在自然沉降过程中,导致面层应力不平衡,产生结构性破坏。
(2)施工管理不严格。个别施工单位存在材料不合格或偷工减料现象,面砖强度不够,基层厚度不足等质量问题突出,人行道耐久性差,“地雷”病害频发。
1.3 运营管理方面
(1)人行道违规停车。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小汽车保有量井喷式增长,城市停车设施远不能满足需求。人行道违规停车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多人行道设计时,并未考虑汽车荷载,人行道在超载作用下,路基发生沉降,面层被压碎。
(2)人行道病害维修不及时。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从增量思维转向存量思维的阶段,之前城市建设中相比质量更重数量,对城市更新治理的资金支持有限,人行道破损之后,维修不及时,导致“地雷”大量存在。
2 “地雷”的治理探索
2.1 优化设计方案
(1)采用柔性结构面层。柔性面层相比刚性人行道面砖的优点在于,一是柔性面层与基层粘结性强,不易发生脱落、松动,可以有效防止层间积水。二是柔性面层抵抗变形能力强,在基础沉降或者汽车荷载等作用下受损程度小。三是柔性面层破坏类型多为裂隙、坑槽,病害直观,不易形成“地雷”。
(2)采用现浇混凝土面层。现浇混凝土面层(图4)即使在基层发生不均匀沉降,脱落的情况下,因其面积大,支撑点多,且自重大,行人踩踏后,不会发生翘动而引发“地雷”。
(3)采用透水材料。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设计透水性人行道结构,即使在面层与基层之间空隙里有积水,也会通过海绵化结构下渗,消除或减小“地雷”的威力。
(4)行道树采用深根系树种。采用深根系行道树,避免行道树对人行道结构的破坏。
(5)推行集约型人行道建设。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行“多杆合一”(图5)“多箱合一”“多井合一”,集约设置人行道上各类杆体、箱体、地下管线等,逐步将人行道上各类设施有序布置在设施带中,优化施工条件,同时提升人行道的通畅性。
(6)优化道路横断面设计。可采用绿化带来隔离车行道与人行道(图6),既可有效阻止机动车驶入人行道,对行人横穿马路也有防范作用。
(7)提高设计标准。城市道路设计时,在公共服务机构、商业集中区及夜市等违规停车高发区域,人行道路面结构按停车结构设计。
2.2 加强施工管理
(1)保证合理工期。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工期,抵制赶工期现象,在路基沉降达到规范要求后再施工人行道面层结构。
(2)加强施工监管。业主、监理应加强对建筑材料及每道施工工序的验收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2.3 加强运营管理
(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部门加强对机动车乱停乱放的治理,城市规划适当超前,确保停车设施满足基本需求。
(2)加强城市维护管理力度。城市管理者应提高存量思维,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加大维修资金支持力度,确保人行道破损后能够及时维修。
3 结语
建设高品质的人行道是对促进绿色出行、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有力支撑。为提升人行道品质、改善行人出行体验、提高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本文从优化设计,加强施工及城市管理角度对治理人行道“地雷”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供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城[2020]3号《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R]. 2020.
[2] 奚龙飞. 人行道精细化设计浅述[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 259(11):9+38-40+47.
[3] 李旭彪, 谷军. 城市快速路主辅路间出入口设置的探讨[J]. 四川建筑, 2020, 40(1):285-286+288.
[4] 邓雪峰, 马志刚. 成新大件路—三环路立交工程设计[J]. 四川建筑, 2020, 40(1):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