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来源:
奶源环节一有任何风吹草动,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之痛的乳品消费市场便立竿见影。2010年夏天发生的“毒奶粉屡次复出江湖”事件已告一段落,“进口奶源激素门”等事件似乎也尘埃落定,但公众对奶源安全的关注度却丝毫没有下降。据经济之声报道,日前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指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是全球最低的。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奶业问题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追根溯源,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被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所困扰,又是什么促使民众喝不到放心的牛奶、吃不到放心食物?
记者调查: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是95%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而我国奶业标准每毫升细菌总数却提高了150万个,蛋白质含量反而每百克降低了0.15克,最后数据为:细菌总数为每毫升不超过200万个,而蛋白质为每百克2.80克。之前我国牛奶质量标准在世界范围之内就不算高,如今中国牛奶质量标准更加降低,相比发达国家的牛奶质量让人不禁为中国奶业捏了一把汗。以新西兰一瓶普通的全脂牛奶做比较,其包装上显示蛋白质含量3.2克/100克,而加钙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5.8克/100克,低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也在3.7克/100克。在美国和欧盟的牛奶菌落标准都是每毫升10万,这个数量以下的,才是优质牛奶,和我们的标准相比,相差悬殊 。
在奶业品质较好的国家进行调查时不难发现,不管是在美国、英国还是在新西兰这样的产奶大国,他们的牛奶并不像国内的牛奶那么浓稠,反而质感稀薄但却有着浓浓的“奶味”。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外的奶制品市场绝对没有国内市场这般“花哨”,他们只有简简单单的几种,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的选购。因为无论牛奶饮品种类有多少,事实上从营养角度上看,都可以分为鲜奶制品和酸奶制品两大种类。而且国外奶制品不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安全可靠,对人的身体没有毒副作用。而相比之下国内奶类市场包括鲜牛奶、纯牛奶、酸牛奶、双歧因子奶、果味牛奶、乳酸菌等等各个种类的牛奶,让人眼花缭乱。这对于消费者来讲,也许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看到配料的时候不禁让人瞠目结舌:以一盒红枣酸牛奶为例,诱人的大红枣被泡在醇厚牛奶中的画面着实令人“倾倒”,但是在其配料表中,除常规的标注包括鲜牛奶、白砂糖、浓缩红枣汁以及乳清蛋白粉之外,竟然一下子罗列出了所添加的一串食品添加剂,有8种之多,很多名称闻所未闻: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明胶、果胶、安赛蜜、阿斯巴甜、食用香精、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在另外一个只有250毫升容量的乳味饮品的配料表中,竟然赫然罗列11种食品添加剂。试问,这些所谓的添加剂会不会又是第二个“三聚氰胺”呢?
大家看法: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
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与个别大企业“绑架”有直接的关系。在牛奶行业举行的内部研讨会上,提出20条意见最后只接受了1条。因为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都是由伊利、蒙牛等这样的大企业起草的。
奶类标准未升反降,现在中国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国内某奶业巨头出口的产品因为标准太低被退了回来,出口转内销,把国外不要的牛奶推回国内2500吨!中国民众喝低质牛奶很大程度上与大企业垄断休戚相关。
西部乳业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
我曾经4次参与国家乳业标准值制定,我可以在这里明确地指出,在现有标准下生产的常温奶存在有害细菌,是不安全的。细菌数越高,安全系数越低。未来我国需要大力提倡和发展巴氏奶,在国外有些国家有一百多年的法定标准,我们国内的奶业企业完全可以参考和学习。把规范生产工艺标准作为提升牛奶质量标准的重要突破口和落脚点。
南京奶业专业人士:刘坚(化名)
和国外规模化奶牛养殖相比,我国目前超过70%的奶农都是散户饲养奶牛,然后由大企业组织收购。为了能够有一定的利润,奶农自然得缩减饲料成本,很多奶牛也就“营养不足”,要让这些营养不足的奶牛,产出高蛋白质含量的鲜奶显然是不现实的,结果在现阶段,如果把标准定高,散户牛奶都不合格,结果只能倒掉,这显然也不现实。其实相比较美国、欧盟的奶产品标准,我们并非完全达不到,因为现在有些企业生产的奶品也已经能达到每毫升细菌总数在10万以下,只是散养户则比较困难。从长远来看,适度的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应提高饲料质量,采用严格的机械化挤奶方式,让中国的消费者都能喝上更有营养、更安全的奶产品。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改变。不可否认,中国奶制品市场可以说是混乱的,国内的奶制品企业并不是在潜心做好产品,而是一味地在和消费者“玩包装”、“玩概念”,然后再做广告用花哨的噱头来“忽悠”消费者买新品,事实上,牛奶制品需要的是健康和营养,大量的添加剂往往对人身体的伤害很大。
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
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我们国家72%的牛奶由散户生产。春夏两个产奶旺季,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2.95克/100克。这样的话,牛奶都要倒掉了。农业部做了大量的调研,主要从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于是把标准降低了一些。标准中的细菌总数上调,也是考虑到农民散养奶牛的环境现状。因为养殖环境较差,如果细菌总数标准按50万个/毫升来规定,绝大多数散户达不到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定格200万个/毫升,才能保证奶农生产出合格的奶。所以说中国奶制品标准低主要还是国情的问题。
热心网友:kukini
近期报出的中国奶制品标准全球最低,作为普通消费者真是又气又担心,毒奶粉、毒水果、毒大米等等各种联系着我们日常生活的食品一次次陷入危机。以前“三鹿”没出事的时候,大家也觉得“三鹿”是个好品牌,添加剂之类的东西好像与我们离得很远,但如今危机产品似乎步步紧逼,温总理说:“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希望企业老板不要赚黑心钱,真正做出有良心、让人放心的产品,尤其是食品。国外很多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有严格的控制,一旦违反定处以重罚,然而我国却总用所谓的“国情”说事,最后出事了还得老百姓买单,这样有失公平,也有违社会公德。
热心网友:灵子
我觉得中国人喝不到优质的牛奶主要还是在于国家政策和企业觉悟。标准一降再降,分明就是自我矮化的过程,如果国家作为宏观政策的统领着都不能给予企业一个明确的标准,不能给市场一个良好的环境,普通百姓还能指望谁呢?再说企业,如果奶产品企业拒收散奶,自建牧场,由公司统一提供冻精、饲料、牧业机械、养殖技术、检测标准和牧场管理等,中国人喝到放心的牛奶的夙愿指日可待。
尾声: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就一直把民众搞得人心惶惶,而往往都是等到出事了,出大事了才出来有人负责,有人声明,有人道歉,但那个时候已经为时过晚。我们不得不问,之前所有的“有关部门”都哪里去了?特别是质监部门都哪里去了?奶制品的标准一降再降,专家都已经声称,这样低的标准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为什么不能够有效的制止并加以控制呢?
三聚氰胺,因附着在原奶“散户饲养,散户生产”的国情上,泛滥成灾。风波之后,我们本指望奶业巨头们能够依靠品牌的统驭力量,或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改变奶源“一盘散沙”的现状,或提升收奶环节的检测标准,促使奶农提高产品质量。可是几年下来,中国奶业依然将立足点建立在“照顾奶农利益”的基点上,以“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的残酷事实,顽固维护着生产经营者依托“低成本”建立起来的共同利益,惟独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这是何等可悲的一件事!中国乳品市场从来没有停止过因缺少规范而导致的大小争议,也为消费者带来了防不胜防的安全隐患。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奶业竞争并不充分,几大奶业巨头的话语权还很强势;有关部门局限于自身的执法难度,对法规的执行效果信心不足……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提出,乳品市场及产业,已到了彻底转换监管和发展思路的关键时期。
彻底转变中国奶业市场的局面,需三方面共同扭转:一是国家宏观控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门槛只能让不法企业钻政策的空子。像很多发达国家一样,不合格的产品即使扔掉也不能破坏市场还要不定期地进行检验抽查,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才能逐渐将奶业市场回归到一个安全健康的状态。二是企业道德觉悟。相比较大手笔的广告、包装,做出真正放心的产品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好出路,自降标准无疑是引火自焚,使企业一步步走向深渊。三是社会舆论和民众自身。媒体舆论必须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惩恶扬善,好的产品和做法积极推崇,问题企业事件严厉抨击,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人民群众也要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来,对于添加剂过多的产品、问题产品应予抵制,没有市场的产品商家终会停止其生产。
无论是奶类产品抑或其他食品,因为都是餐桌上的东西,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要知道一个事物的改革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只要国家、企业、民众共同的不懈努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
奶源环节一有任何风吹草动,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之痛的乳品消费市场便立竿见影。2010年夏天发生的“毒奶粉屡次复出江湖”事件已告一段落,“进口奶源激素门”等事件似乎也尘埃落定,但公众对奶源安全的关注度却丝毫没有下降。据经济之声报道,日前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指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是全球最低的。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奶业问题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追根溯源,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被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所困扰,又是什么促使民众喝不到放心的牛奶、吃不到放心食物?
记者调查: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是95%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而我国奶业标准每毫升细菌总数却提高了150万个,蛋白质含量反而每百克降低了0.15克,最后数据为:细菌总数为每毫升不超过200万个,而蛋白质为每百克2.80克。之前我国牛奶质量标准在世界范围之内就不算高,如今中国牛奶质量标准更加降低,相比发达国家的牛奶质量让人不禁为中国奶业捏了一把汗。以新西兰一瓶普通的全脂牛奶做比较,其包装上显示蛋白质含量3.2克/100克,而加钙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5.8克/100克,低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也在3.7克/100克。在美国和欧盟的牛奶菌落标准都是每毫升10万,这个数量以下的,才是优质牛奶,和我们的标准相比,相差悬殊 。
在奶业品质较好的国家进行调查时不难发现,不管是在美国、英国还是在新西兰这样的产奶大国,他们的牛奶并不像国内的牛奶那么浓稠,反而质感稀薄但却有着浓浓的“奶味”。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外的奶制品市场绝对没有国内市场这般“花哨”,他们只有简简单单的几种,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的选购。因为无论牛奶饮品种类有多少,事实上从营养角度上看,都可以分为鲜奶制品和酸奶制品两大种类。而且国外奶制品不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安全可靠,对人的身体没有毒副作用。而相比之下国内奶类市场包括鲜牛奶、纯牛奶、酸牛奶、双歧因子奶、果味牛奶、乳酸菌等等各个种类的牛奶,让人眼花缭乱。这对于消费者来讲,也许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看到配料的时候不禁让人瞠目结舌:以一盒红枣酸牛奶为例,诱人的大红枣被泡在醇厚牛奶中的画面着实令人“倾倒”,但是在其配料表中,除常规的标注包括鲜牛奶、白砂糖、浓缩红枣汁以及乳清蛋白粉之外,竟然一下子罗列出了所添加的一串食品添加剂,有8种之多,很多名称闻所未闻: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明胶、果胶、安赛蜜、阿斯巴甜、食用香精、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在另外一个只有250毫升容量的乳味饮品的配料表中,竟然赫然罗列11种食品添加剂。试问,这些所谓的添加剂会不会又是第二个“三聚氰胺”呢?
大家看法: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
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与个别大企业“绑架”有直接的关系。在牛奶行业举行的内部研讨会上,提出20条意见最后只接受了1条。因为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都是由伊利、蒙牛等这样的大企业起草的。
奶类标准未升反降,现在中国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国内某奶业巨头出口的产品因为标准太低被退了回来,出口转内销,把国外不要的牛奶推回国内2500吨!中国民众喝低质牛奶很大程度上与大企业垄断休戚相关。
西部乳业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
我曾经4次参与国家乳业标准值制定,我可以在这里明确地指出,在现有标准下生产的常温奶存在有害细菌,是不安全的。细菌数越高,安全系数越低。未来我国需要大力提倡和发展巴氏奶,在国外有些国家有一百多年的法定标准,我们国内的奶业企业完全可以参考和学习。把规范生产工艺标准作为提升牛奶质量标准的重要突破口和落脚点。
南京奶业专业人士:刘坚(化名)
和国外规模化奶牛养殖相比,我国目前超过70%的奶农都是散户饲养奶牛,然后由大企业组织收购。为了能够有一定的利润,奶农自然得缩减饲料成本,很多奶牛也就“营养不足”,要让这些营养不足的奶牛,产出高蛋白质含量的鲜奶显然是不现实的,结果在现阶段,如果把标准定高,散户牛奶都不合格,结果只能倒掉,这显然也不现实。其实相比较美国、欧盟的奶产品标准,我们并非完全达不到,因为现在有些企业生产的奶品也已经能达到每毫升细菌总数在10万以下,只是散养户则比较困难。从长远来看,适度的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应提高饲料质量,采用严格的机械化挤奶方式,让中国的消费者都能喝上更有营养、更安全的奶产品。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改变。不可否认,中国奶制品市场可以说是混乱的,国内的奶制品企业并不是在潜心做好产品,而是一味地在和消费者“玩包装”、“玩概念”,然后再做广告用花哨的噱头来“忽悠”消费者买新品,事实上,牛奶制品需要的是健康和营养,大量的添加剂往往对人身体的伤害很大。
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
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我们国家72%的牛奶由散户生产。春夏两个产奶旺季,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2.95克/100克。这样的话,牛奶都要倒掉了。农业部做了大量的调研,主要从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于是把标准降低了一些。标准中的细菌总数上调,也是考虑到农民散养奶牛的环境现状。因为养殖环境较差,如果细菌总数标准按50万个/毫升来规定,绝大多数散户达不到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定格200万个/毫升,才能保证奶农生产出合格的奶。所以说中国奶制品标准低主要还是国情的问题。
热心网友:kukini
近期报出的中国奶制品标准全球最低,作为普通消费者真是又气又担心,毒奶粉、毒水果、毒大米等等各种联系着我们日常生活的食品一次次陷入危机。以前“三鹿”没出事的时候,大家也觉得“三鹿”是个好品牌,添加剂之类的东西好像与我们离得很远,但如今危机产品似乎步步紧逼,温总理说:“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希望企业老板不要赚黑心钱,真正做出有良心、让人放心的产品,尤其是食品。国外很多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有严格的控制,一旦违反定处以重罚,然而我国却总用所谓的“国情”说事,最后出事了还得老百姓买单,这样有失公平,也有违社会公德。
热心网友:灵子
我觉得中国人喝不到优质的牛奶主要还是在于国家政策和企业觉悟。标准一降再降,分明就是自我矮化的过程,如果国家作为宏观政策的统领着都不能给予企业一个明确的标准,不能给市场一个良好的环境,普通百姓还能指望谁呢?再说企业,如果奶产品企业拒收散奶,自建牧场,由公司统一提供冻精、饲料、牧业机械、养殖技术、检测标准和牧场管理等,中国人喝到放心的牛奶的夙愿指日可待。
尾声: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就一直把民众搞得人心惶惶,而往往都是等到出事了,出大事了才出来有人负责,有人声明,有人道歉,但那个时候已经为时过晚。我们不得不问,之前所有的“有关部门”都哪里去了?特别是质监部门都哪里去了?奶制品的标准一降再降,专家都已经声称,这样低的标准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为什么不能够有效的制止并加以控制呢?
三聚氰胺,因附着在原奶“散户饲养,散户生产”的国情上,泛滥成灾。风波之后,我们本指望奶业巨头们能够依靠品牌的统驭力量,或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改变奶源“一盘散沙”的现状,或提升收奶环节的检测标准,促使奶农提高产品质量。可是几年下来,中国奶业依然将立足点建立在“照顾奶农利益”的基点上,以“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的残酷事实,顽固维护着生产经营者依托“低成本”建立起来的共同利益,惟独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这是何等可悲的一件事!中国乳品市场从来没有停止过因缺少规范而导致的大小争议,也为消费者带来了防不胜防的安全隐患。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奶业竞争并不充分,几大奶业巨头的话语权还很强势;有关部门局限于自身的执法难度,对法规的执行效果信心不足……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提出,乳品市场及产业,已到了彻底转换监管和发展思路的关键时期。
彻底转变中国奶业市场的局面,需三方面共同扭转:一是国家宏观控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门槛只能让不法企业钻政策的空子。像很多发达国家一样,不合格的产品即使扔掉也不能破坏市场还要不定期地进行检验抽查,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才能逐渐将奶业市场回归到一个安全健康的状态。二是企业道德觉悟。相比较大手笔的广告、包装,做出真正放心的产品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好出路,自降标准无疑是引火自焚,使企业一步步走向深渊。三是社会舆论和民众自身。媒体舆论必须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惩恶扬善,好的产品和做法积极推崇,问题企业事件严厉抨击,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人民群众也要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来,对于添加剂过多的产品、问题产品应予抵制,没有市场的产品商家终会停止其生产。
无论是奶类产品抑或其他食品,因为都是餐桌上的东西,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要知道一个事物的改革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只要国家、企业、民众共同的不懈努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