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论太极拳“手上不要有东西”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几乎所有七八十岁的太极拳老前辈,都要求他们的学生“手上不要有东西”。这些老前辈对于动态外形看似相同的一个拳式或推手动作,会做出这个人“手上没有东西”或者“不是手的动作”的肯定评价,如果他们说这个人“手上有东西”或者“是手的动作”,那就是批评他的太极拳练得还没有达到水准。在杭州有些七八十岁的太极拳老前辈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手上不要有东西”或者“不是手的动作”,用现代语言表达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指我的手臂在与别人的肢体相接触的随动中,没有一点局部自主之主动。具体而言,别人的手与我的手相接触,我除了一闪即逝的发劲等之外,别人如果感到我的手好像是与我的身体没有关系的一条肉条放置在他的手上或与他的手相黏贴,他的手动,我的手就如同被他的手承载着或黏贴着一起随动,我的手只有重量,没有丝毫自主、主动活动的力量,并且不论他如何推着或带着我的手动作,他的手始终接触不到我的身躯,那么我就是“手上没有东西”或“不是手的动作”,反之,如果他感到我的手有主动的动作和力量,甚至有强行作用的动作和力量,那么我就是“手上有东西”或有“是手的动作”了。其二,指我的手臂如果在发劲等时发生了移动或旋动的主动与力量,这主动与力量不是手臂局部肌肉的收缩引起的,而是我的腰、胯、腿、脚的力量由下而上整体带动与传递而来的,我的手就像是鞭子的鞭梢,我的腿脚就像是鞭子的把手,鞭梢是把手的运动带动的,力量的支点在腿脚,那么我就是“手上没有东西”或“不是手的动作”;反之,如果我的手的动作是由手臂局部自主的主动力量形成的,力量的支点是腕、肘、肩、胸、腹、胯等等,那么我的动作就是“手上的东西”或“是手的动作”,而且力量的支点越靠近手,“手上的东西”就越多或“手的动作”就越多。
  显然,“手上不要有东西”和“不是手的动作”并不是说手臂没有动作、手上没有力量或重量反映。同样的意思,杨澄甫先生用“练太极拳者不动手”来表述。所谓“不动手”,并不是说手没有在空间移动或转动,而是说手没有自主的主动。杨振基说“我不动,跟你走”,“不动”与“走”是同时的。
  太极拳的根本是“舍己从人”的“沾黏连随”,从而能够使攻击者“终不得力”、“处处落空”,在攻击的一瞬间不仅达不到攻击的目的反倒形成了挨打的背势,给对方以可乘之机。练太极拳者除了发劲之外可以始终保持放松而养精蓄锐,使“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与“以弱胜强”成为可能,也使太极拳成了祛病健身、由弱转强效果明显的运动方式。
  的确,按照一般人的习惯与思维,手臂的活动自然是手臂自主的主动动作,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人体是一个多关节的结构,任何一个部位的动作都会影响和牵扯到其他部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体某个部位局部发生的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在人体中传递,这就使得人体任何一个动作姿势都可以由多种方法来完成。以平常走路为例,看似相同的腿脚迈动,其实身躯动作千姿百态,基本的最常见的可分为三类。①大腿上提时身躯没有摆动,②身躯向前摆动时一侧的大腿提起,③身躯向后摆动时一侧的大腿提起。每一类提腿法又有多种身躯形态。这些类型中身躯摆动的幅度很小,粗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区别,然而身体内在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其中髋关节后缩引起大腿提起是最省力的方法。又如打羽毛球挥拍动作也有两种,一种人挥拍击球时整个身体就像一条鞭子,球拍就像是鞭梢,脚不仅是身体的下支撑点,而且是击球动作与力量的支点,就像是鞭子的把手,挥动球拍时整个身体有波浪形动态的味道,手臂的动作是由身体的整体运动带动的。另一种人挥拍时手臂以肩为支点动作,身躯只是手臂的支柱,脚仅是身体的下支撑点,整个身体处于紧张的僵硬之中。又如练剑,剑术中的一些撩、挂、劈、云、崩、点等动作,手形往往在钳把、满把、螺把、提把、垫把等之间不断变换,五个手指往往需要频繁地不断变化。其实会剑术的人手腕的转动和五个手指的频繁活动主要是靠身躯的转动来带动和引起的,手臂、手腕和五个手指都是放松的,这是太极剑的练法。当然,有很多人练剑主要都是手臂、手腕在自主地主动用力,使手形变化很小,其手臂、手腕和手指也很紧张。
  由此可见,手臂的活动并不是非得手臂的各个局部主动来完成的,连剑术中小指的变化也可以由身躯的变化来引起和带动,身体上还有哪个部位不可以由身躯的变化来引起和带动呢?太极拳的一个特点就是追求腿脚腰胯最高效率地带动和引起身躯与手臂的各种动作,从而实施沾黏连随,使得身躯最大限度不接受敌人攻击的力量,“手上不要有东西”和“不是手的动作”,或者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这些话直接体现了太极拳的根本原则和奥秘。
  许多人在观念上坚定地认为“手上不要有东西”是太极拳不容置疑的根本原则,也明白“手上不要有东西”是怎么回事,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对学生也是这样要求的,但自己并不能时时处处做到,有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手上有东西”了。这是因为“手上不要有东西”不是孤立的,而是为沾黏连随所用的,是既要使对方“终不得力”又要使对方攻击不到自己反而形成背势的技术的部分表现,所以要做到处处“手上没有东西”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和努力的。比如有的人在四正推手掤捋时,是主动将对方的手臂往上抬的,这就给了对方力量落实的机会,也就是自己“手上有东西”了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太极拳的功夫是有层次的,不是能够很快一步到位的。
  有的人为了取胜,不少地方使用了以横破直的招法,虽然太极拳并不完全排斥以横破直,但是在完全可以用太极拳沾黏连随的方法时却用了以横破直的方法,就不符合太极拳“以静制动”的原则了。因为使用以横破直的方法,往往自己的力量必须大于敌人的,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就不可能了。比如单推手时使对方的推按偏离原来的方向,很多人用的就是以横破直的方法,这就属于“手上有东西”了。有些人推手中甚至使用擒拿强行造成对方劣势,凭的主要是主动的技巧和力气,这样的行为遇到太极拳功夫较好的或力气大的人显然就毫无作用,更是属于“手上有东西”了。
  有些人将“手上不要有东西”认为是与别人相接触时要使得对方没有任何有力量的感觉,这种认识显然不符合近代太极拳理论。首先,手臂是有重量的,“手上不要有东西”的“东西”显然不包括手臂的重量,不然何来太极拳家手臂给人“柔软沉重”的感觉?其次,搠劲体现为向四面八方的浮力,浮力就是一种力量,太极拳怎么可以不要搠劲呢?没有了掤劲又怎么能够借人之力呢?
其他文献
闪身还击法是不与敌攻击的肢体接触,通过身体姿势的变化和步法的移动避开敌攻击动作,适时择机进行反击的技法。  防守时,要求时机恰当,移位准确。闪躲早了,敌则转移进攻,闪躲晚了则被击中。闪身时,身体要上下协调,不论是前避后撤,还是左闪右躲,都应注意动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上体保持格斗势的基本姿势。闪躲的距离要以能避开敌攻击锋芒,又能迅速进行反击为宜。还击要及时准确、有力,达到效果。  技法总要求:对敌攻
期刊
据《峨眉岳门拳谱》记载,峨眉岳门由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强调靠身打法。八段锦是该门的一套强健秘功。  第一段托天望月理三焦  自然站立,两脚自然并拢,全身放松,头往上顶,舌尖轻舐上腭;双肘屈垂体侧,双手指尖触于两大腿外侧并微屈,腹部微收,膝微挺,二目平视正前方。  然后,两手抬起至胸前,右手握拳,左手成掌护于右拳面上,行抱拳礼。  然后放下双手,左脚微向左移步;右脚继之外移,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
期刊
一、师承简介    尊师尹长松先生,幼习家传南拳(洪门),后得到湖南明师十数人传授,其中著名者有芷江的左少靖、洪江的刘其武(前河北国术馆武术教官,主习北派少林及八极门)、黔阳的聂秀山(抗日大刀队成员,1984、1986年全国武术观摩会翻子拳金牌得主)。尹师擅长少林拳械、擒拿跌扑,尤以小手功夫见长。本文整理者刘义军,39岁,1988年拜尹公长松为师习南北少林派拳械及擒拿散手技法,作为少林派的传人,希
期刊
《太极拳名义说》是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其一的论文。  所谓“名义”,乃是事物的名称和含义,或事物立名的含义。“太极拳名义说”也就是陈鑫要说说太极拳的立名以及含义。  太极拳何以称为太极拳,其立名何以说?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拳名并不是陈鑫立名或发明的,所以,陈鑫文章开宗一句“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深乎太极之理”。哦……太极拳的立名,是古人深深懂得“太极”的道理啊!太极的理念早在5000年前就在中国
期刊
五十七、翻腾术    轻身功之一种,又名皮条功,使人遇有可以攀登之处即可随意升降腾挪。  初练之时,先徒手在地上练虎跳、小翻(即翻斤斗)、腾跃等功夫。凡此种种,为学拳者所必习,即略得皮毛类皆能之,不必细述。  进一步则在铁杠。着手先练升降,以两手高握铁杠缓缓上升,至小腹齐杠为度,然后更徐徐退下,至脚踏实地为此。升降功夫到家之后,更练风车。  所谓风车,即以手握杠使全身在杠之四周旋转也。  至风车功
期刊
(接上期)  (三十一)外格下劈  1 身体右转180度,左脚向前跟半步,膝关节伸直,脚尖外撇,右手松棍换成虎口向左,掌心向下再握于棍端,同时从左手中抽出棍子,手臂外旋使棍子上竖并向右侧格出,目视右前方(图121)。  2 身体继续右转,左脚向前一步脚尖内扣,两腿膝关节弯曲成马步,同时左手向前伸出,在身体右侧包握右手,两手持棍上举至头上方,随身体重心下降之势向前劈击,且视前方(图122)。  要点
期刊
“天已幕,月如初,千里江川任我飞度。歌声住,人欢度,邀月同宿青山深处。”这是《太极宗师》的主题曲歌词。太极,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话题,集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诠释着天地人和的道理,由此发展出的太极拳也寄托着无数人英雄主义的梦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一直认为它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  2009年9月1日,这个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却在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得以实现。这一天是广东检验检疫局陈式太极拳培
期刊
阅读陈鑫文章,确实要下一番功夫。就说此篇文章,很多人对该文的标题就不理解,有的人以为排印时丢了一个“手”字,应为“太极拳推手原解”。其实错矣,原文就是如此。  “推原解”怎么讲?是“太极拳推 原解”,还是“太极拳推原 解”?而这个“推”又是什么意思?  笔者开始也不得要领,经过反复阅读思考,结合文章内容,琢磨出标题的味道。笔者以为,该篇文章标题的句读应在“原”后,即“太极拳推原 解”。“推”当推断
期刊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伟大创举和文化财富。传统武术门派之多、内容之广、训练体系之完备,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武技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是我泱泱华夏民族的骄傲,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但是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多少年来我们的传统武术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令其在民间自生自灭,许多优秀的功法、技法与套路随着老拳师的辞世而“人去拳亡”,成为广陵绝响。作为一个自幼习武而嗜武成痴的传统武
期刊
少林寺由魏孝文帝建造于公元495年,孝文帝是一位新宗教信仰的支持者。他下令建造少林寺,目的是让印度僧人沙门跋陀在中国传教。跋陀是一名早期的传教士,他自印度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备受孝文帝的青睐。少林寺位于登封县西北,建造在沿着嵩山山脉的少室山脚下。据说,因它与山东北部接壤而命名,寺庙称少林,意思是“少室山的森林”。  跋陀是第一位寺院的大住持,直至终生。他翻译了婆罗门经典中的箴言(佛教所写的书),而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