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贵州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并进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然而,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必然会面临一些困难。以贵阳学院为例,对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团队、授课资源、授课过程和实践基地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24-02
一、引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八大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添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这一切都说明走生态文明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3]。贵州省是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旅游大省,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贵州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省[4],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该方案对加快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生态建设,教育先行”,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5]。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承载着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大学生不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先锋力量和后备军,更是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使命的践行者[7],培养其生态文明素养能够帮助其正确理解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8],同时对传承、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为了响应党中央号召,同时也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贵州省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工作,但是,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起始阶段,存在师资缺乏、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资料少、典型案例储备不足、可借鉴的经验少等问题,因此,作者选取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试点——贵阳学院为对象,对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团队、授课资源、授课过程和实践基地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二、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优秀教学团队
贵州省生态基础良好,有一大批从事生态保护和研究的教授、博士,可以说,贵州省生态学理论坚实,生态学专业人才辈出,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基础。然而,单独具备生态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生态文明教育除了传授基础生态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确立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应属于思政课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仅具备生态学理论,更需要有思想教育的基础,以达到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目的。此外,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正确处理农业、工业、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教育要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生态理论,还需要学习经济、旅游、农业、工业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以及准确理解其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这对生态文明教育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分析,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除了具备生态学专业理论外,还需要经济、旅游业、农业、工业、思政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因此,打造一个思想过硬、知识全面、专业过硬、技能过硬的优秀教学团队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完备的授课资料库
完备的授课资料库包括教材、大纲、教案、习题库、图片视频库等,而对于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没有现成授课资料可用,可以说,在贵州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零”经验、“零”基础,同时,每一项教学资料的制作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对于刚刚起步的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来讲,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生态、农业、经济、旅游、工业等,因此,需要大量的能够直观、形象解释各个专业知识的案例、图片、视频等,并且这些案例要符合贵州省省情,这更加大了资料准备的难度。综上分析,开展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从“零”做起,搭建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不僅需要教材、大纲、教案、习题库等基本资料,还要挖掘适合贵州省省情的典型案例,这是一个繁重而又重要的问题。
(三)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授课过程枯燥
生态文明教育是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涉及生态、经济、农业、工业、旅游、环境等,涵盖学科门类多,范围广,对于大多数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来讲,还不具备完备的背景知识来理解和领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同时,授课教师知识结构主要以生态学为主,结构相对单一。为了解决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贵州省教育厅对每位授课老师进行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相关的内容,如经济学、农业、工业等的培训,但是将经济、农业、工业等知识与生态学知识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使授课内容显得生硬、枯燥,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以及授课老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等特点决定了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可能会比较枯燥,枯燥的授课过程是学生积极性调动的不利因素,这同时也导致授课效率不高。 (四)贵州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我党智慧的结晶,是我党伟大的理论创新,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一种思想。然而,仅仅进行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于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然而,由于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还处于起始阶段,教师储备不足、生态文明教育场地有限、教学资料及设备缺乏等问题突出,这就使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必备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由于缺乏实践,学生获取的生态文明理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更談不上指导实践。综上分析,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
三、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问题对策分析
(一)打造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古语云“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将军乃军之灵魂。同样道理,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是高质量授课的基础。然而,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一个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需要以下四步:第一步,选拔骨干教师充实力量。选拔教师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首先要保证思想过硬,因此,是否是中共党员就成为选拔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具备生态学相关知识背景也是选择教师的必需条件,最后所选老师应具有过硬的授课技能。第二步,对所选拔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站位、专业技能、知识构架、授课技能、业务技能等。第三步,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研讨,优势互补,在对团队成员进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要求所有老师根据个人的特长做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对这门课的认识,个人的专业和技能特长以及有可能对团队建设的贡献等,然后由授课教师进行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第四步,用省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团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来讲,不同省份开展年份不同,这就需要团队向开展年份久且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有建树的省份学习,用其先进的理念充实团队。
(二)构建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完备的授课资料库
针对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完备的授课资料库的问题选定教材,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案,并制定成册;设置章节习题库和总课程习题库,习题内容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构建典型案例库、图片视频库等,案例库和图片视频库需要授课团队深入实地挖掘贵州省本省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典型案例、图片、视频等。
(三)增强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授课的趣味性
为了解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背景知识复杂、理论知识枯燥难懂等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配备大量的案例、图片、视频来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以此弥补理论知识的枯燥,同时,还要求授课教师充分备课,不仅要贯通生态文明知识,还要寻找生态文明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授课过程由点到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增强课程生动性和提高授课效率的目标。
(四)建立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实践不仅能检验理论真伪,更能够加深我们对现有理论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的建设包括宿舍生态文明、就餐生态文明、教室生态文明以及运动场生态文明等,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包括一些典型的生态文明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等。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应以校内实践基地为主。通过基地实践,巩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使其真正做到践行低碳生活,传播生态文明。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肩负使命的一代,他们专业过硬,理想远大,朝气蓬勃,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贵阳学院为例,对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团队、授课资源、授课过程和实践基地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能够为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2]巨英.高校生态文明网络教育资源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75-77.
[3]韩玉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发展思路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7):235-238.
[4]卢宝荣,刘晓静,张莉琴,等.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大学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9:217-224.
[5]李玉双,侯永侠,魏建兵,等.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7(41):149-151.
[6]温志嵩.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逻辑转向及路径选择[J].高教论坛,2020(7):18-23.
[7]徐剑波,鲁佳铭.新时代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20,40(1):32-37.
[8]胡皓月,吕国富,杨胜.“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绿色科技,2020(11):228-235.
[9]梁伟,张胜旺,郭一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2):168-195.
[10]宋伯勤.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再认识[J].理论学刊,1992(4):57-62.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24-02
一、引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八大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添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这一切都说明走生态文明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3]。贵州省是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旅游大省,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贵州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省[4],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该方案对加快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生态建设,教育先行”,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5]。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承载着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大学生不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先锋力量和后备军,更是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使命的践行者[7],培养其生态文明素养能够帮助其正确理解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8],同时对传承、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为了响应党中央号召,同时也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贵州省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工作,但是,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起始阶段,存在师资缺乏、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资料少、典型案例储备不足、可借鉴的经验少等问题,因此,作者选取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试点——贵阳学院为对象,对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团队、授课资源、授课过程和实践基地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二、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优秀教学团队
贵州省生态基础良好,有一大批从事生态保护和研究的教授、博士,可以说,贵州省生态学理论坚实,生态学专业人才辈出,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基础。然而,单独具备生态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生态文明教育除了传授基础生态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确立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应属于思政课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仅具备生态学理论,更需要有思想教育的基础,以达到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目的。此外,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正确处理农业、工业、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教育要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生态理论,还需要学习经济、旅游、农业、工业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以及准确理解其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这对生态文明教育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分析,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除了具备生态学专业理论外,还需要经济、旅游业、农业、工业、思政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因此,打造一个思想过硬、知识全面、专业过硬、技能过硬的优秀教学团队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完备的授课资料库
完备的授课资料库包括教材、大纲、教案、习题库、图片视频库等,而对于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没有现成授课资料可用,可以说,在贵州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零”经验、“零”基础,同时,每一项教学资料的制作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对于刚刚起步的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来讲,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生态、农业、经济、旅游、工业等,因此,需要大量的能够直观、形象解释各个专业知识的案例、图片、视频等,并且这些案例要符合贵州省省情,这更加大了资料准备的难度。综上分析,开展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从“零”做起,搭建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不僅需要教材、大纲、教案、习题库等基本资料,还要挖掘适合贵州省省情的典型案例,这是一个繁重而又重要的问题。
(三)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授课过程枯燥
生态文明教育是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涉及生态、经济、农业、工业、旅游、环境等,涵盖学科门类多,范围广,对于大多数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来讲,还不具备完备的背景知识来理解和领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同时,授课教师知识结构主要以生态学为主,结构相对单一。为了解决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贵州省教育厅对每位授课老师进行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相关的内容,如经济学、农业、工业等的培训,但是将经济、农业、工业等知识与生态学知识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使授课内容显得生硬、枯燥,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以及授课老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等特点决定了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可能会比较枯燥,枯燥的授课过程是学生积极性调动的不利因素,这同时也导致授课效率不高。 (四)贵州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我党智慧的结晶,是我党伟大的理论创新,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一种思想。然而,仅仅进行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于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然而,由于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还处于起始阶段,教师储备不足、生态文明教育场地有限、教学资料及设备缺乏等问题突出,这就使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必备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由于缺乏实践,学生获取的生态文明理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更談不上指导实践。综上分析,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
三、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问题对策分析
(一)打造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古语云“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将军乃军之灵魂。同样道理,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是高质量授课的基础。然而,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一个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需要以下四步:第一步,选拔骨干教师充实力量。选拔教师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首先要保证思想过硬,因此,是否是中共党员就成为选拔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具备生态学相关知识背景也是选择教师的必需条件,最后所选老师应具有过硬的授课技能。第二步,对所选拔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站位、专业技能、知识构架、授课技能、业务技能等。第三步,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研讨,优势互补,在对团队成员进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要求所有老师根据个人的特长做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对这门课的认识,个人的专业和技能特长以及有可能对团队建设的贡献等,然后由授课教师进行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第四步,用省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团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来讲,不同省份开展年份不同,这就需要团队向开展年份久且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有建树的省份学习,用其先进的理念充实团队。
(二)构建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完备的授课资料库
针对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完备的授课资料库的问题选定教材,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案,并制定成册;设置章节习题库和总课程习题库,习题内容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构建典型案例库、图片视频库等,案例库和图片视频库需要授课团队深入实地挖掘贵州省本省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典型案例、图片、视频等。
(三)增强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授课的趣味性
为了解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背景知识复杂、理论知识枯燥难懂等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配备大量的案例、图片、视频来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以此弥补理论知识的枯燥,同时,还要求授课教师充分备课,不仅要贯通生态文明知识,还要寻找生态文明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授课过程由点到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增强课程生动性和提高授课效率的目标。
(四)建立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实践不仅能检验理论真伪,更能够加深我们对现有理论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的建设包括宿舍生态文明、就餐生态文明、教室生态文明以及运动场生态文明等,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包括一些典型的生态文明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等。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应以校内实践基地为主。通过基地实践,巩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使其真正做到践行低碳生活,传播生态文明。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肩负使命的一代,他们专业过硬,理想远大,朝气蓬勃,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贵阳学院为例,对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团队、授课资源、授课过程和实践基地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能够为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2]巨英.高校生态文明网络教育资源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75-77.
[3]韩玉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发展思路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7):235-238.
[4]卢宝荣,刘晓静,张莉琴,等.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大学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9:217-224.
[5]李玉双,侯永侠,魏建兵,等.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7(41):149-151.
[6]温志嵩.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逻辑转向及路径选择[J].高教论坛,2020(7):18-23.
[7]徐剑波,鲁佳铭.新时代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20,40(1):32-37.
[8]胡皓月,吕国富,杨胜.“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绿色科技,2020(11):228-235.
[9]梁伟,张胜旺,郭一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2):168-195.
[10]宋伯勤.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再认识[J].理论学刊,1992(4):57-62.
◎编辑 鲁翠红